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略义讲记
现观庄严论略义讲记
第一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今天开始给大家讲解藏传佛教五部大论之一的《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也叫做《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按照藏传佛教来讲,《现观庄严论》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一般来讲,在很多格鲁派寺院,本论专门要学四到五年的时间,五明佛学院五部大论班中专门有一个学习《现观庄严论》的班,一般男众学一年,女众学两年,也有极个别的学人在两三年当中一直学习此论。各位道友应该清楚,本论的作者是弥勒菩萨,当年无著菩萨在鸡足山经过十二年苦行以后,以幻化身到兜率天,然后得到《弥勒五论》的教授。《弥勒五论》中的《辨法法性论》和《辨中边论》,还有《经庄严论》和《宝性论》,我们以前都曾学习过,而《现观庄严论》对很多道友来讲可以说是第一次。对汉传佛教来讲,以前虽然法尊法师翻译过颂词和一些略释,但是据历史记载,当时传授的时候听闻者并不是很多。后来任杰老师等人也讲过,但范围也不是很广,所以,我们这次传讲应该算是人数比较多的。
有人经常提到五部大论中的《现观庄严论》,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没有学过,因此对本论的法义比较陌生,其实本论与中观同属于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体系:中观主要解释第二转法轮中的显义——空性方面的教义;《现观庄严论》主要解释第二转法轮的隐义——现证方面的教义。一个是对境空性,一个是有境现证。本论对于诸佛菩萨能证的智慧、修证的次第和智慧的境界及其差别解释的非常清楚,所以本论不像因明和《俱舍论》一样主要抉择名言,学起来有一种深奥感,从字面上解释《现观庄严论》不是特别难,但真正要了达其内容也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这都是圣者的境界。
首先简单的讲一下华智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略义》,此略义主要将《现观庄严论》从头到尾的意义进行摄略,本来是以零散方式存在于华智仁波切的著作当中,后来我们学院的有些法师把它收集起来,整理成这个略义。《现观庄严论》的注释非常多,仅在印度就有二十一大讲义,在藏地各教派中本论的注释也是最多的。如果按照各大教派和各上师解释方法来解释,内容会相当广,初学者不一定能掌握,所以我首先简单地在字面上给大家解释略义,希望各位道友通过学习略义,从总体上把握《现观庄严论》的意义。
【顶礼文殊师利上师!】
【般若的法相,就是已经或者能够抵达现证诸法离戏智慧的无住涅槃;】首先讲般若,般若即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度,意为智慧到达彼岸。为什么这里说“般若”呢?因为《现观庄严论》其实是般若的异名,释迦牟尼佛的广、中、略三大般若的究竟意义,通过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来解释,所以可将本论称为般若。在藏地,一说般若,大家都知道是《现观庄严论》,比如说现观班,藏语就叫做“协钦”,意为智度(智度引申出来也叫做般若)。因此这里般若的法相:已经到达或者将来能够到达现证诸法离戏的智慧的无住涅槃。其中已经到达的是佛的境界,还没有到达的是从声闻缘觉到十地菩萨之间的境界,这些境界的有境智慧叫做般若。一般初学者也可有相似的般若,因为智慧波罗蜜多的本来含义就是从此岸到彼岸。
【般若的事相,就是证悟大乘三圣道一切万法无有自性的部分。】证悟大乘见道、修道、无学道的一切万法无有自性,如果通达了这一点就称为般若的事相。大家已经学了因明,应该会明白事相和法相的概念。
【如果按照名称来进行分类,则可分为自性般若、经典般若、道般若与果般若四种。自性般若:是指现量证悟诸法离戏智慧的对境,它与基般若是一个意思。其界限在大乘三圣道;】所谓自性般若,就是现量证悟一切诸法离一切戏论的智慧的对境,也就是基般若。自性般若只有圣者的相续中才有,所以它的界限为大乘三圣道,资粮道和加行道都没有真实的自性般若。
学习《现观庄严论》最关键的问题是,要了解所讲的每一个法的法相、事相以及界限,这三者非常重要。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要求,学习《现观庄严论》时,对于他所讲的每个法的法相、事相、界限(这个法在哪个菩萨的相续中存在)都要背诵。所以本论的每个法,首先要讲它的法相,然后要讲它的事相以及界限,这很关键。
第二是经典般若。【经典般若:以诠释基道果般若为主的经论,也即以所宣说的名称、词句以及文字而显现的种种有表色,就是经典般若的法相。其界限,是从未入道直至最后有际[1];】由能诠释般若波罗蜜多空性法义的种种词句、文字以及名称所组成的有表色,称为经典般若或者文字般若。广义来说,佛陀所宣讲的广般若、中般若、略般若这三大般若或者母子十七种般若,都可包括于经典般若当中。论典般若是印藏诸大论师们所造的对般若经典的解释[2]。它的界限是从未入道直至十地的最后有际之前。
第三是道般若。【道般若:能够抵达现证一切万法离戏智慧的无住涅槃之法,即为道般若的法相;以见道、修道及无学道三道为主的五道,即为道般若的事相。】道般若的法相是能够抵达现证一切万法离戏智慧无住涅槃之法。见道修道无学道是真正的道,如果加上相似的道,那资粮道和加行道也可以算是道。这即为道般若的事相。大家应该清楚,所谓的法相就是定义,事相指具体是什么[3]。比如说,人的法相是知言解义,人的事相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人、那个人……你可以具体举几个人表示人的事相。
【其界限,从真实的角度而言,是从大乘圣道开始;从假立的角度而言,则是从资粮道以及加行道开始;】这是从大乘圣道——见道开始的,因为真实的道是从见道开始的,而从假立的角度而言,则是从资粮道以及加行道开始,直到无学道之间。
【果般若:彻底现证一切万法离戏的究竟无住涅槃智慧,就是果般若的法相;佛地的如幻智慧,就是果般若的事相。其界限仅为佛地。】果般若就是佛的智慧,佛地的时候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在显现中有这样如幻的智慧,这叫做果般若的事相,它的界限仅仅限于佛地,而初学者和菩萨不可能有果般若。
那么这四种般若在真假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真伪的差别:基般若与果般若二者,为真实般若;而经典般若,则只不过是假立般若而已;至于道般若,则真假二者兼备。】基般若或者自性般若和果般若叫真实般若;经典般若是假立般若;道般若具有真伪两种,因为无学道的般若是真般若,资粮道的般若是相似的般若,不是真实的般若。
【陈那论师所说的“智慧度无二,彼慧即善逝。修彼具义故,论道立彼名”的密意,也就是为了表明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陈那论师说,智慧度是无有分别的,这种智慧就是善逝如来正等觉,真正的智慧到彼岸就是佛陀的境界。修持它的意义之故,论般若(经典般若)和道般若就“立彼名”,假立为般若的名称。实际上真正的般若是自性般若和果般若,这才真正的般若无二慧。至于论典般若和道般若,或者说两者都是假立的,或者说道般若中有真假两种。陈那论师在这里所说的密意也是为了表明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
这是总体上对《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的“般若”的作了简单的解释,下面进入《现观庄严论》的真正论义。
【作为经典般若的《现观庄严论》,是以三智、四加行和法身果八事,以及八事所分细的七十义来阐释般若的。】《现观庄严论》的所有的内容可摄于八事、七十义中,七十义是从八事分出来的,它可以包括在八事中。般若要分的话,就是三智、四加行,加上法身,总体来讲只有八种事。这八种事以七十种意义阐述,在七十种意义中,有些是用因来表示的,有些是用对境来表示的。所以,要完全了知这八事,一定要通达七十义。
表面上看来,华智仁波切的这个略义很简单,可能用几堂课就能讲完,但大家如果通过这个略义完全通达了八事、七十义的法相、界限,我们讲《现观庄严论》的颂词的时候就很方便,如果现在没有搞懂,到时候也可能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不知到底在阐述什么样的道理,会有这种怀疑。我们这里的道友智慧是很不错的,希望大家一开始就应该将八种事和七十义的每一个意义尽量背下来,如果实在不能背下来,也要基本上能记得下来它的内容。这样学习《现观庄严论》就非常方便,否则有时候会感觉很多内容都是重复的。我以前学《现观庄严论》的时候,法王要求我们把八事、七十义的法相、界限全部背诵,这样学习起来就非常方便。
下面讲八事中的第一事。
【八事中的第一事,就是遍智[一切相智]:能于一刹那间现见诸法一切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的智慧,就是遍智的法相。】什么是遍智呢?就是佛的智慧,佛智对于整个世间一切如所有的法和尽所有的法,也就是说胜义的法和世俗的法,在一瞬间中能完全了如指掌。
【可分为两种。其界限为佛位。】一切相智可分为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它的界限仅限于佛地,在别的地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这是唯有佛陀才具有的,其他众生都不可能有,这就叫做一切相智。以后我们广讲的时候会知道,《现观庄严论》第一品都是在讲一切相智,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想获得佛果,所以我们所求的目标就是遍智。
第二个事叫做道智。【道智[道相智]:了知三道无有自性,并依靠圆满、成熟和修炼的方式,来现证空性的有学道智慧,就是道智的法相。】其实道智就是菩萨的智慧,菩萨的智慧能了知见道、修道、无学道三道无有自性,而且能依靠圆满、成熟和修炼的方式现证空性。
【可分为三种。】道智可分为声闻的道智、缘觉的道智还有菩萨的道智,因为在获得菩萨的果位时,菩萨完全能了解声闻缘觉的智慧,菩萨也需要通达声闻缘觉的智慧,所以道智的分类有三种。
【其界限,为大乘五道。】相似地讲,在大乘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时候也有道智,真正的道智则从大乘见道以上才有。第二品中主要讲道智,道智以十一种法来表示,而前面的遍知则以发心等十种法来表示。
大家一定要明白什么叫做道智、什么叫遍智,简单地讲道智就是菩萨的智慧,遍智就是佛的智慧。很多人可能第一次遇到《现观庄严论》,这些基本的名词现在一定要记住,如果没能记住,以后遇到这些名词就可能“坐飞机”。
第三个事是基智。【基智[一切智]:现证一切万法补特伽罗人我为空性的片面智慧,就是基智的法相。可分为两种。其界限,为小乘五道。】证悟人我空性的片面智慧就是基智的法相,它可以分为大乘的智慧和小乘的智慧这两种,或者分为声闻和缘觉的智慧。以后我们要讲到,基智也可分所取的基智和所舍的基智这两种。所谓“所取”是指在菩萨相续中有人无我的智慧,这叫基智;“所舍”是指到了菩萨境界时,不需要声闻缘觉的境界,需要将二乘的境界舍掉,这也叫做基智。基智的界限是小乘五道。在七十义中有九种法来表示基智。
遍智道智基智这三种智慧叫做三智,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观点,这三智就是我们所去的方向,也可以说是所获得的果。我们为什么要修《现观庄严论》呢?就是要获得遍智的佛果,要获得遍智的佛果,中间必须经过道智和基智,如果没有这两种智慧就不能摄受声闻缘觉和菩萨,这是一个过程,就比如说我从色达前往拉萨,首先到甘孜,然后到昌都,最后到拉萨,相当于这样的过程。
这三种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得呢?就是下面讲的四种加行。比如说你去拉萨,要么乘飞机,要么坐火车,或者坐拖拉机……我看到公路上有些人磕头到拉萨,觉得他们的精神真是非常可嘉,就是走几千公里路可能也很困难,所以磕头去拉萨确实很不可思议。
下面讲八事中的四种加行,四种加行中的第一个叫正等加行。【正等加行[圆满现观一切相加行]:为了使三智所证获得自在,而总摄无生三(智)进行修习的菩萨瑜伽,是正等加行的法相。】正等加行是什么呢?凡夫人对遍智道智基智这三种智慧没有获得自在,为了这三种智慧获得自在,开始总摄三无生智进行修持的菩萨瑜伽就是正等加行。我们对于三智应该次第修行,这个修行的过程叫做正等加行。
【可分为二十种加行。其界限,是从小资粮道直至十地之最后有际之间。】下面会讲到,正等加行共有二十种。它有十一种法来表示。
四加行中的第二个叫做顶加行。【顶加行:依靠正等加行,总摄无生三(智)进行修行而获得自在的菩萨瑜伽,是顶加行的法相。可分为七种。其界限,是从暖位直至最后有际之间。】顶加行是什么呢?就是依靠前面的正等加行,为了获得自在而进行修行。四加行中的前两个加行中,一个是因,一个是果,正等加行是作为因的方面来安立的,顶加行是作为果的方面来安立的。顶加行有八种法来表示。
第三种加行叫次第加行。【次第加行:为了使与三智识相同时生起的证悟获得稳固,而次第修习三智之相的菩萨瑜伽,即是次第加行的法相。】前面的正等加行和顶加行是为了三种智慧的相获得自在而修持,现在是为了使获得自在的境界再进一步地稳固而修持,这也分为因和果两个方面,因方面的加行叫做次第加行。下面会讲到,这主要是按次第修持六波罗蜜多。
【可分为十三种。其界限,在渐悟者中,以闻思为主的,是从资粮道开始;而修行者,则是从暖位开始,直至最后有际之前(不包括最后有际)。】次第加行有十三种法来表示。
第四个加行叫做刹那加行。【刹那加行:次第修习三智的菩萨瑜伽,便是刹那加行的法相。】次第修行最后到达顶点(有些论典说是到达究竟的修行,因为前面所有次第在一刹那间中能够现前。),这样的一种境界叫做刹那加行。
【可分为四种,其界限,仅在十地的最后。】刹那加行的界限仅在十地最后的原因下面也会广说。其实八事中的每一个在《现观庄严论》中都有一品来宣说。
最后一个事叫法身。【法身:修行加行所获得的究竟之果,也即具备众多无漏功德,便是果法身的法相。可分为四种。界限仅在佛地。】通过修行所获得的果已经到达究竟,意思就是说我们为了获得遍智开始修四加行,最后四加行已经圆满的时候就获得法身的果位。所以《现观庄严论》从发心开始,因为表示遍智的十种法中,第一个是发心,最后的法身用四个法来表示,四个法的最后一个叫事业。因此,《现观庄严论》将我们从刚开始发菩提心一直到最后佛的事业之间所有的过程圆满无缺地阐述了。从发菩提心开始,到最后度化众生的事业展现在众生面前,这样的整个过程就是《现观庄严论》的次第。有些格鲁派的论师也有这样的说法:《现观庄严论》是见解,《菩提道次第论》是修法。
因此大家应该了解《现观庄严论》的整个内容:所得的三智是通过四种加行来进行修持,最后所获得的果是法身果位。
这以上的八种事,希望大家一定要铭记在心,不然下面我们学习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任何一个法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学好,到了后来还是很困难的。
我觉得这个《略义》很重要,大家要好好掌握,如果略义都不懂,一开始就讲《现观庄严论》的颂词,可能大家都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不知道到底是说什么。
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
[1]最后有际:物质和心识蝉联演变的最后边际,从此第二刹那必定证果成佛。
[2]也包括汉传佛教中对《金刚经》、《心经》等的注释。
[3]事相在因明当中也讲得比较清楚,即带有特征性而显现的则为事相。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