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重佛教
宋朝皇帝重佛教
邓来送
一、宋初太祖敕雕佛经
后周统帅禁军的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他便是宋太祖。赵宋王朝继唐朝后,对佛、道二教都极为提倡,所以,两宋时期,佛、道二教都十分流行。北宋建国之初,即极力提倡佛教。建隆元年(960)六月,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不久,便下诏诸路:在周世宗时所废而还未毁的寺院,立即停止毁禁,并着手修复;已经拆毁的寺庙,所遗留下来的佛像要妥善保存;敕令用金字、银字书写佛教经文。
在宋太祖保护佛教的政策下,建隆元年这一年便剃度僧尼8000人。接着,宋太祖又派行勒等157人前往印度,求取佛法,大力弘扬佛教。
开宝四年(971),宋太祖敕命内官张从信前往益州雕刻大藏经版。佛经,在唐朝以前主要依靠抄写,到了宋朝,由于经济的发展,文化传播的需要,雕版印刷技术逐渐推广。宋太祖利用最新技术,派内官张从信在益州主持雕刻大藏经,这次刻经,前后费时12年。最初刻制佛经5000多卷,后来又增刻1000多卷,共达13万块雕板。这部佛经因刻于宋开宝年间,所以被称为“开宝藏”。又因刻于四川,故又称“蜀版大藏”。这是我国第一部佛教总集,也是当时最全的一部佛教丛书。应当说,这是宋太祖赵匡胤对佛教发展的一大贡献。
宋太祖赵匡胤还曾敕命铸造菩萨像。在河北正定有所佛寺,俗称“正定大佛寺”,是隋朝开皇年间建造的。宋太祖于开宝四年(971)诏令,在寺内铸造一尊菩萨像,并将该寺大事扩建,更名“龙兴寺”。直到今天,这里还存有山门、摩尼殿、慈氏阁和转轮藏殿等四处宋代建筑。寺院虽经元、明、清几代重修,但仍较完整地保存了宋代的总体布局。清代康熙年间诏令改为“隆兴寺”。一所佛寺,倾注了从宋太祖到清康熙几朝几代帝王的心血。
二、太宗令编纂高僧传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其弟弟赵匡义继位,即是宋太宗。宋太宗保护佛教,即位的第一年太平兴国元年(976),就剃度僧尼17万余人。宋太宗在位期间,大建佛寺,在五台山、峨嵋山、天台山等地建造了为数不少的寺院。太平兴国五年(980),宋太宗敕令内侍张廷训主持重修五台山上的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等10所佛寺,并铸造金铜文殊像,安置于真容院(即今天的菩萨顶)。同年,宋太宗诏令峨嵋山白水寺高僧茂真重建集云、卧云、归云、黑水、白水诸寺,又铸造普贤菩萨铜像一尊,重达62吨,供奉于白水寺,也就是现在的万年寺。
宋太宗积极赞助佛经翻译事业。太平兴国五年(980),他在东京设立译经院,恢复了从唐代元和六年(811)以来中断了170年之久的佛经翻译工作。由于宋太宗奉佛,西域、天竺僧人携带经文来到汉地者络绎不绝。其中天竺僧人法天、施护、天息灾,都曾在宋太宗开设的东京译经院从事佛经翻译活动,并御派汉地僧人法进、常谨、清沼等人充任笔役,协助译经。
宋太宗敬重僧人,与高僧赞宁关系尤密。赞宁,俗姓高,吴兴德清人。他于唐天成年间在杭州祥符寺出家,后入天台山受具足戒,精研三藏。除佛学之外,赞宁兼善儒、老、百家之言,博闻强记,擅长诗文,声望日增,五代十国时,曾为吴越王钱所敬,委任两浙僧统,赐以“明义宗文大师”称号。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降宋,僧人赞宁也以花甲之年奉阿育王寺真身舍利来到汴京(今开封),宋太宗在滋福殿上亲自接见,赏赐甚丰。此后,宋太宗又多次召请赞宁入内,赐予紫衣及“通慧大师”称号,并恩命赞宁入翰林院。太平兴国六年,宋太宗委任赞宁充右街副僧录。太平兴国七年,宋太宗诏令赞宁返回杭州,主持编纂《大宋高僧传》,历时7年,成书30卷,受到宋太宗的褒奖,命僧录司将其编入大藏流通。淳化元年(990),宋太宗敕命赞宁任左街讲经首座,第二年又任史馆编修。至道元年(995),宋太宗又请赞宁出掌洛京(今洛阳)佛教事宜。赞宁以学识广博知名,他在宋太宗时期叠奉诏旨,主持编修《大宋僧史略》3卷,记载了僧尼事务及佛教典章制度的起源和沿革。僧人赞宁能在佛学史上有所造诣,是与宋太宗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宋太宗时,先有南唐李后主手书金字《心经》1卷,将其赐给宫女乔氏。后来,这姓乔的宫女被宋太宗看中,选入宫中,颇受宠爱。当李后主死去时,乔氏从内庭拿出所赐经文,舍身相国寺,并在经文后写道:
故李氏国主:宫人乔氏,伏遇故主百日,谨舍昔时赐妾所书《般若心经》一卷,在相国寺西塔院。伏愿弥勒尊前,持一花而见佛。
宫女乔氏所书,字迹整洁,词语怆惋。后来,有僧人把这一李后主书写、宫女乔氏添词的经文带到江南,放置于天禧寺相轮中。据说,该寺后来大火,相轮从火中堕毁,而经文仍完好无损。这一故事向人们透露,宋太宗的后宫内,也有不少好佛的嫔妃佳人。
三、仁宗赏赐高僧紫袍
宋太宗之后,是宋真宗赵恒。他沿袭宋初保护佛教政策,在位期间,除继续建造佛寺翻译佛经之外,还亲自为佛经作注,又亲笔撰写《崇释论》,文中反复论说佛教与孔孟之儒教“迹异而道同”。在真宗的提倡下,全国僧徒达到40万,女尼6万多,成为赵宋一朝僧尼最多、佛学最盛的时期。
接下来的宋仁宗赵祯,可算是北宋中期的皇帝,他也尊奉佛法。当时,有南方僧人契嵩格外受到朝廷敬重。契嵩,俗姓李,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人。他7岁出家,13岁落发,翌年受具足戒。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契嵩游历到钱塘(今浙江杭州),居于灵隐寺永安精舍。这期间他著有《原教》、《孝论》等10多篇,力陈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家的“五常”义理相通,他说:“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佛家的戒律正是儒家的信条,两者同是治国安民所不可缺少的,以此来驳斥那些排挤佛教的论调。他还著有《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等佛学著作,对禅宗史有较大影响。在观察使李公谨的奏请下,宋仁宗向契嵩赏赐紫方袍一件。接着,开封府尹王仲义又上疏仁宗,请将契嵩的佛学著述诏付法院编次入藏,仁宗依请颁旨,并赐予契嵩“明教大师”称号。当时,朝中自丞相韩琦以下,对僧人契嵩莫不崇敬。契嵩后来返回钱塘,受到太守蔡君谟的礼遇,住在佛日山。一介高僧,成为赵宋君臣尊崇膜拜的偶像。
四、神宗后帝继续崇佛
及至宋神宗时,继续崇佛。据说,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皇帝大赦曾有佛光预兆。一天夜里,司理院狱屋的高处,有道道彩光闪现,京城官民为之惊骇。第二天,宋神宗的大赦诏令颁下,京师上下都为此感到奇怪。宋神宗命人到彩光出现的地方搜寻,结果得到一纸,上有38字:“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法有缘,佛法相因。行念观世音,坐念观世音,念念不离心,念佛从心起。”
宋神宗曾在“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大造佛寺。普陀山,位于碧波万顷的东湾莲花洋一个不大的小岛上,岛上林幽石奇,银涛吞沙,梵刹遍布。在普陀山众多的寺院中,尤以普济、法雨、慧济三大禅寺规模最大,后人称之为“普陀三大寺”。其中的普济寺就是宋神宗敕令建造的。据载,元丰三年(1080),饮差大臣王舜封巡视东海普陀洋面,空遇狂风巨浪,这饮差连连向普陀山观音大士叩祷,终于平安济渡。王舜封回到朝廷,向宋神宗奏报此情,神宗感激观音菩萨保佑大宋使臣,当即动拔帑银,在原来小庵院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修整,完工后赐定普济寺之名。
北宋晚期的哲宗赵煦于绍圣元年(1094)九月,在皇宫开设道场,哲宗亲临道场听讲。高僧则振振有辞,愿佛祖保佑赵宋江山万代相传。
宋徽宗赵佶亦敬重僧尼。大观年间(1100~1107),有僧人道楷名声远扬,宋徽宗仰慕其名,赐予“定照禅师”称号,又赏给紫衣谍一套。可是,僧人道楷不识皇帝抬举,对徽宗的封号赏赐均予回绝,没有接受天子的一番好意,这惹怒了宋徽宗,即下诏将这僧人治罪。但不久,徽宗又将道楷特赦,放归庙庵。道楷76岁时死去,临死留下遗偈:“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
若将佛、道二教比较起来,宋徽宗是更为笃信道教的。因此,他一度命令佛教与道教合流,改寺院为道观,并将佛号、僧尼的名称都道教化。这对佛教是个很大的打击,虽然不久即恢复原状,但北宋统治也随即告终了。
五、崇佛政策深入民间
在北宋帝王的崇佛政策下,佛教更深入民间。宋人陈淳的《北溪字义》记载说:“佛氏之说,虽深山穷谷中,妇人女子,皆为之感,有沦肌洽髓,牢不可解者。”可见传播之广,佛风之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观音菩萨成为家家供奉的偶像。据佛经上讲,观世音本是印度一位国王的长子,大约在南北朝时,由于北魏灵太后的敬佛,而将观世音变成了女性。到了北宋年间,观世音菩萨的“前身”,已被传说成是春秋时期楚庄王的三女儿,名叫妙善。妙善从小孝顺聪慧,父母爱她如掌上明珠。后来,楚庄王得了重病,虽然延请名医诊治,但病情却日见沉重,毫无起色。三公主妙善为了救父,不惜牺牲生命,终于治好了楚庄王的病。楚庄王痛惜心爱的女儿,就封妙善为“大悲佛”,后来也就成了“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这一故事,在北宋民间广为流传。自宋朝以后,随着我国封建伦理纲常观念的日益加深,在信佛的妇女闺房里供着一个男性菩萨,显然不符合“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观念。于是,女性的观音就成了女信徒们虔诚供奉的一尊慈祥可亲的偶像。
六、南宋对佛教是限制
北宋徽宗、钦宗被金兵北掳后,康王赵构在临安(浙江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南宋偏安,江南佛教虽然仍然保持一定的盛况,但总的来讲,南宋朝廷对佛教的发展是限制的。
南宋高宗时,对度僧数量控制得较严。高宗曾颁布诏令,明确规定不准在朝廷准可的数额之外度僧,具体指标是,原有僧尼100人,每年可以新度1人,使僧众数目自然减少,沙门队伍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南宋初年有位高僧名叫宗杲,是禅宗临济宗扬歧派的代表人物,他曾跟从圆悟克勤学禅,后名震京师。靖康元年(1126),朝廷赐给紫衣及“佛日”称号,后因不满秦桧专权卖国,受到秦桧的迫害,被褫夺衣牒。绍兴二十六年(1141),宋廷将其赦放。宋孝宗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向宗杲赏赐“大慧禅师”封号,死后又赐谥“普觉禅师”。
南宋朝廷在度牒上很是做了一番文章。度牒,作为朝廷发给出家者的合法证明书,自唐时出现以后,便引起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现象。唐宋时,只要获得度牒,就可以堂堂正正地出家,可以免丁钱、避徭役和地税。因此,社会上趋之若鹜,买卖度牒之风很盛,甚至有伪造度牒的情况。
七、宋明理学吸收佛说
两宋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佛家学说。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无不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理一分殊”理论,是来自华严宗的理事说和“月映万川”之喻。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明心见理”,则是禅宗“自心是佛”、“本心生万法”、“明心见性”的翻版,但它所要说明的却是天理本体就是人心的良知,忠孝节义、三纲五常为人心所固有,不假外求。王守仁的“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等命题,则是天台宗湛然“无情有性”说的直接继承。由此可见,宋明理学摒弃的只是佛教僧侣的寺院生活,而他们听讲的“理”,其实不过是披着“理学”语言的佛家说教。
尽管南宋时期,佛教在帝王那里不是很受欢迎,甚至受到压制,但禅、净两宗却仍呈发展趋势。这是因为,禅宗各家原本散住于各地山林,禅宗大师惠能所弘扬的“顿悟成佛”的教义,更适合乱世统治者的需要,给统治者阶层的精神负担带来了“解脱”。至于净土宗,强调称名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简单易行,而且从北宋以后,禅教僧人就渐渐归宿净土,因而能绵延相续,直到近世,仍是盛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