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佛像艺术的传入期和发展期
吐蕃佛像艺术的传入期和发展期
吐蕃时期是藏传佛教传入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佛教界和学术界称之为藏传佛教“前弘期”。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在吐蕃赞普的积极扶持下,在吐蕃境内得到较大的发展,佛教造像艺术也随之传入和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当时吐蕃佛教和佛教艺术处在初期传入和发展阶段,佛像艺术的风格和手法主要受外来影响,分别有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中原内地和于阗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形式传入和影响吐蕃;与此同时,当时吐蕃本土也开始了展示其民族审美观念和雕刻技艺的塑像活动,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吐蕃王朝末期,赞普朗达玛发动灭佛运动,将吐蕃一代经营的佛教文化艺术毁灭殆尽,是藏传佛教和西藏社会遭受了一场深重灾难,也是藏民族那段古老而辉煌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无法弥补的空白。
公元846年毁佛灭法的吐蕃赞普朗达玛被贝吉多吉刺死后
,吐蕃王室内部出现了围绕赞普继承问题的激烈斗争:一派拥立朗达玛大妃之子云丹为王,另一派则拥立次妃之子欧松为王。双方各不相让,兵戎相见,市人民深受战争创伤和横征暴敛之苦,终于爆发了贫民和奴隶的大起义。在如火如荼的奴隶起义打击下,吐蕃王朝随即土崩瓦解,西藏社会也从此陷入了400余年的“分裂时期”。在这400余年期间,高原上先后出现了众多大小割据的地方政权:有吐蕃王室后裔在拉萨、阿里、亚泽、雅隆觉阿建立的四大王系政权;也有由原吐蕃贵族割据的众多地方小政权。西藏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东嘎•洛桑赤列教授曾这样描述这段西藏历史:“大政权与小政权,众多部与微弱部、金枝与玉叶、肉食者与谷食者,各自为政,不相统属。”其中,较有影响的政权有藏西古格王朝、藏中意希坚赞王系政权和藏东唃厮啰政权。这些政权建立后,为了推行其新型的社会政治秩序,实现有效的统治,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重兴佛教和利用佛教的政策。在这些封建政权的提倡下,中断百余年的藏传佛教又重新再青藏高原上传播开来;并且在这些政治势力的扶植下发展十分迅猛,300年间先后形成了宁玛、噶当、萨迦、噶举等不同的佛教派别,为其后藏传佛教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由于政治上分疆割据和宗派上各自独立,这一时期的藏传佛教艺术受到了这一历史背景的明显影响,艺术风格上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总体来看,当时有克藏、帕藏、尼藏、藏东唃厮啰和西夏等多种地域造像风格。这些造像风格既有该地域传统雕刻技艺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同时又有与该地域毗邻的外来艺术影响的因素,而外来艺术因素明显占据主流。从外来的影响上看,当时西藏西部古格王朝的造像明显受到克什米尔佛像艺术的影响;而西藏中部明显受到了印度、尼泊尔的影响;西藏东部则受到尼泊尔和中原内地的影响。比较而言,当时藏西造像风格特点最为明显,而藏中和藏东地区造像因为艺术因素来源多绪,风格不尽统一,判定和鉴别起来也就相对困难一些。下面对这几种造像风格逐一进行归纳介绍,主要侧重于它们形成的宗教政治背景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