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西藏文化中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互融现象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马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西藏文化中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互融现象

  马超

  美丽神奇的西藏,以其宏大的气势和悠久的文明昭然于世。在西藏文化中,有一个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便是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之间的紧密融合。

  宗教在西藏社会占据着重要地位,宗教对西藏的民俗文化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从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到极富藏族文化特色的藏传佛教,无一不与西藏的世俗文化紧密融合。尤其是藏传佛教,更是对西藏的民俗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藏传佛教的人生哲学和道德哲学都具有很强的世俗化倾向,是外来宗教在西藏本土经长期发展后与世俗文化相调和的产物。本文拟从藏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学艺术等方面来阐述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互融现象。

  (一)

  西藏有着繁多的宗教节日,如酥油花灯节、萨嘎达瓦节等,这大大小小有史可查的节日有150个之多,而这些节日又都与西藏特有的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昌都强巴林寺的酥油花灯节,于每年藏历正月一日至十五日期间展出,广大农牧民手捧哈达,朝拜花灯供品,仪式结束后则同亲朋好友唱歌跳舞,尽情欢乐。在藏地人们日常信仰礼俗中的念经、转经、祈祷、礼拜等活动,看似是一种信仰行为,其实这已经深深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并已被“世俗化”了。

  乞求神灵保佑是人们为了能够更好地生活而采用的手段,为实现吃饱穿暖、出行顺利、家庭幸福等目的,先民们便向神灵祈祷,如今这些祈祷活动已经成为广大藏族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婚丧嫁娶中的种种仪规,也都带有宗教色彩。比如女方的嫁妆虽因个人的经济条件而有所差别,但其中必有小铜菩萨一尊、经书一册、佛塔一个,据说当年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时就带有这几样物品,这种习俗一直流传下来,成为新娘嫁妆的必备之物。

  藏族几乎全民信教,人们一天的生活是从燃香礼佛、祈求保佑开始的。早饭后,人们沿着居住地的宗教设施或神山圣湖等地转经,不停地念诵六字真言。每逢宗教节日,人们便来到寺庙虔诚地为长明灯添加酥油,礼拜佛像,祈祷平安吉祥。饮食禁忌也与宗教信仰有关,在吃过大蒜后要经过三至七天方可参拜庙宇神殿,因为大蒜气味不净,会玷污圣地,使神灵愤怒。藏族认为火塘中有灶神,要小心伺候,若得罪灶神则会招致灾难。所以,人们禁止在灶中燃烧毛发、骨头以及对着火塘吐痰。

  在西藏的民俗文化里,宗教文化对世俗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装饰方面。许多人家都设有专门的经堂。民居院墙在色彩上的变化也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和地域传统文化有关,如萨迦民居的建筑风格显然受萨迦派影响而形成,“萨迦南寺高耸的寺墙至今仍是深蓝灰底上再涂绘白、红色带。定日一带民居以白为底色再涂抹以黑、红色带的习俗来源,据当地人解释仍同宗教信仰有关。”①因为当地人最为崇奉观世音、文殊和金刚手,而白、红、黑三色分别与之对应,人们便涂绘三色以示对这三位菩萨的敬意和供奉。

  在宗教节庆活动中人们除了瞻礼佛像,燃香上供,观看宗教戏剧表演,还参加歌舞、射箭、摔跤、赛马等竞技活动。而一些体育竞技活动中还有僧人的身影。如在色拉寺和哲蚌寺举行的跳远、投掷比赛不仅吸引了大批僧人参与,而且还发展成为藏族民间体育运动项目。民久多吉老师曾在其《论藏族传统体育和西藏古代马球比赛》一文中介绍了僧团之间的体育比赛,如1943年色拉寺“启”僧团与哲蚌寺“洛色林”僧团之间的跳远比赛在冲堆地方举行的赛况。诸如跳远投掷这些竞技活动本是世俗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参与竞技的僧团数量之多,对推动西藏民间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僧人参与到了世俗的体育文化中,也说明西藏地区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融合程度之紧密。

  藏族的生育和丧葬仪式也与宗教文化相联系。在宗教气息弥漫的西藏,从母亲怀胎到分娩以致给孩子取名,都有一整套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仪式或者说是习俗。②一般是父母在择定吉日后把子女抱到活佛或喇嘛座前,请求赐名。无论男女,其名字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噶举派多为“噶玛”,格鲁派则多为“洛松”等。藏族人名的意义内涵十分丰富,但主要还是与佛教文化有关。藏族的丧葬方式以天葬为主。施行天葬可能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人死后升天,需要鹫鹰带路,这与苯教观点相吻合;二是人死后所做的最后一件善事就是把自己的身体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即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鹫鹰等鸟类,这种解释又与藏传佛教的观点相一致。③可见,在藏族心目中人的生死与宗教之密切联系。

  (二)

  藏族文学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佛教与其主题思想、结构处理等的密切联系,很多文学作品是以宣扬宗教思想为主的。其原因有三:一是许多作者本身就是佛教高僧、宗派法王。“他们佛学造诣很高,创造能力也很强”。④他们的特殊身份,使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当然会以弘扬佛教思想为主。如噶举派创始人米拉日巴的《米拉日巴道歌》就是以歌曲的形式宣扬佛法,《萨迦格言》的作者贡噶坚赞身为萨迦派教主,他用了大量篇幅阐述以佛教治政的主张。二是很多藏族文学作品直接取材于佛经故事,而佛经本身也是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如《本生论》、《贤愚因缘经》等。三是由于受到佛教思想中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观念的影响,许多文学作品把人们受到的苦难归结为“前生造业今生报”,只有默默忍受、积功累德才能消灾解难,证得佛果,升到天国。

  有着悠久历史的唐卡艺术也多以宗教题材为主。唐卡用各种带有象征性的图案表现佛教思想。佛教信徒认为通过对唐卡的顶礼膜拜可以获得善业功德,而绘制唐卡的艺人把创作唐卡视为神圣的宗教活动。画匠在绘制唐卡之前要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选定吉日迎请喇嘛对所用工具,如画笔、画布、颜料等进行符咒开光、加持。还要根据不同的画像选择不同的方位。⑤

  再如西藏群众喜闻乐见的藏戏,其内容多是取材于历史传说、佛经故事、民间神话等,而历史传说和民间神话中又夹杂了很多宗教性元素。如《洛桑王子》、《赤美滚登》就是由佛经故事改编而成;历史剧《文成公主》里面也有很多描述宗教问题的内容。

  (三)

  综上所述可知,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如此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正是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首先,藏族最早信奉的原始宗教苯教,其最大的特点是认为万物有灵,这一观念也一直影响着后人。在藏地有很多神山圣湖,人们认为这些神山圣湖要么是各种神灵的居所,要么是英雄人物或天上神仙的化身,因此不仅对这些山水崇敬有加,就连水中鱼虾、山上草木也都视做神圣。在藏东地区,人们几乎不食鱼虾,也不触摸蛙、蛇这类动物,因为“这些水生动物是龙神的宠物,若伤害或触碰会染上疾病。”⑥人们朝拜神山圣湖的习俗也是受苯教万物有灵论的影响。现在,这些朝拜活动已不单是宗教活动,它们已成为藏族群众日常世俗生活的一部分。像腰饰、胸饰等这些构成西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起源于远古自然崇拜,由此发展,装饰成为一个家庭的财富象征。

  再者,综观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这其中已融入了许多世俗性元素。藏族多数节日都颇具游乐性质,“即便是肃穆庄严的宗教节日也是具有娱神娱人的双重功能;而所谓‘游乐型’节日也或多或少地带有宗教的色彩。”⑦这些颇具特色的节日,正是藏传佛教在自身的发展中,为吸引更多群众所做的一种兼容:一方面它吸收了藏族民间的传统游乐活动,以吸引大众更多的注意;另一方面它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也推动着传统活动的进展。并逐渐形成了如今那些形形色色的宗教节日,而每一个节日活动既包括了庄严肃穆的宗教仪式,也包括了大众喜闻乐见的世俗性游艺活动。藏传佛教的传统法会就是一个群体性的大集会,这种定期集会活跃了人们的物质交流,成为藏族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松赞干布时期形成的《十善法》、《清净十六条法》是宗教戒律与世俗法律相融合的初始。“十善法”即放生、布施、恭敬、实语、和合、软语、义语、修不净观、慈忍、皈信正道。松赞干布如此推崇佛教是为了利用佛教稳固自己的统治,但在客观上,他也开了宗教戒律与世俗法律相融的先例。这两部法规,对后世的吐蕃统治者产生了巨大影响。佛教中的大慈大悲、忍辱不争、众生平等、皆可成佛等说法早已融入到寻常百姓的道德观念之中。乃至今日,西藏的人们也普遍认为敬重本尊、礼敬僧人是十分美好的品德。

  在道德观方面,藏传佛教具有很强的世俗化倾向。在《萨迦格言》等反映藏族道德观念的著作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宗教道德观念和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世俗道德和价值观念,这二者水乳交融,难以区分。如提倡“公正、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恩、知耻、谨慎而勤奋”,反对“偏袒、暴戾、轻浮、无耻、忘恩、无同情心、易怒、懒惰”等,同时还有抑工商重农牧、勤俭节约、反贪知足的价值观念。这些都表明了藏传佛教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包含了大量的世俗化内容,是二者相互渗透的结果。⑧

  佛教思想同藏族社会形成互融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佛教深深浸入到藏族本土文化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融合、独具特色的藏族哲学、文学、法律、美术、建筑等文化系统。佛教中大小五明经过藏族人民的消化、改造,融入本土文化成分,从而丰富、完善、深化了藏族文化的内容。二、佛教的信仰观念已渗透到藏族的价值信念、审美趣味、道德观念、文化习俗的深层结构中,“积淀为一种遗传基因,成为藏族人内在文化心理特质的现实存在和精神支柱”。⑨而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慈悲利众,被看成是达到理想人格所必须的条件。藏族所认为的理想人格典范与佛教中所推崇的相一致,即“觉悟人生真谛,德行圆满,达到涅槃境界”。⑩

  “西藏文化是以佛教文化为其根基的,藏族的风习、民情、政体以及文学艺术无不深深打上佛教文化的烙印,有些制度习俗本身已与佛教文化融合在一起而难分彼此。”?輥?輯?訛西藏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藏传佛教,而藏传佛教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世俗化、生活化,它与西藏的民俗文化相互交融,紧密结合,形成了藏文化迥异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色。

  注释:

  ①陈立明、曹晓燕:《西藏民俗文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35页

  ②、③、④、⑤魏强、周润年、嘉雍群培:《藏族宗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第241页、第244页、第163页、第227页

  ⑥、⑦陈立明、曹晓燕:《西藏民俗文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53页,第319页

  ⑧乔根锁:《西藏的文化与宗教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46页

  ⑨、⑩刘俊哲等著《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5月,第31页、第104页

  ?輥?輯?訛谭桂林、龚敏律:《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岳麓书社出版社2006年6月,第210页

  (作者简介:马超(1983-)女,回族,河北唐山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2008级中国哲学专业,藏传佛教研究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

  出自: 《群文天地 》 2010年21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