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于阗佛国遗存 见证中原与西域的交流
新疆和田于阗佛国遗存 见证中原与西域的交流
戴唐代幞头帽的人物壁画
达玛沟佛寺遗址出土的壁画
本报讯 近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在和田策勒县达玛沟乡对于阗佛国遗存进行发掘。学者认为,达玛沟是塔克拉玛干南部佛教遗存保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状况最好的地区。
公元十世纪至十一世纪,西域的喀喇汗王朝(以今喀什、疏勒为中心)对临近的于阗王朝(以现今和田为中心)发动战争,摧毁了佛教盛行的于阗古国。
考古证实,沿达玛沟水系从南至北,到丹丹乌里克古城(在策勒以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距县城约70公里)近100公里范围内广泛分布着20多处汉唐时期的重要聚落建筑和佛教建筑遗址,其中大型佛寺遗址群就超过10处,每个遗址群都有多座佛教寺院建筑遗迹。有关专家说:“无论是佛寺建筑形制、佛像,还是壁画,在佛教香火断绝千年后又有这些重要遗址出现,可谓学术界、佛教界的重大事件,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于阗佛教艺术和中亚、中原相互交流的密切关系。”
自佛教传入以来,于阗就是塔里木盆地香火最为鼎盛的地方,作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发源地,内地很多高僧大德西天取经首先到的都是于阗,可以说这里就是中国佛教的“小西天”
最早发现并发掘的是“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遗址”,2002年5到6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队抢救发掘了这一处佛教遗址,并以此命名。
1号佛寺遗址坐北朝南,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米、东西宽1.7米,佛像紧贴北墙壁。有关专家认为:“这座佛寺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目前所发现的中古时期最小佛殿。它重见天日,成为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迄今所发现佛寺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佛堂建筑形式佛殿。佛寺虽小,但壁画精美,且保存面积在迄今发现的所有塔克拉玛干佛寺壁画中最大。”佛寺中的主尊肩宽腰细,衣纹下垂,成阶梯状,佛衣盖着脚,趺坐莲台比较小,这都是早期佛像特点,保持着从印度传入西域的影响和风格。
佛寺壁画中人物形态圆润丰满,为典型中、晚唐时期特点。仅从此着眼,壁画绘制年代可能晚于塑像年代相当长时期。
黑色的虬髯,俊逸的面庞,身着赭红色的官袍,头戴典型的唐代幞头帽。这是考古人员第一次在和田佛寺的壁画中看见身着典型唐代服饰的当地人。壁画反映了千年以前西域于阗的社会风貌,唐朝圆领官衣称为一种时尚在于阗流行。这类壁画是中原文化对于阗生活影响程度的体现,壁画描绘的是供养人的形象,他们的穿着打扮完全是唐式。这说明,唐时中原已开始强有力地影响于阗。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