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香巴噶举派的历史与社会作用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曹小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香巴噶举派的历史与社会作用

  曹小栋

  摘 要:香巴噶举派是一个比较注重实修的教派,有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是噶举派重要的一脉,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终归于衰落。但它在西藏佛教的发展史上留下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尽管它传播地域有限,可是它留下的文明却深深地印在了藏传佛教的各派文化之中,是藏传佛教宗教文化中曾经闪烁的明珠。

  关键词:香巴噶举;传承;香地;宗教智慧 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1-008-08

  噶举派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一支派别,在藏传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这一派在藏传佛教史上通称为“噶举”,但是“这一派从最初起就有两个传承。一个开始于琼波南交(khyung-pornal-’byor;1086?—?),名为香巴噶举(shangs-pabka’-brgyud);另一个是由玛尔巴传下来的,名为塔波噶举(dvags-pobka’-brgyud)。”[1]现在,人们一提到噶举派,就认为是塔波噶举派传承下的黑帽、红帽世系,但在历史上,香巴噶举作为藏传佛教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曾一度发挥过独特的作用。可以说,香巴噶举派也是藏传佛教中的优秀教派之一,它源自印度,在西藏传播历时几百年,有着自成一体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辉煌文化,是中印两种文明交汇于西藏的佛教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折戟沉沙,香巴噶举在此长河中曾经闪烁,最后也泯没无闻。但是它留下的文明却深深的印在了藏传佛教文化之中。

  一、香巴噶举派形成的历史背景

  公元十世纪初期西藏社会开始进入农奴制的封建割据社会,在吐蕃王朝被推翻的百年间里,那些历经动乱、在不间断的战争中存留下来的王室贵族后裔们转化成了新的封建领主阶级。这些阶级集团为了各自不同的利益,在各自管辖的地区内积极发展封建经济、政治、文化。封建领主们积极开垦耕地、扶植手工业发展、甚至给解放了的奴隶一小部分的土地,这样封建经济生产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从而使他们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同时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济斗争经验,从而逐渐地形成了控制一方的割据势力,并将其扩展壮大。这些封建领主们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在吐蕃时代宗教对政治统治的有效性,而且很有一套政治统治经验。因此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佛教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成为统治阶级的首选。同时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要适应社会发展和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作用必然要求其以新的面貌、新的方式出现。并且这些新兴的封建领主也急需一套全新的宗教理论为其服务,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政治、宗教两方面都认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进行统治的历史经验在藏族社会是大有可为的。这样宗教教派的形成就有了政治经济的根源。

  “在这些新兴起的封建领主的积极倡导下,首先是佛教势力复兴起来,接着在比较富庶的河谷地区建立了一些佛教寺院。这些人口比较集中、经济比较发达的河谷农业区,正是西藏佛教得以发展的基础。换言之,居住在这些农业区里的藏族群众,既是传教的对象,又是佛教僧人经济来源的提供者,西藏佛教是扎根在这样的土壤上的”。[2]公元十世纪末期随着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封建割据势力、各贵族势力相互之间发生权力争夺的斗争也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他们控制的地理区域也相对趋于稳定。此时他们各自掌握的佛教势力之间必然会因为各自依附的政权的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门户之见,这样佛教在在各自为政的区域内其宗教教义、仪轨上的分歧也在所难免,此外,从印度传来的显宗、密宗经典的解释也是在一定范围内各自为体,自成一宗。这样佛教教派的产生也就自然而然了。在公元十一世纪以后的时间正是藏传佛教开宗立派的时代,作为藏传佛教的一支香巴嘎举派也正是此时开端的。

  香巴噶举创始人是琼波南交,琼波(khyung-po),是他的族名,南交(rnal-’byor)是“瑜伽行者”,合起来是琼波族的瑜伽行者,这不是他的本来名字,只是一个称号。[3]《青史》中称他“穹波伦觉”或“穹波克珠”,《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中称他为“克珠?琼布南交”或“琼布南交”。从各史料记载来看,此人出生于西藏尼木县惹芒地方,自幼聪明颖慧,天赋过人。十岁(1095)时已经熟悉梵藏文字,十三岁(1098)时从师于名为“雍珠嘉哇”的一苯教师学习苯教教法,只用几年时间即已通达苯教所有经典,精通各种苯教法术,演说时可自如地列举出七百多部书名。后来他又改习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因为宁玛派教法与苯教教法有诸多相似之处,其结果令他很不满意。因此带了不少金子决心到尼泊尔从师世慧(vasumati)(般智达苏玛底)进修梵文,并学密法。在般智达苏玛底尊前学习翻译,并求得枳约的灌顶和续部修法约50种[4]。后经介绍,与多杰敦巴大师相见,在给大师供养二十五两黄金后,出家受沙弥戒,求得113个教法灌顶。尔后,从希巴咱萨连纳、毗若遮纳、克什米尔贡尔哇、麦智巴的弟子更香多杰(田金刚)、弥年多杰(无等金刚)、仁清多杰(宝金刚)等上师,学到多种密法,[5]之后回到了西藏。

  不久,琼波南交筹集了大量黄金,继续前往印度求法,在这一点上他和玛尔巴一样,为了学习密法不怕吃苦,刻苦而又辛劳地跋涉着。从史料的记载来看,琼波喇嘛一生共赴印度、尼泊尔求法三次,共拜了154位大德上师。其中最杰出的金刚上师有四位,分别是:智慧空行母奶格玛、空行母司卡史德、多杰敦巴和那尔拿(亦即麦智巴)。晚年回藏后,又从师朗日塘巴(1054-1123,本名多吉森格,是噶当派博多哇的弟子。1093年建朗日塘寺,故名朗日塘巴)受比丘戒。曾在前藏盆域(’phan-yul)建羌嘎寺,后去杰区的察隆,后来又到后藏的香地方(shangs)去,相传他在那里三年之间建立了一百零八各寺,有很多弟子。这一派在香地方有很大势力,所以称香巴噶举。[6]

  可见,琼布南交的前半生走遍了尼泊尔、印度的各大佛教圣地,遍访名师,孜孜以求的学到了许多广大精深的密法,成为集密法大成的通达者,直至晚年,琼波喇嘛才到传“修心八颂”的著名噶当派喇嘛朗日塘巴仁波且处受比丘戒,并且在香地方扎根传法。这里不难看出,公元十世纪末到公元十一世纪初的时代,琼布南交青年时期学习的苯教和宁玛派教法并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在当时的藏族社会传统的苯教和以古老自居的宁玛派在其推广教义的过程中始终得不到上层封建领主的人、财、物的支持。此外,从阿底峡入藏的角度来看,外来势力和外来宗教的交流是颇受当时贵族的欢迎的,因此琼布南交不惜花费前半生的时光外出学习成为必然,学习归来在藏区传法也是影响较小,为了扩大影响力,他只能在藏族社会上、中、下各阶层中寻找自己的支持对象。《青史》中这样记载:“后来他在乙未年去到杰区的察隆;在丙申年去帕日侠扎;在辛丑年去卓谟的堆格;后由于觉波来迎请他而到了香区。”可见,琼布南交在传教的奔波中最终遇到了代表新兴的地方贵族势力的代表觉波,在香地传法,终获成功,至此香巴嘎举才具有了很强的影响力。后来,琼波喇嘛的弟子大众人数增至十万,香巴嘎举才有了其宗教地位,成为一派。琼布南交的众多弟子中,最杰出的弟子有六位,分别为:麦邬敦巴、约波甲谟伽、杜敦仁旺、那堆?衮却喀、谟觉巴?仁清准珠(宝精进)、香贡却生(法狮子)等人。[7]史料记载,琼波南交只将五金法秘密传给了这六位弟子,他们只闭关修了六月即证得最胜成就。由此,这些弟子和他的再传弟子们继承着他的教义教规,将香巴嘎举不断地传承着,从而,香巴嘎举产生了三百多年的宗教历史文化。虽然公元十五世纪以后香巴嘎举影响渐微、势力衰落,但是琼布南交开宗的三百多年间里,他的后辈弟子们却先后建立了葭寺(’jag)和桑定寺(bsam-sdings),并且以这两个寺为据点形成了这一派的两个支派。经过历史的积淀,目前葭寺情况已经不详,并且具体地点也有待考证,可是,桑定寺的历史相对清晰,它位于西藏浪卡孜县,是香巴噶举派目前留存下来的唯一一个比较完整的寺院。但目前,香巴噶举的传承早已不复存在,且该寺的住持是格鲁派的唯一女活佛,名为多吉帕姆(金刚亥母)。

  二、香巴噶举的传承与发展

  香巴噶举派在他们的传承中认为,他们的密法来自印度,因此普遍认为香巴噶举的第一代祖师是金刚持,第二代根本上师为奶格玛,第三代祖师才是琼布南交,由此才有了前七位“七宝”上师的说法。前“七宝”上师的传承基本上是秘密单传,称为“寄俱”,意为一对一的单传。前“七宝”之后,才开始广传,称为“塔杰”。“塔”意为:复兴,事物向上发展;“杰”意为:兴盛,事物向广度发展。于是香巴嘎举的传承发展有了以葭寺(’jag)和桑定寺(bsam-sdings)为基础的广泛传承,此外香巴嘎举以香敦的嫡传弟子为后“七宝”上师,此传承被公认为香巴嘎举派的宗教领袖。后七宝上师传承出现以后,香巴嘎举派弟子数量众多,分支林立。此后由于受到萨迦派、帕竹噶举派、格鲁派的影响,香巴嘎举传承渐渐不为人知了,其弟子有的改宗格鲁派,有的改宗宁玛派,到了十五世纪以后香巴嘎举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值得一提的是,香巴嘎举派自己认为,他们的传承如他们的“如意树法要”一般,枝繁叶茂,弟子众多,有十八万个弟子遍布部洲世界。

  (一)前“七宝”上师的传承

  第一代祖师金刚持,也称金刚总持,是印度佛教中虚构的佛的化身,也为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之一。在香巴噶举派的教法中金刚持被认为是五大金刚(密集金刚、玛哈玛亚金刚、喜金刚、胜乐金刚和大威德金刚)密法的开创者,他的五大金刚合修法简称五金法,乃为香巴噶举派的密法核心,最极无上。香巴嘎举派便认为释迦牟尼报身佛金刚持是香巴嘎举派五金法的最初传授者,因此便将金刚持尊为香巴噶举派的根本上师。

  第二代祖师奶格玛,《青史》称其为“里姑玛”,认为她是塔波噶举创始人玛尔巴的老师那若巴的明妃。其他史料中记载:奶格玛出生于917年一个印度佛教家庭,父亲为释迦种姓,她于940年迅速成佛,并与金刚持无二行迹,得道“奶格六法”(或“奶格五金法”)并将其传给琼布南交。此外空行母司卡史德也给琼布南交传法的故事也在香巴嘎举派中流传。在香巴嘎举宗教活动的祈愿文书中也经常提到空行母司卡史德,因此空行母司卡史德也可以称为第二代祖师。空行母司卡史德在《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中称为苏喀斯迪哈或名乐成空行母,出生贫穷,因善行施舍食物被丈夫逐出家门,后酿酒为生,巧遇印度佛教大师毗瓦巴获得成就,后在檀树林中传密法给琼布南交。琼布南交也说到:“我的四位根本上师中恩德特大的上师是苏喀斯迪哈”。[8]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第二代祖师基本上是印度佛教女性高僧,他们的生卒年不详,并且神化的色彩浓重,真实的历史已经无法弄清。

  第三代祖师就是香巴噶举派的实际开创者琼布南交,琼布南交的事迹前面已经叙述过,这里提及三个关于琼布南交的历史疑难,第一,琼布南交的生卒年,《青史》说琼布南交“于寅年诞生在业谟惹芒地方,……据说享寿一百五十岁”,王森先生的《关于西藏佛教史的十篇资料》中认为生于1086年,卒年不详,王辅仁先生的《西藏佛教史略》中认为,生于1086或者976年,卒年不详,措如?次朗的《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认为,生于藏历铁虎年即公元990年,卒于铁猴年即公元1140年,还有其它说法认为他生于978卒于1129,或生于990卒于1139年。这样大部分说法都认为琼布南交住世间150岁,此寿数的确值得商榷。第二,琼布南交一生共赴印度拜学几次?《青史》和《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提到他外出求学共三次,香巴噶举派认为琼布南交一生访印七次。第三,香巴嘎举虽说与玛尔巴噶举同宗同源,但是在西藏他们二者的规模势力有如此的悬殊?

  第四代祖师谟觉巴?仁清准珠(宝精进),香巴噶举的第四代祖师是谟觉巴(1107-1180)。也有一种说法是谟觉巴生卒年为1110-1170年,但这与其实际年龄不相称。谟觉巴曾与帕木竹巴(Phagmo Drupa,1110-1170)互为师徒,有可能有的人把帕木竹巴误当成了谟觉巴。《青史》中记载,谟觉巴降生于西藏的朗荣匈地区(拉普邦扎热协乡),十七岁时就拜师于琼布南交,他先按琼布南交的指示四处参学广拜名师,曾在大法王贡却卡座下受戒,学习五部大论,后又在法王杰勒瓦处学习大小五明,并学习了小五部,遂成为西藏地区通达五论的杰出学者。最后又在在琼布南交上师处求得香巴噶举的全部传承,前后依止琼布南交六年七个月。谟觉巴?仁清准珠共有三千弟子,除奶格玛五金法秘密单传外,其它香巴噶举派的密法他都悉数传给了弟子大众。此外他在罐顶传法的同时,亦以极多的方法去救助那些苦难深重的黎民百姓。

  第五代祖师杰杠巴?达玛生格(法狮子)(1154—1227),《青史》中记载,他生于堆隆朗巴地方,他12岁便开始学习噶当五部大论,17岁时在叔父泊?汤切钦巴(一切智)座前出家,以学习噶当派教法为主,结果没有成就。杰杠巴曾拜米勒日巴弟子那堆热穹巴的弟子咱日贡巴为师,仍未成就。帕巴杰贡(PakpaChegon)的高僧曾传给他观音法,杰杠巴闭关四年半,虽然懂得很多教义,但仍然觉得自己没有获得大成就。杰刚巴在日记里自己写道,当时发心也并不是总能清静,而且处理不好修和学的时间搭配。而后拜谟觉巴为根本上师,很快契入光明大手印。但是杰刚巴从小所学的噶当教法根深蒂固,非但没有使他迅速成就,反而成了所知障,认为大成就没有那么简单。后来在谟觉巴点拨下,带了他七个月,破除了所知障,恢复了对香巴传承的信心,怀疑障碍消除,成就恢复。闭关六月,成就了五金法。但是杰杠巴?达玛生格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内做噶当派的寺主,并且《青史》中也提到他想送点礼物给香巴噶举派寺院时,受到噶当派僧人的阻挠。可见,杰杠巴的故事有深刻的反映了香巴嘎举派与噶当派宗教的门户之见。

  第六代祖师桑杰凌敦?却季协饶(法智)(1175—1247),生于西藏约尔地区,他自小有厌世情绪,十一岁出家成为噶当派僧人,二十岁受比丘戒成为萨迦派僧人,曾修学过显密二宗教法。“他游历卫藏所有地方,依止了许多上师,特别是依止了法主止贡巴、吉冈巴(杰杠巴)、兑布巴和萨迦派诸师”。[9]并认为杰杠巴的事迹最令他感动,于是接受杰杠巴的秘密单传,在杰杠住了十三年终究获得成功。桑杰凌敦?却季协饶(法智)的特点是衣着褴褛,饮食随便。据说他有7千弟子,其中有十个大成就弟子,成为当时的一代教主。

  第七代祖师桑杰敦巴(大觉导师)(1213—1285),桑杰敦巴降生在西藏卡热之地。十三岁时在咱日热巴座前出家,还曾在大活佛永和夏喜益西两位仁波且前学习五部大论等佛学。后来到桑杰凌敦?却季协饶座下,得到香巴噶举派全部密法传承,成就五金法。然后他维修了琼布南交喇嘛所建的108座寺院。他有二千弟子,除五金法另行秘传继承人外,其余诸法均传给了弟子们。史料记载,桑杰敦巴圆寂前奶格玛曾前来授记道:“五金法于七代中应秘密单传,七代过后便可广传。将来五金法向全世界各地广传时,修此法证殊胜成就者将如天上的繁星那样的众多!”

  以上是香巴噶举的前七代上师,学术界称为香巴前七宝上师。有的学者也直接称他们作香巴七宝。他们的特点是秘密单传,桑杰敦巴(大觉导师)将香巴噶举派密法传给了克珠香敦、克准?迅鲁珠(童成)、和甲钦?坚赞邦三人。克珠香敦、甲钦?坚赞邦建立葭寺,克准?迅鲁珠建立桑定寺。从此香巴嘎举就有了以葭寺和桑定寺为基础的两大香巴嘎举传承系统,此外还有克珠香敦弟子色林巴?扎喜班(吉祥祥)所分出的拉堆勒中寺的传承等系统。但是香巴嘎举认为,以香敦的弟子琼布?楚贡(戒怙)等称作后七宝,是稀有的法统。[10]并以其葭寺为根据地的后七宝上师为香巴嘎举派的宗教领袖。

  (二)后七宝上师的传承和香巴噶举派传承的变衍

  香巴噶举派进入广传之后,他的传承就有了起起落落的变化,最终到了十四世纪末期至十五世纪初,整个传承几乎丧失。此时正值藏传佛教格鲁派兴起的时候,帕竹噶举、格鲁派先后在西藏的势力越来越大,最终走向了“政教合一”的社会局面,香巴噶举派和其它藏传佛教各派一样,面临着宗教上受格鲁派压迫,政治上受到排挤,经济上受到困厄的局面,因此他们或是变通为与下层劳动人民结合紧密的宁玛派;或是坚持真理与觉囊派结合起来默默地与格鲁派抗衡着;或是改宗格鲁派求得自身的生存;或是转移地下与苯教结合起来等等。历史三百多年的香巴嘎举渐渐地在派系林立的藏传佛教中消失了。这里我叙述三个问题,第一关于后七宝上师的传承问题,第二香巴噶举派非根本上师传承的一些断断续续的历史,第三香巴噶举派在近代所谓的东传与复兴的问题。

  1、后七宝上师的传承

  由于香巴噶举改秘密单传为广传之后,学术界对后七宝上师的传承说法不一,但以葭寺为主寺的根本传承为主流的看法是一致的,因此创建葭寺的克珠香敦自然成为后七宝上师之宗,他的嫡传弟子们就是后七宝的根本上师了。但是葭寺的传承也未能超出三代,桑定寺的传承几经变迁,其它传承也是无史可查。因此,后七宝的传承就有了各种说法,其中以拉则寺总持三世江贡?桑吉华为代表的说法被藏学专家们比较普遍认可,但是这种说法来自香巴嘎举派其它支系缺乏权威性,并且也缺乏权威的历史证据,因为这种说法既没有出自葭寺的文史档案也没有出自桑定寺的资料中。而且人物的真实性也值得考究。此外,自公元十五世纪以后,出自香巴嘎举派的僧人都兼具两个教派的身份,比如著名的塘东喇嘛,他既是宁玛派僧人,也是香巴噶举派僧人。江贡?桑吉华的这一种说法的“后七宝上师”的传承为:第八代香登亲波赤宸本传第九代香登亲波朗日觉,第十代香登亲波简宸本,第十一代香登亲波赤宸贡,第十二代香登亲波桑杰桑给,第十三代香登亲波仁钦江琛,第十四代香登亲波桑杰华。前三位有史料可查,后四位神化色彩浓重,依据不足。

  第八代宗师克珠香敦(1234—1309)也称为藏玛?香敦(此香敦本名楚臣贡布,建葭寺于西藏南木林县北面,从此形成香巴嘎举的葭派),也叫做赤宸本(TsangmaShangt n Benbisia)(香动巴),也有一种说法他的生卒年为(1215-1291) ,史料上记载,大活佛赤宸喜饶为其剃度传戒,大法王释迦尔奔为其传授了五部大论等佛学,因他学识渊博而成为名声广大的学者。后依止香波桑杰敦巴,获得香巴噶举派的全部教授。他将这些教授传给了弟子大众,使得许多学习者领受了五金法。赤宸本有弟子三千之众,证殊胜成就的弟子共有113人。自他之后,香巴噶举派的历代传承上师均发愿不在人间娶妻,都是以比丘身应化示现。晚年他宣布朗日爵觉为自己的衣钵传人。这里有个历史疑问:朗日爵(克准?迅鲁珠)是桑定寺的开创者,它延续的是香巴嘎举桑定寺一派的传承,如果他是香巴嘎举的领袖,那么葭派的传承者有谁为继?但是《青史》记载,克珠香敦的葭寺一派的传人是简宸本(Gyelsenbum)(1261—1334)也称做甲巴?绛称绷,还有《青史》中明确记载简宸本有两个弟子,其一是他的侄子绛巴伯(慈吉祥),另一个是却郡仁清(法生宝),葭寺的传承理应有他们二人之一来继承才是。

  第九代宗师克准?迅鲁珠(童成)(Langrijue/Zhonnu?Drup)又称诺智/朗日觉(雄努竹)(1228—1319),《青史》记载他是桑杰敦巴的弟子,是克珠香敦的师弟,十岁出家,曾为萨迦派弟子,因当时萨迦派内乱,转习桑杰敦巴教法,后来在烈麦建桑定寺,声名大震。可见,香巴噶举桑定寺一派发端于克准?迅鲁珠。正是在他创立桑定寺传承的这段时期里,西藏社会正在经历萨迦派在政治上的得势,和西藏归附元朝并在萨迦派领导下的政治上的相对统一。萨迦派领袖八思巴于1270年被元帝忽必烈封了帝师,在西藏社会他对藏传佛教其它教派采取了宽容的态度,香巴嘎举正是抓住了这一次的历史机遇,使得其地方化更加完善。土观著作《宗教源流晶史》的记载正是这样的情况:元帝(忽必烈)曾“下令诏西藏各派皆改宗萨迦,八思巴以此为烦恼爱憎之因,不如各从所宗为善。帝乃下诏,允如所请”。正是这样难得的历史机遇,香巴嘎举在此时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这里还要提两点,第一克准?迅鲁珠的桑定寺一派与藏传佛教夏鲁派来往密切,《青史》中记载“夏鲁姑香巴作他的主要施主”。第二,《青史》中列出了他的著名弟子色岭巴?扎喜伯(吉祥德)和他的再传弟子乍波伽哇?多杰伯(金刚吉祥),及他的三传弟子却阁哇?却伯协饶(法吉祥智),但是他们都不在葭、桑二寺的传承之列,并且三传弟子却阁哇?却伯协饶还是个“单衣行者”。

  第十代宗师简宸本(Gyelsenbum)(1261—1334)也称做甲巴?绛称绷(亿幢)或江村本/简宸本(加称崩)、甲钦?坚赞邦。史料记载说他在萨迦派大活佛谢瓦?贡嘎桑给座下出家。而且简宸本当了三年萨迦派的法王。后依止根本上师克准?迅鲁珠(朗日觉)后,得到全部香巴噶举派密法传承,成就五金法,他到“吉”的一个地方去为弟子们修建一个闭关院;他还将五金法重写一份,将其中弟子们不甚明了之处写得更详细,以便利弟子们理解和领会。从此五金法在修法上分成新、旧两系,依旧编而修的称为山东系,依新编法本而修的称为吉系。简宸本将新旧两种五金法法本交给弟子赤宸贡。但是《青史》记载却寥寥数语:“此师是在香敦二十八岁时岁次辛酉年诞生。享寿七十四岁于甲戌年逝世。此师在香敦座前获得教授,而生起优越的三摩地,做出利益众生事业。极负盛名”。可见,他是第八代宗师克珠香敦的弟子。并且他是葭寺的传承。前面提到,《青史》中明确记载简宸本有两个弟子,其一是他的侄子绛巴伯(慈吉祥),另一个是却郡仁清(法生宝),葭寺的传承理应有他们二人之一来继承才是。但是《青史》也未明确说明此二人谁继承了葭寺的传承的传承问题。 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香巴嘎举的传承从自他之后就已经找不到合理的继承人了。

  《西藏王臣记》中记载,自公元1349年帕木竹巴大司徒绛曲坚赞彻底推翻萨迦的统治建立第斯帕木竹巴政权起,至公元1618年兴厦巴?彭指朗杰攻占卫部,推翻帕竹的统治,建立第斯藏巴政权止,中经帕竹法王十二代统治,共约二百六十余年,故称此一时期为帕木竹巴政权时期。帕竹噶举掌权时期,西藏社会进入了完整意义上的“政教合一”制度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宗教大权被贵族垄断,并且帕竹噶举自始至终地都在极力排斥藏传佛教其它教派,香巴嘎举也毫不例外,作为一个传播地域较小的“小派”或许改宗、或许归附。有历史可循的香巴嘎举传承可以说就此终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香巴七宝”应该为:琼布南交、谟觉巴?仁清准珠(宝精进)、杰杠巴?达玛生格(法狮子)、桑杰凌敦?却季协饶(法智)、桑杰敦巴(大觉导师),似乎不存在后“七宝”的说法。

  关于新“七宝”大师,后四位都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香巴嘎举历史记载的传承表中以后的人物对不上号。而且有的香巴噶举传承,实际上是按照其它噶举派的传承仿制的,有的只有间断的传承或其中一部分的传承,有的是按照宗教“大手印”传承,传承上师不详,有的只划了几个知道名字的上师,至于他们的传承关系和人物历史事迹更是罕有提及。第二,香巴噶举传承的寺院、经典等宗教器物中都找不到充分的证据,更不用说宗教礼仪,组织脉络的存在了。王森先生说,香巴的传承已经湮没无闻了。历史留下的是香巴嘎举曾经有过的文明,以后的传承人为杜撰的成份比较浓重。因为现在完整的奶格五金法已经稀有难得,完整的香巴教法(包括斯卡史德六法)更是罕世难逢。如今,只有在香巴噶举派非根本上师传承的江贡活佛的著作中看到完整的“新七宝”传承,江贡?桑吉华曾于1977年藏历八月二十五日整理出香巴噶举派的传承及历代上师的简介。这一简介很有参考价值,只是他他的著作之外还有不同的说法,其真实性和历史性有待研究。在他的记载中以下上师的简历为:

  第十一代宗师赤宸贡(Tsulgon)(1292—1374),传说赤宸贡诞生在西藏的匈地区,先在法王永日香杰处出家受戒。夏鲁派大法王沃敦?仁钦则向其传授了五部大论,以及得时轮法类等众多传承、灌顶。后遇香登简宸本,尽得其所传,闭关六月成就五金法,曾以飞行成就前往二十四境修习密法。他有弟子二千人,共有64名弟子证最胜悉地。后于一次会供轮后,尊奶格玛授记禅让给桑杰桑给。

  第十二代宗师日钦巴桑杰桑给(佛狮子)(里千桑杰辛给)(Rechen Sangye Senge)(1347—1416)于公元1347年降生于四川的康巴地区,长大后前往西藏,在大法王乃珠瓦座下出家,聆听五部大论等教授。后在香登亲波赤宸贡座下得到得到全部香巴噶举派密法传承。然后到山东寺和止贡寺两寺院并在两寺内增修了不少闭关房。他长年仅穿一件薄袈娑,印度的人们称呼他为藏地的大圣“日钦巴”。 桑杰桑给圆寂前奶格玛授记,将自己的法位托付给仁钦江琛。 

  第十三代宗师仁坚巴或叫仁钦江琛(宝幢)(1347—1429)(香嘎哇林千 加称)(Rinchen Gyaltsen/Shangkarwa)公元1347年,仁钦江琛降生在西藏的香给之地。在大法王扎江玑座下出家受戒,又在大法王释迦永沃前学习五搭大论和大小五明。因智慧超卓、学识渊博而与另一名叫当尔俄的青年被当时的人们尊为西藏青年中的日、月。后依止桑杰桑给,与其同年的根本上师将自己所知倾囊相传,仁钦江琛三年零三个月就修习了全部香噶举派的密法,获得无上成就。之后,他主持修缮了从前琼波喇嘛始建的108座寺院。(此记述与桑杰敦巴(大觉导师)的简历有雷同)仁钦江琛的亲传弟子中,即生成就的大圣有37人。他圆寂前宣布由弟子桑杰华继承自己的法位。

  第十四代宗师桑吉华(桑杰巴桑)(SangyehuaPalsang)(1394—1462)桑杰华于公元1394年生于西藏大宗地区。在大法王迦瓦座下出家后,继在大法王谢林朗觉座前学习了五部大论等佛学。后依止香登亲波仁钦江琛,尽得其传,闭关六月成就五金法。桑杰华在琼波喇嘛所建的108座寺院里一一进行了灌顶传法,其弟子中,有13位成为成就者。特别注意的是江贡?桑吉华的著述中有这样一段:“有一天本尊奶格玛和司卡史德前来授记道:‘你的弟子木巴瓦可禀承你的衣钵。自木巴瓦开始,将连续出现18位传承上师,其最末的那位名哥尔拉,他们可在各个地方和各教派中广传香巴噶举派的密法’桑杰华召集弟子大众将未传完的法一次传完,于68岁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宣布将法位传给木巴瓦,自己准备前往空行圣地”。由此可见,江贡?桑吉华将香巴噶举的传承做了一个完整的叙述,同时也以自己是香巴噶举传承的继承者为自居。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传承概念,即新系传承与旧系传承。他在他的记述中这样写到:“以上是俱德香巴噶举派主要的一支传承的介绍,这一支传承称为旧系传承。香巴噶举派另一支相对次要的分支传承,成为新系传承,乃从木钦巴开始,后经宗喀巴大师、唐东嘉波喇嘛一直传下来,直至宁玛派大活佛、伏藏大师多旦?若莱多杰仁波且。多杰仁波切将新系传承的五金法传给了拉则江贡活佛”。 

  2、香巴噶举派非根本上师传承的一些断断续续的历史

  在香巴嘎举派非根本上师传承中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高僧,塘东喇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外还有前面提到过的甲巴?绛称绷(亿幢)的侄子绛巴伯(慈吉祥),以及宁敦巴等人。

  塘东喇嘛(1385—1464)又叫唐东杰布、尊追桑布、吉祥自在尊珠桑波,他是岗岗寺附近人,他本人兼具宁玛派和香巴噶举派两派僧人的身份,他除了修习香巴嘎举派五金法之外,与宁玛派僧人一道经常活动在下层藏族人民群众中,他的主要功绩是修建了许多铁索桥,方便了群众的交通出行。此外为了修建铁索桥他借着莲花生的名义编排藏戏,筹措募集资金。为此他也成为藏戏的祖师。现在藏传佛教的一些寺院里仍然可以看到皓发童颜、手持铁索的塘东喇嘛塑像。但是在文献记载中却没有他的香巴嘎举派传承关系,只是说他是香巴噶举派的成就者。

  绛巴伯(慈吉祥)(1310—1391)又叫甲钦?降巴班,《青史》中记载,他是他的叔父甲巴?绛称绷(亿幢)五十岁时出生的,并且修行好,当时的大人物也都到他的座前讨教与学习。他的香巴嘎举传承非常清晰,他是葭派的传承者。《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中提到,他住持甲(葭)寺,发展了甲(葭)派。还要值得一说的是,“宗喀巴大师曾从甲钦?降巴班听闻过一二香派之法”。[11]他曾经为宗喀巴大师的老师,使得声名大震,从而有了甲钦的尊号,甲钦意为甲寺大师。

  宁敦巴,又叫宁敦巴?却季协饶,生卒年不详,相传他是杰杠巴?达玛生格(法狮子)的弟子,还是第一世班禅大师克珠杰的老师。这里有个悖论,杰杠巴是十三世纪高僧,班禅克珠杰是十四世纪后期的人物,这里时间相差一个半世纪。此外,“宁敦巴的《无死幻轮》等亦传遍了大多数宗派”。[12]

  3、传承的变衍和近代所谓的复兴

  香巴嘎举派在往后的传承过程中逐渐走向了衰落,这种衰落的现象就是它的传承的变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衰落与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密不可分,同时也与他脱离基层现实社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活佛转世制度是十三世纪由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为了维护自己的地区政教大权的继承问题而首先创建的,此后,被格鲁派发扬光大,并被藏传佛教的所有派别接受和继承。可以说,活佛转世现象的产生、确立和发展是对藏传佛教的一大贡献。在藏传佛教中,“活佛”就是指佛的化身,也是指修行有成的高僧,活佛在藏语中称为“朱古”,人们在尊称活佛时,都呼其为“仁波切”,意为大宝贝。按藏传佛教中的说法,“活佛转世”是指活佛圆寂后,通过投胎,再度转生,并继承自己的本性,接续自己的传承。从活佛转世制度出现以来,藏传佛教中就有了数百个活佛转世体系。香巴嘎举派也不例外,他们在以后的甲(葭寺)、桑(桑定寺)两派中也采用了活佛转世制度,加之广传的原因,两派支系越来越多,从而削弱了本派宗教领袖的地位。由于派系越封越多,势力也就越来越薄弱,他的影响立也就越小,导致最后不能独立成系,归并于其它教派了。例如,现存的桑定寺的唯一女活佛多吉帕姆(金刚亥母),现在已经传承至第十四世,从历史的渊源上看她是塘东杰布认定的香巴嘎举派活佛,但是实际上从宗教从属的性质上看,现在的桑定寺女活佛是格鲁派的活佛(虽然金刚亥母一直被噶举派认为本尊,但是格鲁派也认为金刚亥母也是他们的本尊)。现在十四世女活佛德庆曲珍就是在1946年她年满五岁时被十四世达赖喇嘛认定为女活佛。新中国成立后,她几经周折回到祖国,现在她是西藏自治区的政协领导,在宗教里她是桑顶?多吉帕姆。在一篇《西藏唯一的女活佛—德庆曲珍》就有这样的记载:“要当女活佛了,必须由达赖喇嘛剪掉她的头发。当时,达赖喇嘛年龄很小,摄政王达札活佛便代替他来给桑顶?多吉帕姆剪头发,小女活佛看到,头发只象征性地剪下一点”。

  香巴噶举派由于它的支系旁多,并且由于它传播的地区为地处偏远的香地,所以它的影响力逐渐的淡化。香地是一个以游牧业为主的地区,虽然在历史上作为“十三万户”之一成为一方割据势力,但是由于香地生产力低下,所以它的经济基础远远不如卫藏雄厚,更不用说止贡等地区了。此外,在萨迦派、帕竹噶举派、格鲁派等的影响下,改宗或寄靠其它实力宗派而存在成为必然。特别要强调的是,香巴嘎举派从来没有和当时的蒙元中央政府联系过。他们一派的僧众中从来没有一位被元朝封为司徒、法王等僧职。公元十四世纪中后期,藏族社会先是经历了萨迦派与帕竹噶举教派的冲突,后是元代蒙古入藏,桑顶寺等众多的香巴噶举派寺院都遭到破坏,加之地方权归势力的压迫和基层人民的不支持,香巴噶举派就此衰落,其传承也遭到破坏。

  到了1840年到1860年间,有一位叫江贡?洛珠塔依的高僧,在嘎玛嘎举派寺院八蚌寺里与嘎玛嘎举派活佛复兴了香巴嘎举派密法,并在其它各派中传播。从此产生了江贡一派的传承。人们把这一事件称作“香巴噶举东传”,也叫做“香巴噶举的复兴”。江贡?桑吉华仁波切的著作《香巴嘎举的传承与历代上师因缘》中介绍了江贡?洛珠塔依的事迹:“公元1813年,洛珠塔依降生在西藏的贡布地区,他有三个法名,除“洛珠塔依”外,还有“永旦江措”和本尊奶格玛授记的“哥尔拉”。 洛珠塔依在大活佛更嘎坚赞处出家,依止歌教派共有35位金刚上师,从这些上师处求得的各派众多密法。其中主要的是在香登亲波延攀哦这座下学习了奶格五金法,闭关三月获得成就。之后,他广泛将香巴噶举派传承下来的密法传向各教派。洛珠塔依一生有100多部著作。他示寂前,尊奶格玛指示,宣布传位香登亲波给更嘎久美”。 江贡?洛珠塔依(1831—1899)他生于一苯教家庭,父亲受到宗教迫害,当时他只有十几岁,母亲为了让儿子将来有条出路,就让他去佛门出家做喇嘛,后来幸遇有名的嘎玛噶举派活佛,以之为师,洛珠塔依有很好的修为并能讲很多道理,被称为哥尔拉(遍知)班智达。可是洛珠塔依因父亲的缘故被牵连,要被征去服劳役,其师嘎玛嘎举派活佛见他是个难得的修行人,为了帮他免除差役,认证他做活佛,称一世将贡康楚。他中兴香巴噶举,圆寂前将法位给了更嘎久美。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所谓香巴嘎举的复兴是在嘎玛噶举派及其寺院八蚌寺的支持下复兴的。那么必然出现了几个疑点,第一根本上师的传承历史证据是否确凿?第二消失的真正的香巴噶举密法为何突然出现?甲(葭寺)、桑(桑定寺)两派的传承与其的关系如何?第三他的复兴是寄靠在嘎玛嘎举派的教理基础上的,经过四百多年的时间独立的香巴嘎举教义真能完整的传下来而不受其它教派影响?因此,江贡?洛珠塔依的事迹与其说是香巴噶举派的复兴,不如说是藏传佛教噶举教派的创新。因为自他开始藏传佛教又有了一个江贡?桑吉华的活佛转世系统。

  三、香巴噶举的历史作用

  藏传佛教中香巴噶举是一个比较注重实修的教派,历时数百年的传承,在西藏佛教的历史中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它对西藏佛教的本土化、特色的宗教教义、发展出有特色的宗教哲学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藏传佛教宗教文化中曾经闪烁的明珠。但是从宗教与社会功用上看,香巴噶举仍然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意义。从正面的历史意义上看,香巴嘎举具有不借用世俗的权力弘法,不与政治勾结危害社会,不太注重世间的名利,传播地域有限但和别的派系关系融洽的特点。它的社会角色低调符合佛教脱离世俗的教义,从而使众多藏传佛教史学家们的评论中都很少评论或批评改派。历代祖师们都如爱护自己生命般的信仰保护着宗教的传承,甚至用实际行动实践着香巴噶举崇尚的利众精神。在它繁荣昌盛的时代它除了用宗教所诏示生命的意义外,它还为整个西藏历史提供了一些灵魂的营养和友善的人文伦理,如唐东喇嘛穷一生心力为百姓修桥铺路以及他的的广行布施、维修寺院、保护文物古迹等,还有香巴噶举诸弟子之放生、为藏区牧民施药、为山区孩子捐书等诸多善行,无不给我们以启迪。从而形成了香巴噶举那独有的文化传统。“人活着,不能只为了自己。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一次,我们应在有限的生命时空里,给这个世界奉献更多的光明和温暖。当世界充满贪婪、仇杀、血腥和暴力时,我们能否尽自己的心力,为我们的星球贡献一点慈悲?贡献一份祥和?贡献一份博爱?贡献一份无私?以便让这个日渐‘困难’的世界,能因为我们曾经的生存,而变得相对美好一些。”[13]尽管香巴噶举在倡导善、慈悲等佛教伦理中产生了许多到今天仍然称赞的美德,但是它仍然有它的历史发展局限,这就是它存在的负面历史意义。例如它和其它噶举派一样倡导乐空双运,不专注念经,一味专注修密,直接进行双修,此法延及到社会,伤害了藏民族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的反感和不满,这也是整个噶举派共有的负面影响。这个弊端也成为以后宗喀巴大师整顿和改革宗教的目的之一,可是香巴噶举还是在藏传佛教中有启迪的作用,对它的历史研究仍然是它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

  (一)香巴噶举的本土化

  由于琼布南交曾先后拜了印度、尼泊尔的约150多位大成就者为上师,所以他创立的香巴噶举在教法上的特点、修持仪规的体系化上皆有自己的特色,即与玛尔巴所传噶举相比就更少文字流传,而更加注重实修,这就是它在香地传播过程的本土化。本土化中“奶格五金法”更是涵括了金刚乘的几乎所有精要。从而在香地形成了它的规模、法要、传承和名望,以至于“一时来学者众,门庭颇为兴盛”。[14]就其内容上看,其主要强调实修,即坚韧的毅力修持“拙火定”等瑜伽功夫,淡泊名利、保持单传、传播地域限于香地附近。从而使琼布南交和他的噶举极具有香地的特点。正是因为它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的单传的特点使香巴噶举就没有形成像宗喀巴大师那样的一种宗教哲学体系,也没有形成向外拓展的、完整的宗教仪规和组织体系。而且在宗教组织的建设上也不如格鲁派,没有形成格鲁派那样以六大根本寺院为核心的宗教组织系统,它的寺院在香地是比较分散的而且甲、桑二派之后支系很多。还有香巴噶举的根本上师面对的大多是一个个弟子,而不是一个为他负责的组织。这样的本土化现象在琼布南交在创教之初就是这样,而且一直以这种形式传承着。这既是香巴噶举本土化的特点也是它的的局限,它直接导致了香巴噶举后来的衰落。但这不等于香巴噶举没有宗教哲学、没有它的理论教义、没有它的特色。它的宗教哲学、教义和瑜伽也是非常深邃和有效的,它渗透于香巴噶举的教法之中,并且随着它的四处传播也或多或少地渗透到了以后的格鲁派、帕竹噶举、嘎玛噶举的教法之中了。这就出现了一种矛盾的状况:一方面要保持香巴噶举的特色与传承,一方面却是派系分散导致了最终的势单力薄而不能独立成系的局面。

  (二)如意宝树的理论教义

  香巴噶举的主要教义与其他噶举派相同,主要分为方便道和解脱道两部分,也讲因、道、果教理体系。在修行瑜伽层次上讲风息入住、融于中脉后所生的大乐光明,修为直至本心。认识上也强调利钝二根,主张乐空双运。在见谛上仍然认为光明的人心每个人本来俱有,“故不管你修不修道,认识不认识,光明随时都显露出来。由于众生因业障蔽所以不能明见。光明成就法,就是修认识见光明之法”。15]可见,它在教义体系上仍然秉承宁玛派、萨迦派等的理论,仍属主观唯心主义认识。

  香巴噶举将自己的教法分为“谢巴”、“竹巴”两部分,“谢巴”指的是各种法理,即理论部分;“竹巴”指的是实修、修持部分。他们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并用一颗“如意树”来比喻香巴嘎举的教义,这就是它的如意宝树的理论。即香派教授为新译密法,其所依本续主要有《密集》《胜乐》《喜金刚》圆二次第。实修教授主要为《尼古五金法》(奶格五金法):一、如树根的《尼古六法》;二、如树干的《大手印》;三、如枝桠的《三转道用》;四、如花朵的《红面空行母法》;五、如果实的《无死无错误教授》等。这些法门与玛巴所传噶举并无多大差别。惟其中解脱道的《大手印盒》修明空无别而现证光明的教授,颇具特色。[16]同时他们也用如意宝树的理论来比喻自己的宗教传播。

  (三)香巴噶举宗教哲学浅谈

  少立文字和注重实修,以及后来整个噶举派的衰落,导致了香巴噶举的宗教哲学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格鲁派兴起后的改宗归派更使得它的宗教和它的宗教哲学鲜为人知。但这些事实却并不意味着香巴噶举没有宗教哲学。在“奶格五金法”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中,都渗透了香巴噶举的宗教哲学。而且,其宗教哲学的灵魂是“大手印”见,有非常高的实修境界。它的宗教哲学贯穿于是香巴噶举整个教法体系之中,其体系,包含了众生不同的根器,高至大手印,低至事部瑜伽,都非常完整。

  在自然观上,提出光明是万有之本源。人心俱足光明,要找证光明应该不散乱、不整治、不改变,强调人自身的无为。[17]此外,跟其他宗教相比,香巴噶举更注重生命科学,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香巴噶举派的高僧大德们利用寂静的雪山岩窟和充足的高原阳光等得天独厚的外部自然条件,依靠自己精湛宗教修持功底和忘我执着的精神,经过长期的身体力行或理论锤炼所获得的认识成就。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的宗教色彩相对淡一些,更注重生命体验。比如拙火瑜伽、梦修瑜伽等等的许多修炼原理都可用现代的生命科学来解释,强调身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

  在认识论上,跟佛教其它宗派提倡的“因信得度”相比较,香巴噶举的智慧倾向于“见即解脱”,这个“见”,便是见地和智慧。首先,香巴噶举认为,宗教的真正意义在于证悟,要是按照奶格五金法的教法修炼证悟之后,你自然会具足相应的智慧。要是你没有证悟,学那么多的理论也没有大用。从而强调“悟”的重要性。其次,香巴噶举还提出“本元身”,认为它是属气、物的,就根本见解上说一切皆空而且无自性,但在世俗层面,身和心、风和心、心和物从宇宙一开始就是两种对立的存在,并且是矛盾的统一,为了解决修持过程中身和心的矛盾阐发了一系列化粗身为细身的瑜伽术。再次,香巴噶举秉承从龙树、月称一派而来的中观应成见,强调明空两点合一论。最后,它的大手印直指心性,让你从心性入手,达到心的明白,它拒绝一切繁琐的理论和教义,坚持修行的重要目的是修心,知识虽然在修持中很重要,但要是不和心性的修炼结合起来,知识的力量就很有限了。

  在人性论和社会政治思想方面,香巴噶举认为,教条化了的宗教会远离真正的宗教,制度化了的宗教仪规也会远离宗教的见谛。因此香巴噶举在“不散乱、不整治、不改变”证得光明的思想下指导着他们的社会价值观念,所以他们从不借用世俗的权力弘法,在香地乃至整个西藏社会鲜有香巴高僧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不与政治为伍,所以在史料中没有见到过香巴僧人成为掌教的国师或中央政府任职的事例。不注重世间的名利,却更多的是帮助他人,济度众生。此外,在人性光明的认识上,该派强调性善论,认为光明为善的本源,人心是光明的、善的,从而提出了他们的价值观:修行是慈悲与智慧的增长,是对执着的破除和放下,是对虚妄的认知和体会,是分别心的真正消失。真正的修行所得不是特异的觉受,不是神奇的梦境,是慈悲的深宽如海,是智慧的明广如天,是对执着的破除,是对虚妄的认知,是分别心的真正消失。在认识到人生和世界、轮回和涅槃也是巨大的梦幻,他们更加注重实践,很有“隐士无为”“仁爱利他”的味道。所以他们的宗教组织涣散,少文重修,强调易行性、通俗性。从而使香巴噶举宗教组织表面的那些弱点,正真成为它简约、友善、无为、宽容、利他的优点。

  总之,香巴噶举提供了实现人类进入自我精神的一种宗教智慧,提供了一种与世无争的宗教哲学。它对人的生理心理活动了如指掌,对人类生存艺术,对博大的宗教理论体系都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可以说,香巴噶举是一个脱俗,具有自然独立智慧的教派,是藏传佛教史上曾经耀眼的明灯。

  致谢:本文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已故著名学者、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牙含章先生、第三世拉则?江贡桑吉华仁波切有关藏传佛教香巴噶举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导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西北民族大学宗教学教授唐景福先生的耐心指导,在此深表谢忱!

  参考文献:

  [1][3]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125.

  [2]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2:86.

  [4][5][7]廓诺?迅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478;480;479.

  [6]土观?洛桑曲吉尼玛著、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72.

  [8][9][10][11][12]措如次朗著,王世镇译注.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285;290;285;282;282.

  [13]雪漠著.我的灵魂依怙[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422.

  [14][15][16][17]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41;55;42;60.

  出自: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2011年1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