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志
太姥山志
谢冕
天下奇山水我走过不少,大都因为它们独特的景观而令人历久不忘:黄山以松,济南以泉,杭州以湖,苏州以园,桂林以碧簪罗带,峨眉以金顶佛光。也许因为是闽人吧,每以家乡的武夷、太姥两山而夸于人:武夷碧水丹崖,九曲柔肠,世所称绝;太姥耸峙海东,山石多姿,风流灵秀,尤见绮丽。此二山,与浙东之雁荡相呼应,遂成鼎足之势。国之东南,山水形胜,这些,应该是此中翘楚了。
记得那年,应闽东主人之邀,京中诸友联袂南行。访三沙港,游三都澳,在霞浦饱览畲乡风情,最后登上了太姥山。太姥我是第一次登临,但我对它并不陌生,说起来却是有一段久远的因缘。记得早年——大约距今总有六七十年了吧——我家中存有一本《太姥山志》。据说是我的父亲或是我的兄辈游过太姥,从寺庙的僧人那里买来的。这本《太姥山志》系手抄本,宣纸书写,字迹娟秀。竖行,有注,每一景点单独列行,极为珍贵。可惜时代惨烈,战火连绵,人命尚不保,何况这一本山志?它当然是消失在风烟之中了。我怀念这一本当年似懂非懂的书,它的命运至今还让我扼腕!
太姥山历史悠久,历来有很多传说。山名太姥,民间流传说,汉代有一老母修炼山中,得仙人指点,于阴历七月七日在此升天。又载容成子也曾修炼于此山,后来移往崆峒。汉武帝的时候,这山就很有名气,被列为三十六名山之首。所以这里寺庙甚多,而大盛于唐。开始是道教圣地,唐玄宗敕建国兴寺后,陆续修庙甚多,遂成东南一带的佛教中心。太姥山的寺庙引来了诸多文人学者,朱熹曾在此注释《中庸》。
太姥耸立台湾海峡的北端,面对着东海的万顷碧波。做为一个旅游胜地,太姥山的好处是山海相连,水天一色。山紧贴着海,海依傍着山。在山巅可以观海,在海滨可以看山。游太姥可观云海,可瞰日出,山岳逶迤向着海洋,那里的沙滩和帆影又增添了山景的妩媚。太姥的潮音洞可谓山海结合的一个杰作,洞立于水中,潮水穿洞而过,飞玉溅雪,声如雷鸣,动人心魄。太姥山并不高,路亦不见险峭,倒是这山海穿插的奇观,使它名扬遐迩。唐薛令之的“东瓯溟漠外,南岳渺茫间”(《太姥山》),明陈五昌的“云横翠壁来天际,日照红涛出海东”(《御风桥》)。“溟漠”也好,“渺茫”也好,都写的是那山海交映的惊人之美,更不用说“红涛出海东”这一直抒海天景色的笔墨了。
若是说,游黄果树为看瀑,游张家界为看峰,游泰山为看“文化”,那么,我认定,游太姥是为了看那千姿百态的岩石。太姥的石峰、石柱、石洞是太迷人了。我到一地看山看海,多半不听那些导游状物编故事的讲解。那些讲解浅一些说是“强加”,深一些说是“误导”。他们的解释引导人们放弃主动地再创造式地欣赏,而被动地接受那种层次不高的“某某像某物”的形似的喻指。但到了太姥,.这想法却有了改变。金龟爬壁,金猴照镜,金猫扑鼠,金鸡报晓,那比喻惟妙惟肖,大都形神俱备。有的景静若处子,有的景动若脱兔,你不能不在那“逼真”上叹为观止。至于九鲤朝天,仙人锯板,十八罗汉诸景,都是大场面、大手笔,竟是鬼斧神工奏出的大乐章。
说到大山奇石,我在雁荡山看过一座男女相依的情人峰,他们是站立着拥抱的,不离不弃,极为缠绵。现在太姥山看到了另一对男女,他们同样的温柔亲爱,但他们这次是“坐拥”,仿佛就此可到天明,又仿佛就此可至永久。这是太姥山在为普天下的有情人祝福。
斗转星移,人事已非,那些昔日同游的友朋,已星散天涯了。我一面在回忆当年的游踪,一面在想念当年的同游者。我的这篇文字,似是在还一笔文债。但更确切地说,是在怀念那本丧失在战烟中的《太姥山志》,怀念那些在艰难年月中丧失了的一切。
责任编辑贾秀莉
出自: 《福建文学 》 2011年2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