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百年外八庙
风雨百年外八庙
毛丽萍 林翠华
学者余秋雨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写道,“说是避暑,说是休息,意义却又远远不止于此,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不能不说是康熙的大本事”——这段话说的便是驰名中外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外八庙。这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一组宏伟的建筑群,呈半圆状环绕山庄,如众星捧月之势,象征着各民族的大一统思想。陆续修建于1713(康熙五十二年)至1780(乾隆四十五年)的这组寺庙群,当时因其中八座住有喇嘛,归北京理藩院管辖,又处于京北古北口外,所以俗称“外八庙”。外八庙融汇了汗、蒙、藏等多民族的建筑风格,各有其不同的政治意义及历史背景。
每一个到承德的游人都感受到这组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的寺庙群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外八庙的雄伟壮观与避暑山庄的古朴典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一个和谐的空间态体,说不出的淡雅别致与浑然天成。这组辉煌的寺庙群是清皇家园林建筑的典范。在这里,你可以从一些园林建筑的整体布局与局部处理上看到清时建筑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清代工匠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走在这座清新的小城里,在这融汇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蒙藏维民族文化于一炉的寺庙间游览,在这弥漫着佛香的风格迥异的寺庙中穿行,所有人世间的喧嚣与繁华,所有的世故人情,都远远褪去,唯留是人生的从容与淡定。
寺庙在避暑山庄东面自南而北分布,为溥仁寺、溥善寺、普乐寺、安远庙、广缘寺、普佑寺、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广安寺、罗汉堂。这组建筑群的建筑都有所仿效,一寺一殿,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寺庙的修建决定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由于蒙藏地区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故清帝对蒙藏民族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以俗习为治”的政策。修建外八庙,旨在利用宗教密切地方和中央政权的关系,解决北部边疆和西藏的问题,为觐见清帝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观瞻、居住而营造,这里可以说是清前期的政治活动中心,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与此紧密相连。
最初康熙皇帝修建的“溥仁、溥善”二寺,建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为了纪念平定西北部蒙古准噶尔噶尔丹的叛乱,依在多伦建汇宗寺的先例而建。普宁寺,建于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仿西藏桑耶寺,为了纪念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两次叛乱而建,为“永永普宁”之意。普陀宗乘之庙,建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仿西藏布达拉宫,为接待前来祝寿的少数民族,同时也为了纪念土尔扈特自伏尔加河回归祖国而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殊像寺,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是外八庙中唯一住有满族喇嘛、诵读满族经卷的寺庙,俗称乾隆家庙。
外八庙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体现了一种风格,寺庙分别以黄、红、白、绿、黑等单色或间色赋予殿阁楼台以华美的色彩,于金瓦琉璃、斗拱彩绘中显示出富丽堂皇的气派,并赋予了太多的儒学意味,将康熙皇帝所倡导的“为政以德、勤政爱民”的政治思想及“天人合一、清净无为”的儒家思想在怡情悦性中展现。寺庙的总体设计与布局兼容并蓄,大部分寺庙位于中轴线左右,前半部分呈对称格局,后半部分依山形而建,灵活布置,大多采取汉式、藏式、汉藏结合式建筑风格,融注了清帝的皇权思想及政治功用。
昔日也曾对中国的园林有所了解,但感觉外八庙的园林设计则是自然天成的最好注释。通幽曲径在寺庙中延伸,园林布局与寺庙融于一体,深得中国造园理论的真谛。寺庙的园林点缀,和谐而自然显示着不同寻常的美学特征,可谓“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宗教色彩的绚丽壁画,画龙点睛地装饰了寺庙,充实了寺庙的内涵。
由寺庙、园林到政治、文化,延伸到民族的团结融合,历史的画面由此生动而自然。几百年沧桑岁月转瞬即逝。而寺庙红墙斑驳、暮鸦回翔,辉煌依旧、肃穆依旧。(责编:孙达)
出自: 《当代人 》 2010年12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