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佛塔信仰初探
《法华经》佛塔信仰初探
妙安
内容提要:塔出现于释尊住世时代,后来得到不断发展。大小乘佛教对佛塔 信仰的看法有些出入,一般认为大乘佛教以佛像为特色,佛塔信仰是部派佛教的特征。本文通过《法华经》造塔内容的丰富,功德思想的至尊,造塔供养与读诵经典并重等方面的探讨,认为佛塔、佛经、佛像三者应当一视同仁。各种经典为了适应各类众生根机,对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最终目的都是使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缘起与发展
佛陀住世时,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世尊涅槃后,逐渐转为以(如来)塔寺为中心。这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现象。大乘佛教出现后,虽然以佛像为特色,但塔寺一直保 留着重要的地位。
现在寺院不少有塔的建筑,造塔的原因很多。《长阿含经》云:“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 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造塔是为了不要忘记佛陀教诲。《法苑珠林》说,安塔有三意:(一)表人胜—表扬德高望重的人;(二)令他信——使人见 塔生起信念;(三)为报佛恩——报得佛、师等恩德。这是对原始经典关于塔的作用具体说明,智者大师认为塔是“实相之境,法身所依处也”。塔能够体现 佛的法身,因为它既藏着佛陀生身舍利,又藏佛陀法身舍利(经卷),也与佛像、佛经有相同 的地位。
佛经的开头一般都出现天雨曼陀罗华、六种震动、放光等瑞相,用来作为说法的殊胜缘起。《法华经》除出现普遍瑞相外,还特别有多宝佛塔的涌现。经云:“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踊出住在空中”。这是此经一个特色。《法华经》有17品谈到塔的问题,其中“塔”字提到78次,可见对佛塔信仰的看重 。
《法华经》佛塔信仰是继承了部派佛教塔寺信仰的传统,又有所发展。本文旨在把握《法华经》佛塔信仰的特色,阐明它与其它经典的差别,及其对后来佛教的影响。塔,梵语stūpa,巴利语thūpa。音译作堵婆、苏偷婆、都婆等。略译作塔婆 、浮图、佛塔等。意译作高显处、塔庙、灵庙等。原指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的建筑物。然而 到了后世,多与“支提”(梵caitya)混同,泛指在佛陀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涅槃处、辟支佛窟或祖师高僧遗骨等,用堆土、石、木等筑成,作为供 养礼拜的建筑物。可是据印顺法师研究认为“凡是建造的塔,也可以称为支提 ;但支提却不一定是塔,如一般神庙”。又据《摩诃增祗律》等记载:以有无 佛陀舍利为塔与支提的区别,即有佛陀舍利者称塔,无者谓之支提。
佛塔的起源,可追溯到释迦牟尼佛以前,《四分律》、《五分律》都说到地下有迦叶(kasyapa)佛古塔,佛与弟子用土推在地上,就成为大塔。释迦牟尼 佛住世时,舍卫国的给孤独长者,曾经供养佛的发塔、爪塔。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引起了佛弟子内心的无比怀念,将内心的思慕表现出来,是多方面的,将舍利 建塔供养,就是怀念佛陀的一种具体表现。《十诵律》说:“尔时,阎浮提中,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佛初般涅槃后起十塔,自是以后起无量塔”。造塔供养礼拜佛的遗体——舍利,作为启发清净信心的具体对象,可以说是顺应 宗教情感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塔寺信仰到阿育王时代,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阿育王经》说:“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塔已, 守护佛法”。阿育王信仰与护持佛教,使得造精舍,建舍利塔,成为一时风尚 。部派佛教时期,佛塔也得到普遍的信仰。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说:“起僧伽蓝时,先规度好作塔处”。法藏部(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告诉受戒比丘说:“汝当善受教法,应当劝化作福治塔”。说一切有部赞同佛说有四补特伽罗能 生梵福,“云何为四?谓有一类补特伽罗,于未曾立堵坡处为佛舍利起堵波,是名第一 补特伽罗能生梵福。”采用经部本宗学说批评有部而成的《阿毗达磨俱舍论》 云:“如是五种,随其次第,是五无间同类业体,谓有于母阿罗汉尼行极污染,谓非梵行; ……或破堵坡,是五逆同类”。把破佛塔同五逆罪相联,可见当时对佛塔的 仰信。佛塔在信徒中的地位,如同佛在世一样。各部派(除大空派),大都热心于造塔供养。
大乘佛教出现后,兴起了佛像的塑造。佛塔信仰相对趋向淡化。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