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佛教看中国和古朝鲜的文化交流
由佛教看中国和古朝鲜的文化交流
郝梁萍
摘 要:中国与古朝鲜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到商末周初。在古朝鲜文化中,受中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它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儒教和佛教方面。本文主要从发展史的角度介绍了佛教东传以后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以及佛教在古朝鲜本土化的过程及由此引起的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佛教;古朝鲜;交流;禅宗
中国与朝鲜半岛唇齿相依,自古以来在文化上就有至为密切的联系。中国古有箕子去国的故事,在中国的《尚书大全》、《史记》、《汉书》以及《三国志》等史书中都记载有箕子东走朝鲜的故事,说周武王灭殷商后,因王族箕子不愿事周,率领五千族人避居朝鲜。而古朝鲜史书《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以及《朝鲜史略》和《海东绎史》中,关于箕子,也有相同或相似的记载,称“周武王即位已卯,封箕子于朝鲜。”从此后,中国与古朝鲜在政治、经济、哲学、艺术、语言文学等方面开始了广泛的交流。
在古朝鲜文化中,受中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它的哲学,主要受中国儒教、道教以及中国化的佛教的影响。由于儒家文化对古朝鲜的影响有许多人已经研究过了,所以本文主要从佛教这一层面来看中国与古朝鲜之间的文化交流。因本文论述的是交流史,故本文将中国与古朝鲜在佛教方面的文化交流大体分成了三个时期来研究:(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二)隋唐时期;(三)宋元时期。
一、佛教和古朝鲜
在论述本文以前,必须先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历史以及对“古朝鲜”这一名词的界定。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由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建。“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国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三国志·魏书》),这是中国佛教初传的历史坐标。东汉明帝时遣使去西域求法,三年后,西域僧竺法兰、迦叶摩腾以白马驮《四十二章经》及佛像到达洛阳。明帝特地在西门外建白马寺给他们居住。佛教从此初入中国。曹魏时期,佛教尚未受到上层社会的重视,统治者对佛教一般采取限制的手段。但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佛寺的大量修建,佛经的大量翻译都说明了佛教的影响之大。佛教到了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它与中国的儒教、道教相融合,产生了适合中国的佛教。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佛教的地位也开始动摇。继唐朝后出现的宋朝的统治者重视理学,佛教开始受冷落。及至明朝,社会上已出现“排佛”现象,佛教在中国思想文化中退到了从属地位。
所谓“古朝鲜”,传说是两千多年前,檀君王俭在阿斯达(今白丘宫)建立国家,开国号朝鲜,后来分为马韩、辰韩和卞韩,史书称“古朝鲜”。大致与中国传说中的尧同一时期。
据传辰韩的赫世居在朝鲜半岛东面建立了新罗,他的孙子在朝鲜半岛西面建立了高句丽,后来朝鲜半岛南面又出现了由温祚建立的百济,这就是史书中所称的“前三国”。此后,新罗借助唐朝的军事力量先灭百济后灭高句丽,统一了朝鲜半岛。但新罗末期,国王昏庸,百济旧臣甄萱趁机建立了百济国,史称“后百济”;随后,豪族出身的王建也于918年建立了高丽王朝。朝鲜半岛重新形成了三国割据的局面,史称“后三国”。
936年,高丽王王建又一次统一了朝鲜半岛,但1392年,李桂成灭高丽建立了国家,也称“朝鲜”。“李氏朝鲜”时期开始排斥佛教,转而重视“程朱理学”,因此,为了论述上的方便,在这篇论文中统称“李氏朝鲜”以前的历史为“古朝鲜”。这与史书中对“古朝鲜”的界定不同。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初传与兴盛
佛教初入朝鲜半岛是在公元372年,此时中国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人民对儒家学说失去了信心,佛教所宣扬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精神不灭等思想却颇合统治者及人民的精神需要,于是佛教在南北朝时越来越兴盛并逐渐东传。公元372年,前秦王苻坚派使者及和尚顺道送佛像、经文至高句丽。公元374年,僧人阿道又至高句丽。375年,高句丽开始建肖门肆以安置顺道;又建伊佛兰寺以安置阿道。这是高句丽佛教的开始。
佛教传入高句丽后,又由高句丽传入新罗。随着佛教在新罗的逐渐兴盛,到中国留学的新罗僧也日益增多。《三国史记》中载有“梁遣使及入学僧觉德,送佛舍利至新罗”一事。“入学僧”即指留学中国的僧人,这是新罗僧到中国留学的最早记录。这些留学僧中,最著名的当属僧人圆光。
圆光于公元549年到中国南朝的陈国留学,在南京的庄严寺研究佛经,后前往苏州的虎丘山,讲《成实论》和《般若经》,在中国传扬新罗僧人的名望。公元600年,受新罗王真平的邀请,圆光回到了朝鲜讲授佛教经典和培养弟子。
这一时期,佛教除了在新罗和高句丽传播外,还对百济的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公元385年,百济在南汉山建佛寺,度僧十人。百济阿莘王即位后,下令全国崇信佛教。此时,在中国发育成熟的佛像雕刻也开始传入百济。在朝鲜扶余军守里废寺出土的百济时期雕塑的铜胎镀金观音、蜡制如来的面部表情温和恬静,其浓郁的自然主义色彩明显受北魏时期佛像雕刻艺术的影响,由此形成了“百济的微笑”式的雕刻艺术。及至7世纪前半叶,百济开始雕刻摩崖佛(1905年在忠清南道瑞山发现的摩崖佛),其雕像依然是长颈微弯,口角含笑,安详端庄。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百济佛像雕刻仍然保持中国南北朝时的风格。
至此,佛教已完全传入了朝鲜半岛,并对古朝鲜的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隋唐时期:禅宗与新罗
南北朝之后,中国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后终于在公元581年由隋朝统一了全国。不久,唐朝取代隋朝统治中国。中国的经济文化达到了历史上的全盛时期。此时,佛教也备受统治者的推崇且广泛传播于民间,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且形成了许多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其中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
此时期,新罗成为古朝鲜“前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并最终借助唐朝的力量统一了朝鲜半岛。所以与隋唐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是新罗。这时传入朝鲜半岛的佛教宗派里流传最为广泛的是禅宗。禅宗传入古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分立于九座山上,即迦智山、实相山、桐里山、阇堀山(公元847年从唐朝回国的僧人梵日的弟子开清在此成立阇堀山门)、凤林山、狮子山(公元845年从唐朝回国的僧人道允的弟子折中在此培养弟子)、圣住山(僧人无染于845年从唐朝回国后在此传教)、须弥山、曦阳山,史称“五教九山”。
唐朝时,许多新罗僧人来唐学习禅法,其中最有名的的是僧人金乔觉,他坐化于素有“东南第一山”的安徽九华山。据说他的肉体三年不腐烂,与佛经中的地藏菩萨相貌相似,佛教信徒认为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在他的墓地修建了“地藏塔”供人朝拜,九华山从此香火大盛,成为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
四、宋元明时期:衰落与结束
继唐朝以后出现的是宋朝。宋朝初期,在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佛教。与宋朝时期差不多的是高丽王朝。此时,佛教仍然是朝鲜王室和民间的信仰对象。佛教和国家政治紧密相连。如:高丽王文宗的儿子就剃度为僧,称丈觉国师。
宋朝时期,中国和古朝鲜在佛教上继续进行交流。朝鲜僧人义天在宋哲宗时到达汴京(宋都城,今河南开封)学习,并云游四方。公元1089年,义天回到高丽,任兴王寺主持。义天回国后,曾经委托商船带给杭州慧因教院《华严经》三百部和筹建经阁的资金。因此,慧因教院又称“高丽院”。当慧因教院的晋水法师圆寂时,义天特派弟子前往杭州祭奠,并携带黄金宝塔两座,借以祈愿宋朝皇帝和皇太后健康安宁。但宋朝当时已开始排斥佛教,重视理学,所以宋朝的统治者拒绝接受这份礼物。
到了元明时期,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文人只读四书、五经,佛教在思想方面不再占主导地位。与中国常有交往的高丽王朝也深受其影响,其国人不再以研究佛教为主,转而侧重于经史子集。
高丽王朝后半期,其内部宫门势力猖獗,社会各方面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对外又遭到金和倭寇的入侵,国力逐渐衰微。公元1392年7月,士大夫出身的李桂成在开城取代高丽的最后一位皇帝公阳王建立了朝鲜。为了与古朝鲜相区别,史称“李朝”。
“李朝”实行崇儒抑佛的文化政策,使政治、社会秩序向儒教体系转变。“李朝”也像明清时一样采取科举取士的制度,这就导致了佛教完全被忽视,进而发展到将佛教视为异端邪说,完全予以否定。至此,中国和古朝鲜在佛教方面的文化交流基本停止。
总之,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东传更促进了中国与古朝鲜的文化交流,它成为了中国与古朝鲜交往的媒介。毋庸讳言,中国与古朝鲜的文化交流包括许多方面,本文只不过论述了极小的一方面,希望可以达到“借一斑而窥全豹”的效果,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段历史。
参考文献:
[1]一然.三国遗事[M].韩国:乙酉文化出版社,200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陈清.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4]张延风.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出自: 《理论纵横 》 2008年6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