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云冈石窟:北魏帝都风范的显影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徐建国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云冈石窟:北魏帝都风范的显影

  徐建国

  大同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三代京华(北魏帝都、辽金陪都),这里有雄奇壮丽的皇家工程——云冈石窟,有古老庄严的皇室祖庙——华严古刹,有光彩夺目的皇室照壁——九龙壁,它们相互映衬、辉映,尽显大同的古都风采。其中北魏帝都著名遗存,已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云冈石窟”,更是体现出北魏皇室的恢弘气派,彰显出北魏的帝都风范。

  一 大窟大像的皇室气象

  著名美学家康德认为“崇高”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数量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体积的无限大;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既引起恐惧又引起崇敬的那种巨大的力量和体魄”,而这种首先因“体积”巨大而产生的崇高美就是一种阳刚之美,即“数量的崇高”,“所有的民族都一样,从历史的逻辑说、崇高、壮美、阳刚之美总走在优美、阴柔之美的前面,古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印度的大石门,中国的青铜饕餮,玛雅的图腾柱……都以其粗犷、巨大、宏伟,而给人以强烈的刺激和崇高的感受。”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杰出的佛教建筑,其雕琢就显现出体积巨大的阳刚之美,而这种阳刚之美与北魏鲜卑族自强不息、勇于向上的内在心理相映衬,体现出宏大的皇家气派。

  云冈石窟早中期洞窟形制高大宽阔,为“大窟”。石窟结构形式为马蹄形平面和高阔的穹隆式屋顶,既与印度僧侣修行闲居的草庐相仿,又与早期鲜卑族游牧于草原时的居室相似。而此种高大宽阔的洞窟空间,也为雕琢巨型佛像留下了充足的物理空间,形成了融合西域特色与鲜卑民族的建造形式,显示出一种阳刚之美,唤起了人内心本有的崇敬膜拜之感。昙曜五窟中第20窟顶即为高阔的穹隆式屋顶。再如位于云冈石窟东区西端的第3窟为云冈最大的石窟,其平面呈奇特的凹形,底边宽达40余米,两侧深达15米,窟高近20米。令人称奇的是,在如此巨大的石窟内,只在石窟后室壁面的三分之一的位置雕琢三尊佛像,即本尊坐佛与两菩萨立像,除此以外洞窟四壁别无雕像。从这三尊佛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7世纪)时所刻。据此推断,在北魏时期,第3窟只是一个空空如也的大洞窟,这不仅在中国石窟史上,而且在世界石窟史上都极为罕见。据传,法果在北魏定都平城(398年)时,奉命建成了佛教的三大建筑“五级浮屠、耆阁崛山、须弥山殿”,而这三大建筑之一,就是云冈第3窟,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北魏鲜卑族定都平城之后,希望通过巨大的石窟形制以凸显他们一统大业的恢弘气魄,而这种宏大的气魄贯穿了北魏皇室在乎城建都的将近百年间。

  早中期云冈石窟的佛像形态高大、气宇轩昂,为“大像”。昙曜五窟(16—20窟)中的五尊主佛,高度分别为13.5米、15.6米、15.5米、16.8米和13.7米,有一种顶天立地、高大魁梧的雄伟之感。《魏书·释老志》也说:“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于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雄伟,冠于一世。”昙曜五窟中的第20窟露天大佛是云冈代表之作,面形圆润饱满,体态敦厚,虽是坐姿,仍显得分外巍峨高大,由于可以远视,更加增加了大佛庄严肃穆之感。他面露微笑,身体微微前倾端坐于世人面前,仿佛向人们讲授着佛教的真谛,最奇特的是当人们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视角观看时,都会有不同的体味——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精神风貌。第5窟主佛释迦牟尼像(如图)通体高17米,为云冈石窟众佛像之最,日本学者关野和常盘大定认为,该像“也是现存中国石佛中无与伦比者。其伟大到如此程度,而姿势的整齐、躯体比例的适当,是无可挑剔的”。当人们面对高大宽阔的洞窟和巨大的主尊佛像,人的渺小衬托得尤为明显,因人的恐惧心理而产生崇敬之感即如康德所说的“力量的崇高”。这时,参拜之人无不虔诚地拜倒在佛的脚下,使人产生敬畏之感,宗教感油然而生。

  从晚期石窟来看,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第14窟、第15窟和第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由于迁都洛阳,晚期石窟主要是中小官吏以及民众建造,因受到资金的影响,洞窟形制以及佛像呈现出中小型的特色。因此北魏在乎城建都时期(398—494年),云冈石窟就成为繁荣时期北魏王朝的代表之作,成为北魏帝都的典范代言。

  二、帝神合一的皇室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为主流,“以道家及儒家为中国传统思想之主流,形成中国文化思想为一大涡漩,任何外来文化思想,或本土诸子百家,都会汇流在此大涡漩之中”。佛教为印度传人中国之外来宗教,自然也不例外。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沙门是不礼拜王者的,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儒家礼教相悖,加大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的距离。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时期,沙门法果首开戒条,带头敬奉皇帝“初,法果每言,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遂常致拜。谓人曰:‘能鸿道者入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他主张拜天子等于拜佛,即帝王就是佛,礼佛就是忠君,为帝王造像就是崇佛,法果主张的“现在的皇帝就是现在的如来”的思想被北魏佛教长期地继承下来。如果说法果提出的只是思想上的崇拜,并没有付诸实践,而以后的云冈石窟建造则把“礼拜天子”、为皇帝祈愿的行为付诸实践,

  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濬恢复佛法之后,即“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颜上足下,皆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魏书·释老志》)云冈石窟第13窟本尊弥勒佛像的颜上足下则有黑痣为证,这怎能说是一种巧合。因此,云冈石窟开创之历史,开窟造像融“如来”与“帝”为一体,视“神”与“帝”为同格。早期洞窟昙曜五窟内五尊巨大的主佛从东往西(16—20窟)分别代表了北魏的五位开国皇帝:文成帝拓跋濬、景穆帝拓跋晃、太武帝拓跋焘、明元帝拓跋嗣和道武帝拓跋珪。中期洞窟第5窟的主佛为献文帝拓跋弘,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释迦牟尼佛为文成帝的皇后冯氏(史称冯太后)。晚期洞窟第3窟的主佛为隋文帝杨坚。云冈佛教石窟艺术中为皇室贵族造像、“帝神合一”的皇室心理贯穿于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发展和石窟艺术创造的全过程,而此种为皇室造像的石窟艺术成为一种特有的云冈模式,一直延续和影响到龙门石窟以及中原内地其他的佛教石窟艺术创造。

  在云冈石窟中出现了大量的“二佛并坐”龛像,如第7窟后窒北壁下龛、第9窟和第10窟前室北壁明窗东西侧、第6窟中央塔柱下层北大龛,第18南壁拱门东侧等都大量雕刻“二佛并坐”图案,“二佛并坐”已成为了云冈石窟和以后石窟建造的一个热点题材。二佛并坐的出现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是当时北魏王朝皇室斗争的真实写照,表明了北魏建都平城以来献文帝、孝文帝时期由冯太后摄政,“二皇”与“二圣”两重天的格局。石窟中所雕琢的大量“二佛并坐”龛像,正是皇权与佛教义理相结合的生动注脚。北魏统治者依据佛教义理,把现实中“二皇”与

  “二圣”并存的格局和佛经中“释迦牟尼佛”、“多宝佛”并坐的情形相关联,这也是“帝神合一”的皇室心理的形象代言,借此也表明了北魏统治者由皇室内部争斗向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三、雍容华贵的皇室格调

  云冈石窟作为北魏皇家工程,其雕琢必然体现北魏皇家气象。在云冈石窟建造早期(公元460—470,文成帝、献文帝时期),国家尚处于不稳定期,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平定叛乱,同时,石窟雕刻吸收了印度犍陀罗“服兼厚毡”和”服若出水”(衣服像水浸过一样,贴在身上)的雕刻技艺,表现为粗犷豪放,厚重浑朴的西域情调,因此,早期石窟的佛像雕刻显得较为简朴。

  至石窟建造中期(公元470—493,孝文帝时期),政治经济日趋稳定,大规模的讨伐战争停息,国家可以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石窟建造,“自魏国所统赀赋,并成石窟”(《大唐内典录》卷四),同时,石窟雕刻吸收了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凉州(今甘肃敦煌)石窟艺术精华,也吸取中土传统的线刻手法。这些条件造就了此时期的雕像雕琢细腻,装饰华丽,呈现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皇室格调,也成为云冈石窟的主体特色,成为云冈石窟的精华所在。

  云冈中期石窟中第6窟为中心塔柱式洞窟,其雕刻最为繁缛富丽,是“最豪华、最完美的洞窟”(日本学者水野清一、长广敏雄语)。第6窟继承了西印度“塔庙窟”的特质,中心方形塔柱上层四角的九层汉式楼阁,身披“褒衣博带”之汉式盛装立佛像,塔柱下层北面“二佛并坐”龛,而且洞窟内的30余幅佛传故事画,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宗教石刻连环画珍品,这些都使得洞窟内富丽堂皇,无与伦比,也体现了北魏皇室为冯太后祈福祝愿之意。第9、10双窟的外貌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式殿堂建筑形式,上雕宫殿式屋顶,下凿雕镂精美的列柱,颇具汉魏以来中国建筑“金楹(金柱)齐列,玉舄(柱础)承跋”遗风。宫殿中的屋檐、斗拱、叉手等等一应俱全,形象逼真,构成一座雄伟壮丽精美的北魏宫殿模型。第9窟前室门屋顶左右与第10窟前室拱门两侧的金刚力士像,如尽职尽责的卫兵立于宫殿门左右,虽然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冲刷,但他们神态依然威严,护卫着皇室宫廷的安危。被誉为“音乐窟”的第12窟,伎乐人手持的乐器,有箜篌、五弦、弹筝、排箫、曲项琵琶、筚篥等,与布满四壁的佛像与伎乐飞天组成一个盛大的演出场所,俨然就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皇室家族音乐演奏聚会,是北魏皇室进行娱乐活动的真实写照。第9-13窟中,均为彩绘,色彩绚丽斑斓,以金黄色调为主,呈现出雍容典雅的北魏皇室气派,故被称之为“五华洞”。在中期石窟的藻井、佛像背光、佛座、勾栏等处,可以见到各种装饰花纹(植物纹、动物纹、几何纹、火焰纹、瓔珞华绳纹),飘逸飞行的飞天,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白鹿、莲花和化生童子等图案,这些装饰花纹图案交相辉映,互相结合,华丽无比,富丽堂皇,呈现出了特有的雍容华贵的皇室贵族气象。

  公元494年后,由于受到迁都、六镇起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等因素,云冈石窟进入了造像的衰退期,晚期石窟由国家级别转为民间开凿,以中小型窟龛为主,汉民族化特色更加明显,造像体制缩小,雕琢趋简朴化,贴近于普通大众,第14窟的“千佛柱”与第15窟的“千佛洞”即是代表。原高高在上的神灵逐渐走下了神台,被世俗人群所代替,北魏皇室之风渐趋消失。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云冈石窟所呈现出的精致华美、雍容华贵的皇室风范与北魏建都平城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北魏统治者正是借助云冈石窟这个神圣的佛的世界,塑造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北魏皇室的宫殿,呈现出辉煌的北魏皇室文化,以此来彰显其民族自豪感。云冈石窟之所以能闻名中外,被专家学者以及游人所青睐,与其身上所呈现的皇室风范是密不可分的。

  责任编辑 李雷

  出自: 《艺术评论 》 2010年11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