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安徽佛教文化建设刍议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智宗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安徽佛教文化建设刍议

  作者:智宗法师

  安徽是佛教大省。这个“大”,不仅是指安徽庙多僧多,主要地是指安徽佛教历史悠久,高僧倍出,影响深远。那么,继往开来,在国家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弘扬佛教文化?

  针对社会信息化、文化全球化、科技主流化的特点,依个人设想,似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减负增效。

  负:指阻碍安徽佛教发展的,负面影响部分;效:指利于佛教发展的,应该予以重视的部分。

  1、要扭转“佛教信仰是迷信”的认识。

  认为佛教是迷信的原因:一是佛教讲因果报应,讲鬼神。一是佛教信徒的信仰行为多只是求神拜佛烧香吃素。

  分析:(1)佛教因果报应与传统报应不同,不能将二者相混淆。传统报应论虽然也讲赏善惩恶,报应不爽,但报应的对象却并一定就是行为者本人,也可能是应在他的家族后世子孙身上。同时,传统报应还讲究人们可通过敬天祭鬼等方式来求福去祸。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也为之所染,如斋天、祭鬼。但传统报应论无法对现实问题作出可信的回答,如有的人行善无好报;有的人作恶却富贵一生,让人怀疑其正确性,特别是报应在子孙身上更让人觉得不合理。因此人们认为佛教修行没有用,不如信命。这当然是没有真正理解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佛教因果报应讲的是“自作自受,共作共受,先作后受,不作不受。”提倡的是命自我立,具有很强的伦理指导意义,目的是以此来引导人们证入诸法实相缘起性空的道理。(可参考陈兵《自净其心——重读释迦牟尼》)

  (2)从科学意义出发,以为讲鬼神就是迷信。科学崇理性、尚实证,科学发达对宗教有很大冲击,如西方不少人认为上帝在一周内造人很可笑,讽刺说“上帝已经死了”。佛教也讲人类起源,讲光音天仙人和六道轮回,但这却是针对神道信仰,特别是婆罗门梵天创世说而说的,目的是否认上帝鬼神的主宰力量,破除迷信,提倡众生平等,是讲鬼神的无神论。从世间学问上来说,佛教是人文科学,重在精神需求,内心体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常说的科学是自然科学,重在物质世界,实验证明。二者不同范围,各有特点,自成体系,没必要用科学去验证宗教,宗教也没有必要用科学来证明。生死问题是宗教存在的基础,而科学目前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宗教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并将长期存在。真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是尊重未知而不是轻易地否认未知。不能从科学角度,简单地说佛教就是迷信。(可参考《法音》1990年第9期和2001年第5期文章)

  (3)因为佛教信徒只知求神拜佛烧香吃素而认为佛教是迷信,情有可原。佛教治心、儒家治世、道教养身,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定性认识。佛教长期以来修行不分在家与出家,造成众多的信教徒宗教实践出现偏差,一种是见庙就烧佛道都行的只求现实利益(迷信),一种是只管自己了生脱死,不顾社会责任(不究竟)。这种信仰行为对佛教起很大的负作用,因为“社会的认识佛法,作学理的研究者少,依佛弟子的行为而决定者多。”(可参考《法音》1998年第11期和1997年第8期)

  对治:(1)必须大力弘扬佛教文化知识。

  这不仅是因为有些人因不懂佛教而以佛教为迷信,更是因为邪教法轮功利用佛教祸国殃民,颠倒了黑白,混淆了视听,对佛教影响极为恶劣。邪教法轮功的恶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世人对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知识缺乏必要了解的弱点。要想根除邪教赖以生存的土壤,使其无从生起,就一定要尽可能的扭转目前不少人宗教知识贫乏或扭曲的局面,提高人们对真宗教与伪宗教的辨识能力,“正信不彰,邪说必然滋长;正信昌盛,邪说肯定消亡”!

  弘扬佛教文化,不只是普及佛教基本知识,更要特别注意弘扬与时代合流,具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如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特别是佛教否认上帝鬼神的主宰力量,强调不依赖任何神鬼,自净其心,自己解放自己,并以服务社会、利乐众生为毕生应尽的责任,体现出佛教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佛教虽作为一种宗教形态,但她所构建的信仰理论却重智尚真,如强调“依法不依人”的理性态度,注重以辩证科学的思维推论,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科技文化精神相契合等等。

  最重要的是要突出佛教正信、智信的特点。正,侧重于佛教的社会功用是于人于世正面积极;智,侧重于佛教启人智慧,追求真理。作为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引领人类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智慧宗教,佛教实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幸福美满的教育。我们需要经济治穷,同时也需要文化治愚。

  (2)用积极的佛教教育净化人

  佛教是对现实人生幸福美满的教育。这种教育最直接地体现,就是在众多的佛教教义、教规和佛教道德里,蕴含着丰富的化世导俗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佛教信徒具有无上的吸引力和约束力,能够对现实人生起着重要的净化与稳定作用。大力弘扬佛教中最贴近于现实生活,最能利益人心的部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也是佛教积极主动地推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方面。

  因果报应是佛教教育的基础。大力提倡因果报应不是为了恐吓、震慑,而是以之引导信徒重视个人行为,形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佛教最根本的道德观,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上都能止恶从善,对社会产生积极效果。

  必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佛教教育要区分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的不同。对在家人要突出人天乘和菩萨乘的教育。“五戒十善”是佛教最基本的道德实践,以此净化身心,建设上敬下和的家庭生活。菩萨乘是以出世心做入世事,以六度四摄深入群众,以无我利他奉献众生济世利人,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事业。

  再一个是方法要灵活。佛教教育不能对人一概以一句“老实念佛”应付;要结合生活实际,不能总讲过去,鬼神等;特别是“对上等人讲心性,对下等人讲因果”。因果报应适应于文化层次较低的阶层;以禅宗为代表的心性之教适应于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现代知识分子。但无论如何,这种佛教教育外化到佛教信徒身上,具体则体现为于国,要遵纪守法;于教,要严持戒律;于家,要和合奉亲;于人,要正直诚信。要将佛教教育溶于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基本道德教育。

  (3)用实际的慈善与公益事业感化人。

  佛教的修持其实并不仅仅是离群索居式的参禅打坐、闭关念佛等内容,从大乘佛教的理念出发,最好的修持,或者说真正的修持,还是在自利利他的奉献社会、服务人群中完成,佛教教育也不是仅仅是从口头上对信徒进行文字理念上的教育,身教重于言传,更重要地是要用实际的行动来感化人,这就是“人间佛教”所提倡的积极入世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就要求我们走出寺院,深入社会,开展广泛的社会慈善和公益活动,用踏踏实实的慈善事业,来服务社会,利益人生,为建设人间净土贡献力量。这也是佛教界团结教育信众,积极参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主动推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积极方式。

  2、要扭转人们对出家的人错误看法。世人受习惯心理支配,总是以为有个人问题或不幸遭遇的人才会出家。

  对治方法:(1)开源节流,抓紧出家关。佛教虽然广开方便,但对出家条件还是要严格要求,不仅要从年龄和知识层次上加以限制,也要积极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对要求出家的人做好个人历史的调查。中国佛协的三个“教制文件”中关于度牒的实施办法,应该加以落实,而且有条件的最好还是恢复历史上的试经制度——此任务建议由省佛协组织实施,这也是加强佛协领导的一个举措,要杜绝“滥剃度”现象。

  (2)加大宣传,推崇高僧。佛教还是人教,也一直有崇尚高僧的传统。白居易诗云:少有人知菩萨道,世间只是重高僧。安徽佛教界要宣传积极形象,树立自己的僧人名星。

  二 快马加鞭。

  快马加鞭,指安徽佛教要进一步扩大影响。

  佛教是文化。这不仅仅是对“宗教即迷信”的错误认识的正面回应,而且也巧妙地点明“文化可以承载、宣传佛教”的道理。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文化载体来宣传有益于世道人心和社会稳定的佛法,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佛教,信仰佛教,为祖国统一与世界和平做贡献。

  分析:

  1、佛教文化建设不能“靠天吃饭”,“等米下锅”。

  这是邪教法轮功给我们的教训。邪教法轮功迅速膨胀的原因之一,就是“佛法”的招牌和简单易行的特点。而佛教文化建设则过多地局限在寺院里,结果只能任由社会上普通群众把佛教与民间信仰混在一起,人为地造成闻佛法难,闻正法更难!而更为可怕的结果是,我们自动把正邪相争的战略制高点拱手相让于邪门歪道,让打着“气功”等旗号的附佛外道先入为主!我们佛教界要进一步去关心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对佛教“气功(实际是佛教修心、止心的禅定、瑜珈等)”加以组织整理,然后由专人负责向群众传授,引导人们研究、学习、修持。

  2、关于正确理解宗教政策。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仅为我们宗教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而且还为我们宗教事业的发展开拓出无比广阔的前景。它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是历史与现实都能证明,谁也否认不了的!然而,我们自身并没有很好地领会、把握、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比方说,宗教界不能到社会上宣传有神论问题,如果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与无神论研究工作者一起在社会上宣传宗教文化、基础知识呢?如果是弘扬传统文化遗产,促进人们的身心卫生体育健康呢?宗教的社会服务(或者社区服务)这个问题虽然敏感,不好把握,有些更不可操之过急,但完全可以先由有关部门协调组织,研究可行性,然后再做决定。江主席和朱总理多次强调,在同邪教作斗争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宗教界的作用,支持宗教界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但如何发挥,怎样支持?这实在是一个严肃而又重大的课题。

  具体举措:

  1、要高度重视佛教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

  佛教学术研究因为专业性较强,传播面较窄,所以往往为人——特别是出家人——所忽视,但实际上,佛教学术研究的作用非常大,从小处说,它提高了佛教的层次和地位,从大处讲,它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严谨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阐明了佛教努力的方向,所以,建设佛教文化,首先要提高对佛教学术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加大对佛教学术人力和财力上的投入。

  出家人从事佛教研究应当侧重于佛教信仰理论的实践性。佛教是讲究身心实证的,仅是义理上的考证推敲和逻辑思辨是不行的。

  以佛教为联谊的纽带,开展多种形式地文化交流也很重要。这不仅能开拓视野,借鉴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缺憾,而且也能借此宣传国家政策,减少误解,增进了解,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

  2、要重视推广成功的弘法经验。

  像河北柏林寺的“生活禅”夏令营,形式新颖,立意也深远,对佛教未来可谓是高瞻远瞩!再如台湾的慈济功德会,在大家都做慈善事业的情况下,她却做得最有规模,最有影响,有效地树立了佛教正面积极的形象。还有韩国佛教界的“觉悟的社会化运动”,号召佛教徒开展邻里之间同甘共苦的普贤行愿和慈悲为怀的社会实践,将佛教教育落到实处。这些都值得推广学习。

  3、要大力开拓大众文化市场。

  群众对佛教的接触和接受,未必都是出于信仰的需要,好奇求知、强身健体、游玩娱乐等心理需求也一步步拉近人们与佛教的距离。佛教弘法很讲究当机施设、因材施教,那就要对此分别加以引导和提高,如积极开发“佛文化”旅游,制作流通具有浓郁佛教色彩的书签、饰品,开设独具佛教特色的各类气功班、武术班,还有参预影视歌剧的摄制、策划,借助大众媒体将佛法深入到千家万户……通过这多条文化渠道,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佛法真谛的熏陶,理解僧人生活方式的超然,从而对其思想行为潜移默化,播下信仰佛教的种子。

  4、要有自己的特色。

  城市寺院要“闹”。指活动要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农村寺院要“教”。指佛教教育要立足于家庭伦理的指导。

  九华山要“孝”。佛教对家庭伦理和社会生活特别重视,佛经中大力倡导孝道和知恩报恩思想,并将孝养父母的恩德与供养佛菩萨的恩德相提并论,认为“若欲供养诸贤圣及佛,但供养父母,诸贤圣及即在家中”(《杂宝藏经》),佛教《地藏经》还专门以地藏菩萨以孝道修行成佛的故事,指明提倡孝的意义所在,在信徒中影响很大,被称为佛教的“孝经”。而且,佛教提倡的孝并不仅仅是指孝养个人的父母师长,如同儒家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胞物与”一样,佛教倡导的孝也极具无限地扩展性,主张“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把个人的小孝推展到服务社会、悯爱众生、知恩报恩这个“大孝”,体现出佛教慈悲万物的本怀,其实这也就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建议九华山在“孝”字上能积思广益,做些文章。

  现在社会上非常流行一条广告语,“科技以人为本。”其实,何止是科技,宗教作为人文学科,作为引导芸芸众生不断超越自我、超越迷信的心灵之旅,更是以人为本,正如马克思所言,“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中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人民大众服务,更是理所当然、千真万确的事。这也是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宗教追求。我们佛教更应当密切关注群众的需求,尽可能地采取切实有效的弘法方式来弘扬佛法,建设佛教文化,使一切附佛邪教无机可乘、无孔可入!

  这样也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坚定信仰,团结教育所谓的“二宝”居士。

  三 肋生双翼。

  佛教文化建设腾飞的“双翼”,是指佛教僧团的团结和人才。

  1、僧团团结是佛教文化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

  (1)团结具有战略意义。国家民委的李德洙部长来安徽视察的时候说过,什么叫水平?团结就是水平;什么叫素质?团结就是素质;什么叫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社会稳定、民族融合祖国统一的基础。

  (2)僧团团结决定着佛教的未来命运。南怀瑾先生在其《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指出,“如果说中国人都缺乏团结性,我想中国佛教徒的不团结足以为中国人不团结的标本取样。……倘使还不自省自救,恐怕在二十世纪以后,便无可立于天地之间了。”

  (3)团结也是一种修持、一种道风。佛教历来讲和合互敬,经律上更明确有“身、口、意、戒、见、利”六和合的教导,僧团要用严谨的修持活动熏陶人,用良好的道风感染人。

  (4)加强佛协建设是增进僧团团结的重要内容。僧团不团结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信仰淡化;二是联系交流不够。相较而言,安徽佛教界的信仰还是好的,发生矛盾的原因更多地是在于联系交流不及时通畅。佛协作为一个宗教团体,不仅是党和政府联系、团结、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桥梁,其实也是僧众和信教群众自发、自愿联合组成的指导和协调佛教工作,发展佛教事业的联络组、服务组、领导组。所以,我们要努力健全佛协的组织建设,加强佛协的领导。

  2、佛教人才的选拔、培养是佛教文化建设的关键。

  所谓“教依人弘,法赖僧传”,提倡佛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包括更远些的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和赵朴老等提倡的“人间佛教”——并不仅仅是指明佛教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而是从历史、现实的层面上对僧团的素质提出更高更广的要求。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所指出的,“人才建设是关键”。江泽民主席在2001年底的全国宗教会议上也特别强调,“宗教界人士的政治倾向、言行品德、宗教修养,对信教群众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说,弘扬传统文化,落实佛教教育,还必须要注重选拔、培养爱国爱教、德才兼备的佛教人才。

  (1)目前的佛教教育存在不足。

  为培养人才,不少教内外人士从长远发展来看,对此提出佛教要从编制统一教学大纲,规范佛教院校教育入手。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建设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工程。目前佛教教育的弊病不仅仅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有不懂教育的办教育,或只懂佛教教育的办教育,以及佛教院校的学生知识层次和素质参差不齐等。况且,远水也救不得近火。

  (2)当务之急的其它方式。

  譬如说,创设优厚条件,吸引高素质的、有坚定政治立场的信教人士步入僧团,担负一定职务——此可称之为“换血工程”;选拔僧团内既有的素质较高、表现突出的青年僧才,由有关部门出面组织举办,或仅仅是出面联系、给予监督指导,由佛教团体与社会大学合办一些时间长短不一的培训班、学习班等,强化专向的学习研讨(这也是佛教界所欢迎的)——此可称之为“换脑工程”;还可由有关部门统一指导,各级佛协选拔教内具有正知正见、思想觉悟高、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都较强的僧才,组成佛教的法师团,专门从事讲经弘法和文化交流工作——此可称之为“品牌工程”。当然,需要特别指明的是,无论哪项工程,无论怎样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两点:一个是要注重人才的信仰,要对佛教抱有浓厚感情,乐意为佛教事业奉献毕生精力,否则,那就会发生许多人所担心的,淡化信仰,加速佛教灭亡的大问题;一个是要有正确坚定地政治立场,把准方向,这样才不致于走错道路。

  总之,佛教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建设、艰巨的建设,它涉及到佛教的方方面面,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让我们在200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沿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正确方向,满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共同探索,不懈努力吧!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