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名山志——石佛山之六 宗教
安徽名山志——石佛山之六 宗教
宗教
一、石佛山佛教沿革考
南朝梁代,佛教传入我县。自唐玄藏西域取经译介大量经文后,文字层面的流传播及则更为深广,信教人口大增,且广泛分布于民间大众。据康熙《建平县志》载:我县当时有寺14座,庙33座,庵37座。
石佛山最早建寺应在唐朝年间。清光绪庚寅年寺庙《石佛碑记》文中说:“惜乎县志既毁,予重新,而州志又未及详载,且并当日所以名是。寺宗而俱失之,今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莫有知者。……盖将为募化重修。”看来这只是一次重修记载。
目前有实物可考的是在天泉庵后发现的一块残碑,碑记载明该处一庙宇兴修在唐朝年间。从石佛山自古以来的盛名、影响来看,当高于鸦山螃蟹岭一带,螃蟹岭此时就已建庙,石佛山应比之不迟。唐朝时寺院发展成丛林,“马祖建丛林,百丈制清规”,从马祖后,佛教走上了制度化、规模化,全国迅速盛行。何况邻近的并不知名的大岩山(龙井山)就已有宋时有庙的历史记载(见清雍正九年《建平县志》),县志未载石佛岭建寺,可能更说明其建寺的久远。郎溪古为建平县,建县只在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其他文献资料尚待考证。
还有一说是青阳大九华祗园寺下院,我县梅渚一带寺院有此一说,但与石佛山似乎找不到关联。也缺少实物考证。
而在民国年间编的《九华山志》中,其中在宗教一卷,第一个被列入介绍的人物是新罗国(今韩国)王子金乔觉,年轻时渡海入唐,在九华山开辟道场弘法,虔心苦修75年,至公元794年99岁时圆寂修成正果,在缸内坐化三年后,敲其身躯有如金声。据说他圆寂前后形譬如佛经记载的地藏菩萨相似,以为是菩萨转世,应鉴之为“金地藏”菩萨,他曾游历石佛山,还给取了山名,《郎溪县志》是这样记载的:
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王子金乔觉(后称地藏菩萨)云游江南,寻找卓锡。一年金秋来此山见山顶三块巨石,犹如三尊大佛,向一樵夫问讯此山名称。樵夫回答,这大佛手能撑住33层云层,这便是“石佛撑云”的由来。
二、石佛山古寺庙兴废概况
慧明禅寺位于县内姚村乡的石佛山上,为清代与民国时期宣城、郎溪、广德等县的小佛教中心。据清光绪十六年(189O年)四月所立石碑记载,此寺名叫慧明禅寺。清初开山住持僧为朗
。又据贡震《建平存稿》载,乾隆年间,山顶庵庙是姚三友与住持僧性空募建。咸丰年间,庵庙毁于战火。清光绪十六年(189O年),建平知县陈某、姚九如与僧行春等募化重修。此寺建筑宏伟,全是木质结构,砖墙瓦顶,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共99间。整个庙宇分“二殿”(大雄宝殿、月身殿,月身殿供奉的是清咸丰年间老僧智静的真身)、二厅(正厅、客厅)、二房(签房、客房),进门为韦驮与四大金刚神像,中间是地藏菩萨,后有弥勒佛、观音佛像和三尊大佛(如来、准提、接引),两侧是十八罗汉。
庙西建有戏台,台的正面是梯形戏场,两旁苍松翠竹宛如画屏。寺内香火盛极一时,名传千里,远至苏、浙、闽,近至宣城、郎溪、广德、宁国,一年四季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最为繁华之时是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香客、游人、商贾云集,人山人海,香烟弥漫,热闹非凡,既是物资交流大会又是庙会。会期还演出三天京戏。
石佛山庙宇重修、扩建有部分记载。其中一次重修是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郎溪城内戴家村的戴仁凯主持。庙宇大殿原合8间,中为天井。“大雄宝殿”匾额是宣州秀才戴世正贡员所写,该山供奉的是地藏王为首的神像。另一次重修扩建是清光绪十六年(189O年),建平知县陈某、姚九如与僧行春等募化重修扩建为99间庙宇。从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因战乱接踵而来,庙里僧众,远走他乡而衰落。第三次扩建是1940年住持和尚石常青聘请了本县十字铺信佛在家居士吴锦堂(县南24保董事)负责庙宇扩建工程,这次在正殿扩建了前进天王殿,四大天王乃泥塑未装金,至1942年7月吴锦堂不幸生病而逝,扩建中断。建国初期,九华山派一李姓和尚与原寺庙丁姓和尚共撑殿面。1957年6月县委统战部曾向中共郎溪县委报告,要求复修慧明禅寺,未获批准。此寺当时共有房屋48间倒塌九间,即将倒塌的有八间,完好的三十一间。有僧徒长明、九华两人。1958年上半年,姚村公社将庙宇全部拆除,至此,这座古刹不复存在。
1985年后复建的有蟠龙寺,肉身殿、观音庙、罗汉堂、祖师殿、杜牧亭等建筑。在山顶东端还建有大悲楼,供奉的是千手观音,石佛山南面山腰处修建一座天王殿,雄伟挺拔,气势壮观,其后有99级大理石石阶接通至山顶。石佛山东面新修了一座弥勒殿。
三、新建庙宇
地藏殿·大雄宝殿
石佛山开山建寺即为地藏菩萨道场。山顶有一平地,明末清初建有庵庙,内有不少名人诗文、书画、碑刻。清光绪年间有碑记考此处庙宇名称为慧明禅寺。如今在此建的是蟠龙寺,“蟠龙寺”扁额三字悬在庙堂门楣金字书写。殿两旁龙柱楹联题有:“拜佛访名
山尔听这暮鼓晨钟确惊东土;登峰寻古刹且看那经堂发号可算西天”字迹,东西两侧有“四大金刚”造像。
前殿供奉的是金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灭废以后,弥勒佛未出生以前,担负救度众生的重任。而且常救拔地狱众生的痛苦,以其曾发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之愿,故以大愿地藏王菩萨之称。地藏菩萨像金装着面,色色庄严,两边杏黄经幡自殿顶圆穹悬下,愈显金地藏广怀慈悲之寰宇大度气概。
后进为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一边是阿弥陀佛,一边是消灾验收药师佛,分别为禅宗、净土等宗的供奉,稍后的两侧,分别为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菩萨造像。殿的东西两边列有十八罗汉造像。
现主持释心有,慧芬大师圆寂后,一九九七年继任,陆续募建山上寺庙。
这些建筑都是八十年代后石佛山恢复佛事活动不断由最初的简易棚舍改扩建而成,佛像供奉也是逐步丰富起来的。
天王殿
天王殿是进山门的第一重殿,位于石佛山南面居山腰位置,飞檐重阁,绘雕精美。大殿的上层功能为宾馆房间,木板楼层。中层为正殿,旁边建有套房。下层为讲经堂。整个建筑除三层正殿外,还包括殿前后的大理石石阶,宽阔平整的石阶建筑更显示出天王殿的庄重与气派。石阶的两旁有大理石围栏立柱,每个小柱上均雕琢有一头小狮子。天王殿工程量大、复杂,主体建筑的建设从2004年底始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告完成。
中层正殿里供奉的是弥勒菩萨与四大天王。从形式上看,佛教的组织结构最是合理的。游客上山能聆听到大师们的讲法传教。
大悲楼
大悲楼建造于2002年,是民间集资筹建的,大悲楼飞檐翘角,琉瓦红墙,偏东一隅,伟岸自持。
大悲楼供奉的是千手观音。千手观音法力无边,供奉他寓意能够解决万事万物的十方苦难,故有十方菩提之说。佛祖因感其献出自己的一只手和一只眼救父亲的命,便赏她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使之成为千手观音。
崇拜观音在民间历久不衰,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很重要的一条人们祈福平安顺利,往往想借助于法力,手眼通天千手观音的化身无疑就成了众多朝拜者的向往,许许多多善男信女对观音的崇拜,更只是寄托一种对“善”的追求和希望,于民风民俗,不无正面的影响。
弥勒殿
弥勒殿兴建于二00七年,为二层混凝土砖木结构佛堂。弥勒菩萨生於兜率天的兜率内院,将继释迦牟尼佛之后递补佛位。於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所以世人称其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弥勒菩萨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不食众生肉的广大慈心,即是慈氏之名的由来。在天王殿的居中位置也是弥勒像,佛相的供法都有他的意义,在此单独辟殿供奉,也是有着蟠龙寺自己的考虑。一般寺庙都是把弥勒菩萨供在一进山门的位置。供一尊佛,代表“体”,菩萨是“相”的代表。此佛当高于天王殿的菩萨。
石佛山佛学殊胜,以其建筑、佛像供奉为我们作了很好的佛法诠释,更以其灵性智慧帮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小九华”之誉名至实归。
祖师殿
位于大雄宝殿右侧的是祖师殿,是为纪念开山祖师而建的,石佛山历史上曾多次荒废又重建,祖师的具体姓名已无从查考,但其肉身是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被烧毁的。大师为重新恢复建设原慧明禅寺做过不少贡献,深受乡民爱戴。大师圆寂是坐缸而化,尸首多年不腐,是很有道行的一位高僧。故此建殿永世纪念。
慧 芬 大 师 墓
在盘龙寺西侧有慧芬大师墓及碑刻,慧芬大师是郎溪涛城人氏。一九二二年生。原在九华山修行,一九九三年来石佛山住持,因终因操心劳瘁,于一九九七年正月圆寂。在慧芬老姑担任寺庙主持期间,石佛山寺庙的佛教及景点建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女住持。身前品行出众,有“慧芬嘉品”之说。如今常生常往于她曾经洒下汗水的圣地石佛山,践行了她一生的道德品行与事业追求,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四、佛事活动与宗教信仰
石佛山的特色就是她的皖东南“小九华”的佛教圣地地位。这里每年接待的旅游量约有10万人次,除一些旅游团体和学生游览外,大多都与“佛事”相关,最大的规模要数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前后,这几日总接待量要超过6万人次。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恢复庙会佛事活动以来,影响已播及周边十几个县、市。现每月初一、十五都有固定佛教法事活动。山上现有僧尼十余人,隶属佛教协会管理,每日诵经不断,鼓磐悠扬。
在皖东南一带,佛教文化浓厚,几乎大多数乡民均信奉佛教,可以说人们是生活在浓浓的佛文化的氛围里。除石佛山规模影响较大外,像青苔岭庙宇与天泉庵堂也是独具特色的,乡民们还大量供奉有土地庙、关帝庙、祠山庙等。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