浅谈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古勇
摘要:佛寺建筑从佛教传入开始一直发展到近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佛教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佛寺建筑不断摆脱印度建筑影响而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古代佛寺建筑无论是在单体建筑的形式上,还是在群体建筑的组合布局上,都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风格。就单体建筑形式来看,中国古代建筑所有的单体建筑类型都能在佛教寺院中找到其典型代表,中国古代建筑以典型木构架结构为主,梁柱交错,斗拱支撑,人字形两面坡屋顶,上铺青瓦,琉璃瓦或鎏金铜瓦,这些建筑特点几乎被佛寺建筑完全地继承了下来。
关键词:古代;佛教;建筑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舍宅为寺”之分大盛,一些皇亲国戚大官巨贾甚至皇帝献出自己的宅地、王府以及行宫御苑作为寺院,使佛教寺院的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佛塔为主的佛寺的布局开始变为以佛殿为中心的纵轴式院落布局。这种新型的寺院布局,通常是将各主要殿堂布置在一条纵轴线上,每个殿堂前方、左方、右方各建一座配殿,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这种佛寺布局的典型代表就是唐宋以后禅宗所提倡的“珈蓝七堂”。所谓“珈蓝七堂”是指其七种不同形式的建筑物,通常包括山门殿,天王殿,佛殿,讲堂,方丈,食堂,浴室,东司(厕所),其布局情况是在中周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等正殿,在正殿左右对称的分布有珈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为配殿,大的寺院还建有钟鼓楼。而僧房,香积厨,斋堂等生活区则大多居于中轴线的左侧(东部),外事活动场所如接待四方来客的禅堂则居于中轴线的右侧(西部)。
一、山门
山门,实际是三门的另一种写法,佛寺的大门一般为三门并峙,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即使是只开一门,也称山门。山门是僧俗两界的分界线,也是达到佛家所谓的涅槃境界必须通过的门径。山门前左右对称塑有两个手持金刚降魔杵的金刚力士,为守护佛法的守护神。后人将他们附绘成《封神演义》中的哼哈二将郑伦、陈奋。天王殿是进山门后的第一重大殿,多为单檐歇山顶。殿中供大肚弥勒佛,其背后为韦陀,东西两房供四大天王。弥勒为梵文的音译,意为“慈氏”是释迦摩尼的弟子和既定的继承人,称为“未来佛”。“大雄”指释迦摩尼就像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并有神力能降服群魔,大雄宝殿供奉的主要神像称为主尊,一般有一尊,三尊,五尊,七尊四种,前两种常见。供一尊的多为释迦摩尼,净土室则为弥勒。供三尊的较为复杂,有三种解释:
1 三身佛,即中尊法身(体现佛法的佛本身)佛毗卢遮那,左尊报身(经过修习而获得佛国本身)佛卢舍那,左尊应身(左身)佛释迦摩尼。
2 横三佛,即中央婆娑界的释迦摩尼佛,左侧东方净琉璃界的药师傅,右侧西方极乐界的阿弥陀佛。
3 竖三佛,即正中的现在佛释迦摩尼佛,左侧的过去佛燃灯佛,右侧的未来佛弥勒佛。大雄宝殿内附属塑像通常还有18罗汉,三大士或海岛观音等。大雄宝殿的东配殿一般是珈蓝殿,中央供波斯匿王,左为祗多太子,右为给孤独长着,以纪念他们护持佛法的功德。西配殿为祖师殿,正中供禅宗始祖达摩。左为六祖慧能。右为慧能的三传弟子败仗禅师。法堂又叫方丈室,是方丈讲经说法喝接持施主的地方,藏经楼则多设在法堂的上面。
一般来说佛寺中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这些建筑是必须有的,其他建筑则可以省略。这种结合中国传统建造方式的建筑布局形制,一直是我国汉传佛教寺院布局的主流。从某中意义上来说,佛寺建筑是我国孤岛宫殿建筑的翻版。明清时期,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西藏地区还出现了一种自由式布局,既没有明显的主轴线,根据地形自由的安排寺院的各种建筑,也不再均衡中求对称,与变化中求协调。一般一座寺院按功能的不同可划分为措钦、扎仓、康村、拉让、拉康、辩经坛六部分。
中国最有价值的寺庙在山西,山西保存的古代寺庙最多,而且最完整,破坏的程度也小。
佛光真容禅寺、五台山南禅寺,这两座寺庙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木构建筑,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之最”。
佛光寺在五台山外,由于地处偏僻,游人很少。寺庙依山而建,坐东向西,三面环山,寺内院落开阔,松柏苍翠,鲜花盛开,一起幽静清雅,寺分两院,前院北殿为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重建的文殊殿,面积61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的配殿,店内宽大素静。为减少殿内木柱扩大纵向跨度,这座大殿使用了长跨三间的粗大木柱,构成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这种结构,为我国现存木构古建的弧例。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总面积677平米。只见斗拱肥硕雄健,屋檐深远翼出,梁柱嵌削规整,一对高大的黄绿色琉璃鸱尾矗立在大殿正背两端,是大殿显得雄浑素朴,打开正门只见青砖垒砌的佛坛上供奉着三十余尊佛像,其色泽新鲜,但雕像形态轮廓,面部神态等仍不失唐风。
二、佛塔
佛塔原是保存或埋葬佛祖释迦摩尼的“舍利”所用的建筑物。据说释迦摩尼死后,弟子嫩将其遗体火化,其骨骼变为愈多晶莹坚硬的珠子,称为舍利子,还有他的牙齿、毛发等,也被称为舍利。他是佛的象征,故信徒们纷纷供舍利,以示对佛的虔诚。后来弟子们便将舍利分为八份,由八个国王取走,放在事关释迦摩尼一生中大转折的八个地方供奉,为了保存这些舍利,人们便修建了佛塔。这种起源于印度的佛塔,最初的形是咎覆钵,其上饰杆或伞,后发展为刹杆,有人形象地说“卒堵钵”原型的样式,“好像在一个圆形馒头上插入一根带尖的东西”。后来这种坟蟓式的佛塔传入中国后,经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逐渐演变成中国式的佛塔。
隋、唐、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佛塔建筑的鼎盛时期,此时塔的数量比东汉时期大大增加,建塔的材料除原来采用木、砖、石外,还采用了铜、铁、琉璃等。塔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阁楼式,密檐式,亭阁式,花塔式等,平面形状也由原来的四角亭逐渐演变成六角亭,八角亭,十二角亭等。总之,隋、唐、两宋时期无论是在塔的数量、质量、构造,还是在造型、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元明清时期中国古塔又出现了两种新的类型: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但此时中国古塔的建筑从总体上来说已处于落后时期。
中国古塔的类型主要有阁楼式、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四种。阁楼式塔早期均是木塔,其后主要是砖石的仿木结构,这种塔从外表看是一座多层楼阁,每层塔身均以砖,石制作出与术构楼阁相似的门窗,柱子,额仿,斗拱等,每层均设有塔檐,内部设有楼梯可供游人登临伫立或向外眺望。著名的有西安大雁塔、苏州虎丘塔、泉州开元寺双石塔、杭州六和塔等。密檐式塔的第一层塔身较高大,多饰以佛龛、佛像及门窗、柱子,有的只设有小孔洞以利于采光。密檐塔大部分不能登临,例如:蒿岳寺塔、北京天宁寺塔、辽阳白塔等。覆钵式塔又叫喇嘛塔或白塔,主要建于喇嘛寺中,其典型特征是塔身部分是一个半圆形的覆钵,其上安置一个瘦长的塔刹,覆钵之下是一个高大的须弥座,通体洁白,具有印度率钵式塔的遗风,其典型代表有北京为应寺自塔、天津蓟县白塔、北京房山云吞寺白塔等。金刚宝座式塔是佛教密宗教派的特有建筑。这种塔有五座金刚塔及一个近似方形的石砌宝座组成,中塔塔身高大,为主塔,4角建有塔身略小的小塔4座。据密宗教讲义,金刚界有五部,每部各有一部主及主要的佛,中为大日如来,骑狮;东为阿髑如来,骑象;南为宝生如来,骑马:西为无量寿如来,骑孔雀;北为不空成就如来,其金翅鸟。因此金刚宝座之上除了有5座小塔之外,还在个塔的须弥座上布满了相应的坐骥浮雕。著名的有内蒙古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宝座塔、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三、石窟
石窟是石窟寺的简称,起源于印度。当初佛教徒为了苦修,离开了世俗之地到幽远的山中,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洞窟形的佛寺建筑,然后在内部雕塔或佛像,这种建筑便成为石窟寺,是供人瞻仰礼拜或供僧侣修行或居住的地方。石窟梵文译作“支提”。我国现发现最早的石窟寺是阿戟陀石窟,约在公元前1~2世纪。现有洞窟29个,窟中有石雕佛像和佛经故事人物等。大约三世纪时,石窟艺术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隋唐时期达到高峰。我国石窟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新疆地区,多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如拜城克尔石窟,吐鲁番的柏孜克石窟等;沿西走廊地区,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北方地区,如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长江流域即江南地区。如四川大足宝顶山石窟,杭州西湖区石窟等,其中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为中国著名三大石窟。这些石窟建筑以精美的石刻、雕像、壁画、碑碣等驰名,构成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出自: 《学周刊·B 》 2010年10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