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莲花符号的审美样式与文化意蕴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8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陆晓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莲花符号的审美样式与文化意蕴

  陆晓云

  莲花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吉祥象征物,也是我国传统装饰艺术中较为常见的纹饰之一。莲花又称荷、芙蓉、芙蕖、菡萏等,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关联,集食用、医药和观赏为一体。人们常常将莲花融于建筑和器物外表的装饰,并赋予莲花符号多种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在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环境和宗教艺术体系中代代相传。

  一、莲花符号的历史渊源

  莲花符号遍布东西方艺术及宗教领域,在印度、埃及、中国等文明古国的装饰艺术中,是最常见的一种符号。在印度的恒河流域出土一尊头上戴着莲花的裸体女神像(公元前3000年的遗物),这莲花女神记载于印度的吠陀文献,说莲神生于莲花,站在莲花上,戴着莲花的花环。一位印度诗人用古梵文描写他的爱人:“卿眼如莲苞,手如莲花,臂如莲藕。”[1]古埃及人则认为莲花是太阳神和法老的象征,是创造生命的符号,并把莲花作为国花,尼罗河河畔的开罗塔建筑物的柱子等都是用的莲花造型。莲花的图案和雕刻在纺织品、壁面装饰上亦经常可见。中国人自古爱莲,早在佛教传入之前,器物上就已出现莲花符号。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周晚期青铜器“梁其壶”,盖顶装饰有莲花花瓣做成的镂空波形花边,这大概是中国较早的莲花装饰(图1)。汉代莲花纹饰多以宫室建筑和墓室建筑的装饰为主,如山东武氏祠画像砖墓室藻井装饰上,有特征鲜明的莲花纹饰,莲瓣共八瓣,莲蓬向下突起。我国在西安出土的十六国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高约60多厘米的彩绘九枝莲花灯,其圆筒形的架柄上塑有两层共8个佛像,这是目前国内出土时代最早的巨型佛灯。

  莲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宝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莲花在印度佛教文化中的地位很高,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人们对佛国圣土充满了敬仰和崇拜,所以对莲花也情有独钟。据佛教故事记载释迦牟尼降生,“东南西北,各行七步,步步生莲花”[2]。也有传说释迦牟尼出世时站在莲花上,他得道成佛后传教说法时的座位是莲台,法相亦呈莲花坐势。莲花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符号,它被赋予清静祥瑞、驱浊避邪的含义,并象征着崇高圣洁和美好清廉。佛教把莲花的自然属性与佛教的教义、规则、戒律相类比,逐渐形成了对莲花的宗教崇拜[3]。

  受佛教影响,中国历代器物、雕饰、佛像等几乎都饰以莲花。西汉末年,莲花符号随着西域佛教文化的融入而渗透到华夏民族,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日益昌盛,莲花符号遍及佛教艺术的建筑、造像、壁画,拥有了更为深广的文化寓意,并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使用,其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变得更加丰富。现存中国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造型艺术中,均有很多以莲花为装饰的艺术作品。莲花符号不仅是一种器物上的植物装饰,而是多重文化寓象的升华,它和中国装饰艺术的历史一样悠远而绵长。

  二、莲花符号的审美样式

  人们对于自然莲花形象进行简化的处理和抽象的提取,并根据装饰的主题材质和形态,以符号的形式来记录和传达对莲花的普遍认知。莲花在建筑、绘画、雕塑、手工艺品等造型艺术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魏晋莲花简练鲜明,莲瓣呈对分样式;北朝莲花造型古朴单一;隋代的石窟艺术中莲花符号清雅俊逸,变化新颖;唐代莲花符号对称工整、紧密饱满,体现了大唐气象,更显富丽华贵;到了宋代,莲花符号力求简练随意、舒展自然,体现秀丽优雅之美;元代莲花符号夸张变形,装饰方法多样且更趋生活化;到了明代莲花符号讲究对称均衡,更注重寓意和适合表现。

  浮雕

  瓦当在中国、日本、朝鲜的古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是古代建筑物檐头筒瓦前端的片状瓦头,有遮挡风雨功能,起保护建筑物的作用。瓦当以造型浪漫奇特的兽面纹饰、绚丽高贵的莲花纹饰以及流变婉转的云雷纹饰为主,呈现出蔚为大观的气象。六朝和隋唐时期的莲花符号比较有代表性,那时受佛教的影响浓厚,规整庄重。如唐代连珠纹的莲花瓦当,以大小不一的圆点适合在圆形的曲面,并以浮雕形式存在。莲花符号还常用作柱头或柱础的装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砖、瓦当莲花被广泛应用。

  素描

  莲花符号不仅在佛教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传统的陶瓷装饰中也被广泛应用。青花与莲纹结合在白玉般的瓷器上,给人以素净淡雅之美,更好地表达了莲花的神韵。莲花作为古代瓷器上的花卉装饰,它不似在佛教艺术中的莲花那样神秘庄严,往往给人生动舒展、平易近人的感受。虽然各朝的青花色调有所变化,但人们都能在青花的深与浅、鲜明与灰暗的色调变化中感受不同的审美。元代青花瓷大规模烧制,其中缠枝莲可说是我国传统青花瓷中最主要且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之一(图2)。明清时期陶瓷器上的荷花纹装饰由于釉上彩的大量出现,彩绘莲花逐步成为主要的瓷画装饰技法。

  彩绘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影响到了很多装饰领域,开启了中国植物纹饰的繁盛时代。莲花符号多装饰在窟顶、窟壁、窟底等处,并承载了中国百姓的宗教情感。唐代艺术表现手法成熟干练,无论是设色还是线条,都有完美的体现,莲花的造型与赋色更趋繁缛,华丽富贵。如莫高窟392窟是以莲花纹饰为主纹的藻井装饰,盛开的莲花层层叠叠装饰在藻井井心,蓝色的天空中飞天环绕外边饰有卷草、团花、回纹,但较前图案更加简化明了。(图3)

  剪纸

  莲花剪纸在中国古代民间剪纸中十分常见,剪纸将莲花与抓髻娃娃组合,所以有人认为莲花符号也是远古人类生殖崇拜的表现和女阴的象征。哪吒又名莲花三太子,传说哪吒生自莲花,死后又复生于莲荷。

  纵观历代这些莲花形象,虽然形态风格各异、造型色彩不一,但都笔简意深、写意而传神,并形成一个完整的莲花符号系列,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反映了我国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和精神风貌。

  三、莲花符号的文化内涵

  莲花艺术符号的世代相传,有着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黎民百姓和佛家僧侣,都对莲花充满着憧憬与热爱,并寄托美好的愿望。莲花符号清丽祥瑞、佛缘深厚,谐音巧妙、寓意深远,它将中国、印度、日本等不同的亚洲国家文化和谐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民间艺术中,木雕、石雕、面花、剪纸、年画、挂牌、玩具等都有莲花符号,甚至屋脊、窗棂、门楣、门帘、铁器、衣裙、鞋帽上也都饰有莲花,其中以婚礼洞房、嫁妆和小孩满月生日时装饰最多。代代相传的莲花纹饰中体现了传统纹饰的民族性和文化性,人们在用莲花符号装饰生活的同时赋予莲花以圣洁、崇高和美等义涵。在民间生产生活中,莲的文化意义被社会赋予更丰富的内涵,美丽的莲逐渐衍化成和合、多子昌盛、美满、高洁、吉祥的代名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形容爱情、生育、仕途、人品时会经常提到莲花。

  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曾说“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的”。人们向往甜蜜爱情和美满婚姻,但我国民众对于男女情爱的表达向来讳莫如深,所以多用含蓄的象征方法来表现爱情婚姻。莲藕的“藕”与配偶的“偶”谐音,藕丝相连象征爱情缠绵。并蒂莲花相依相偎,象征着恋人相亲相爱和形影不离,故王勃在《采莲曲》中有“牵花怜并蒂,折藕爱连丝”的诗句。莲花又称荷花,“荷”与“和合”谐音,民间常用木雕或年画形式的“和合二仙”来象征婚姻和合,所以,莲花符号常被赋予甜蜜爱情和美满婚姻的象征功能。

  与莲有关的吉利祥瑞的图形和词语深入人心,祥瑞观念也通过莲花的音、形和意得以外化和传承。如“蓉”与“荣”谐音,莲花和牡丹的组合叫“荣华富贵”,一只鹭鸶和莲花构成的图案叫“一路连科”,再加上三叉画戟所构成的图案,则有“连升三级”的寓意。牡丹、莲花和白头翁,称为“富贵荣华到白头”。莲花还是生育的吉祥符号,代表多子多福及生命创造,寓意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莲生贵子”的思想根植于民间并代代相传。人们看到莲蓬多子,且井然有序,符合封建时代“多子多福”、“兄弟有序”的伦理观念。它与石榴同被赋予“多子”的象征意义。又“莲”与“连”谐音,可用来表示连续生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花是最富于情趣的诗词吟咏对象和花鸟画创作题材,文人墨客以荷花为题材留下了不少诗篇佳作。《诗经·彼泽之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菡萏即荷花,诗歌中的将荷花比作丰腴美貌的女性。屈原在《离骚》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芙蓉是莲花的别称,这里也是将莲作为高洁、美好的象征。“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民歌《江南》的荷丛采莲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宋代周敦颐著有《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把莲和人联系起来,莲花于是成为人类美好品质的物质载体。因“青莲”与“清廉”谐音,所以莲花也象征为官清正廉明。黄庭坚则在《赣上食莲有感》中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他认为莲花具有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佛教是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莲花清丽的形态特征和出淤泥而不染的自然秉性与佛教教义的超凡脱俗极其吻合,莲花被佛家喻为佛花、圣花,并成为佛教艺术形式的重要载体。佛教中有莲花座、莲花台等。佛教中的不少菩萨,相传都从莲花中诞育出来的。我国的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艺术中,有很多以莲花为内容的艺术创作。诸如,敦煌莲花飞天藻井以莲花为穹顶中心,飞天在蓝天环绕飞旋,边饰卷草、方格等纹样。

  莲花符号寄托着中华民族追寻真、善、美的心路历程,展示着一种清廉高洁的民族精神。它的文化内涵呈现多元化和相互渗透的特点,较之梅、兰、竹、菊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莲文化内涵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缩影,它的扩充和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升华的思想轨迹。

  四、莲花符号的设计传承

  许多设计师运用象征或隐喻性的文化符号来进行设计创作,通过这种创意符号使作品或环境具有传统的、文化的意味,并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以莲花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图形符号日渐受到重视,尤其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中。

  莲花符号是视觉传达的主要符号,它适合于我国当代大众审美和多元文化表达的需要。通过设计师对莲花图形进行有意识的抽象提炼和加工改造,莲花符号已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图形性符号,而是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特征,表达非物质精神内涵的抽象艺术作品。这种新的莲花图案“抽象和具象相互包容、交织,形成了中间形态,即似是而非的视觉符号”[4]。例如由笔者设计的标志(图4),通过莲花和铜镜图形表达了廉洁自好、鉴形照影的寓意,标志的思想内涵得到了展现,还有一些店铺招牌也恰当运用了莲花的符号。

  现代环境艺术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具有形式美的视觉形象,还要具有文化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传统图形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莲花符号经过简化、变形等重新设计,并用新材料语言、结构组合或施工方式,如屏风和景观设计(图5),除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外,还被赋予了时代新意,从而能与观赏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通过莲花符号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分析,我们了解到莲花符号在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宗教信任的同时,还渗透着中国传统的艺术语言。它以符号的可视形式,不仅带来感官层面的审美与愉悦,更带来精神层面的寄托与满足。至今还在装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成为艺术创作汲取不尽的物质源泉。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装饰艺术符号传承研究”(09YJA760021)研究成果,南通廉政文化研究所基金项目“廉政标志设计中的文化研究”(Lzyb09003)研究成果。

  注释:

  [1]汪祖民:《印度文化崇尚莲花》,《佛教文化》2008年第2期。

  [2]韦孟颖:《莲花图形的演讲及使用》,《丝绸之路》2004年第2期。

  [3]莫殿霞:《敦煌石窟藻井井心莲花图案的探析》,《文物世界》2006年第6期。

  [4]陆晓云 李亮之:《装饰形态元素及其组构》,《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陆晓云: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李 雷

  出自: 《艺术评论 》 2010年12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