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勿忘世上苦人多”——追忆妙老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曾全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勿忘世上苦人多”——追忆妙老

  作者:曾全民

  今年是妙湛老和尚百年诞辰,我怀着一颗深深的虔敬之心,回忆起当年与妙老相处的点点滴滴,一切仿佛昨日之事历历在目,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妙老一生爱国爱教,致力于佛教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弘扬佛教文化、兴办佛教教育、培养爱国爱教僧才,为开展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恢复寺院,致力于僧伽教育和慈善事业

  我与妙老相识于1979年。那是一段非常艰辛的岁月,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国民经济落后,百废待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拨乱反正”,落实宗教政策,全国各大名山古刹逐步得到重建和开放,南普陀寺也不例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妙老积极维护佛教的合法权益,维修寺院,恢复宗教活动。在厦门市人民政府和市宗教事务处的关心和支持下,南普陀寺逐步得到恢复和重建。为了建设寺院,妙老曾多次外出筹集资金,在他老人家85岁高龄时,还不顾年迈带病前往香港募捐。在他的努力下,南普陀寺从破旧不堪的道场一天天地发展起来,从小到大,从旧到新。原先的演武小学变成了现在的闽南佛学院,瓜果地变成了现在的慈善基金会,般若池变成了现在全国著名的禅堂,五金厂变成了现在的普照楼。经过妙老多年的辛苦创业,南普陀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一新,道场庄严,远超从前的规模,寺院的建设和佛教事业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绍隆佛种、弘扬佛法,妙老一方面维修寺院,一方面努力培养佛教接班人。妙老常因办佛学院的事,吃不好、睡不着。在妙老的多方努力和精心准备下,1981年春,复办了由弘一法师和瑞今法师创办的佛教养正院。1984年底,经福建省宗教事务局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市宗教事务处的审批,复办了闽南佛学院。1985年5月17日,闽南佛学院举行复办开学典礼,妙老兼任院长。通过正式考试招生,首届招收男女出家二众学员160人,男众部设在南普陀寺,女众部设在万石莲寺。闽南佛学院二十多年来,为佛教培养、输送了大批的僧才。

  行愿无尽,为善最乐。妙老经常告诉我们:“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吃不饱,穿不暖的穷苦人,我们佛教徒应多做一些社会慈善福利事业。”他老人家多年的夙愿终于在佛菩萨慈光护佑加持下实现了,1994年12月14日,中国第一所佛教慈善机构——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成立,妙老兼任会长。基金会在妙老的领导下,本着爱国爱教、慈悲济世的宗旨,在赈灾扶贫、救死扶伤、助学助教、放生护生、印经结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赞誉。

  由此可见,妙老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过人的远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决心致力僧伽教育和慈善事业,这是佛教能立足于社会、长盛不衰的二件大事。文革十年浩劫,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和迫害,妙老被迫脱去僧服换上中山装,但在他心中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以其坚毅的性格,忍辱负重,呕心沥血,一路艰辛,坚持信仰,弘扬佛教精神,才有今日闽南佛学院的盛名和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的辉煌成就。

  二、慈悲包容,待人处世堪称楷模。

  妙老一生省吃俭用,修福惜福,对生活从不计较;待人总是热忱诚恳,和蔼慈祥,无论对什么人,都一视同仁、乐于相助。

  1982年南普陀寺成立管委会,妙老担任管委会主任,主持管委会全面工作,我任副主任协助妙老工作。那段时日,妙老和我们一起劳动,同桌吃饭,同甘共苦,其乐融融。每天早上上班前,他同我们一起打扫环境卫生,至今我们仍把这一优良传统延续下来。寺庙原有一些田地,妙老平时就和我们一起下地播种收割,采芋头、挖地瓜、收水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落实宗教政策,恢复寺院建设。寺院在恢复初期经济困难,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另一方面为了节省开销,妙老经常带领我们帮忙基建工地搬砖运瓦,拉渣土、挑沙子、水泥等等。

  妙老对企业的经营工作非常关心和支持,他亲自参加研究普照楼的设计方案和建筑风格,并请虞愚教授等一起为新建的素菜馆及各餐厅命名。每次素菜创新,他都亲临现场指导点评。对于新员工,妙老也是关心备至,总是领着他们从天王殿一直走到藏经阁,介绍寺院的历史;还经常手把手教新员工包茶叶、打算盘等经营技能,让每一位新员工感受着父辈般的温暖。以前每年的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而市面上的月饼只有荤的没有素的,为了方便出家僧众和佛教信徒,妙老就建议我们自己做素饼。后来我们派人去学习,研制出现在已经深受大众欢迎的素饼,这还得感谢妙老的提议才有素饼今日的成绩。以前,海会楼的经营业务只供应午餐,后来,妙老觉得信众和游客来朝拜用餐不方便,便提出海会楼要对外全日营业,可见妙老的慈悲之心。有一次,海会楼餐厅要布置书画,我请教妙老要写什么,他便建议写:“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大丈夫不可无此度量;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大丈夫不可无此气慨。”显现出妙老不凡的气度,堪称佛教僧团中的典范。

  三、实践佛理,人格魅力成为精神财富

  记得有一次准备接待贵宾,我与妙老走到大悲殿,我请教妙老有关太虚大师撰写的联句“普门无定相慈悲济物即观音”的意思。妙老说:“慈悲为怀是大乘佛教精神的中心,是一切菩萨道的基础。慈就是给众生安乐,悲就是为众生拔苦。什么是菩萨?做好事就是菩萨,雷锋就是菩萨,周总理就是大菩萨,我们要有观音菩萨慈悲济世的精神,尽我们能力为社会、为大众做好事。”妙老的片言只语深深地感动了我,那高深的佛理经他点化被阐释得如此透彻、简而易行。他是这样阐释佛理,也是这样实践佛理。有一天晚上,妙老和我在海会楼走廊等客人时,我问妙老:“观音圣诞,人流拥挤,当时大殿为什么没有建大一点?”妙老显得很高兴地说:“我从来没有想到佛教有今天这么兴盛,前人更是想不到,只有今天改革开放,国家强大,社会安定,佛教才能兴旺。”足见妙老对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衷心拥护。他还经常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侵略者抓去坐牢的现身说法来教育员工要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在与他相处的多年里,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受益匪浅。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香客有一个传统习惯,来寺庙朝拜就得放鞭炮。妙老怕影响佛学院上课,经常亲自出来劝导香客,耐心向他们解释。最后在妙老的努力下,香客们才慢慢改掉了这一习惯,还寺院和佛学院一个宁静的环境。可见妙老是多么爱我们的寺院,更爱我们的莘莘学子们。妙老还常常告诫我们要有爱心,要帮助有困难的人。他80多岁高龄时,还经常只身出远门,我对他说:“你要带个侍者,出门好方便照顾。”他说:“我自己行,不要多浪费。”他就是这样把节省下来的路费都用来做慈善事业。在他临终之际还留下了“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遗言,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

  任时光飞逝,斗转星移,不变的是妙老的精神和人格魅力,他将永留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无限的景仰与缅怀。

  2010年11月12日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