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峰寺与铁牌祖师
宝峰寺与铁牌祖师
李伊忠
宝峰山,位于武陵源宝峰湖风景区,一连数峰耸峙,自东向西一字排开,地势险峻,海拔逾千米。山北,壁立千寻,烟雨霏霏;山南,坡度则较和缓。立足山顶,远眺,天门山洞清晰可见,张家界市城、慈利县城、武陵源城尽收眼底,视野极为开阔,当地人谓之“一眼观四县。”近瞰,“一览众山小”,群峰逶迤绵延,俯伏拱拜。“自古名山僧占尽”,宝峰寺就座落在最为峭拔的最西一座峰峦之巅,山南有三、两条小径可蜿蜒而至。
宝峰山,在武陵山系中是一座堪与天门山媲美的名山,寺以山名,宝峰寺因而也成为张家界一带的名寺。然而,更具诱惑力的,是它那魅力四射的人文内蕴。据地方志书记载,宝峰寺始建于宋末元初,后因明洪武年间有一个叫李必贵的在这里出家,并且修炼成仙,宝峰寺从此便名声大振。李必贵即铁牌祖师,其祖父李俸由江西始迁湖南张家界。根据阮荣华《中华姓氏通书》及《陇西李氏族谱》载,李俸一脉属唐高宗李治之后裔,祖籍甘肃,其远祖于宋朝时迁江西。到李必贵一代,已成了正宗本地人,即毕兹卡。这里顺带说明一下的是,关于“毕兹卡”的情况。“毕兹卡”,是土家人的自称,意思为“本地人”。其实,土家族是个成份较杂的民族,是由巴人、汉人和土著人等融合而成的,在清雍正朝实行“改土归流”后,大量移民迁往土家人聚居地,于是原住居民遂称外来的为“客家人”,而自称为“毕兹卡”。土家人的民族信仰很多也很杂,但在土家人的精神世界中,最主要的信仰是崇拜祖先。土家人把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看成是子孙们的永久保护神,土语称“帕铺帕帕”,即民族“最好的神灵”,其信奉程度几乎是无以复加,无处不在。传说巴人(土家主干)之祖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巴人“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而且“以虎为族徽”,连兵器、乐器都有虎的修饰或图像。土家织锦中很出名的“台台花(祖宗花)”,也形为白虎。由此可见,土家崇拜祖先之虔诚。在张家界地区土家人除了敬奉共同祖先外,还对本姓本族之祖之俊彦,给予供奉,常年祭祀。如黄姓敬奉婆神,向姓敬奉向王天子,李姓,则敬奉铁牌祖师。李姓族谱和民间传说中称,李必贵兄弟共四人,父亲以“荣华富贵”四字为他们分别命名。李必贵幼时就气象若仙,聪慧异常,读书一目数行,未满十岁便博古通今,乡里誉为“神童”。十六岁随仲兄李必华游宝峰山,因爱其山势奇险,以为是修身养性的绝佳去处,便滞留不返,从此“祝发诵经”于此。经过四年的修炼,在公元一三八七年九月初九日,那天艳阳高照,观音化为美女临刹三试其操修,李必贵对美女之狎昵予以严斥。后美女从宝峰寺北的龙头石投下,李必贵骇然相救,亦随之下(后称跳下处为舍身石),当即有云气载之飞升,成仙而去。这个故事当然是虚构的,肯定是李姓人对其祖人的誉美之辞。诸如此类的故事还很多,譬如李氏拓宽庙宇时,从寺中正殿掘得铁牌一块,上撰李必贵仙异之事,并有“铁牌祖师”字样(后人便称之为“铁牌祖师”);李氏想在庙中供奉祖师像,许久不成,祖师便自化为乞丐,称能雕成其像,经三天三夜,像成而乞丐却渺无踪迹;祖师于云盘岩(寺旁一圆而平的石塔)诵经,云盘岩可随经声而圆转不停;因寺处偏远,僧人们靠寺中的一个天赐碓码凹就食,此凹能自产米,米如泉水一般,随舀随出。经过如此加工,一个平凡的僧人(或许多少有些超常本领),便成了超凡脱俗、灵异了得的神佛。久而久之,这些故事,这些“灵异”,便广为流传,宝峰寺也就“更以人名”了。
宝峰寺有了铁牌祖师牌位后,善男信女前来祭拜的便多了起来。当地到如今仍还有人经常说起祖师救苦救难的点点滴滴。言谈之中,有一份虔诚、一份钦敬和一份陶醉。庙宇经李姓组织扩建后,规模也较前宏阔了,当时就号称“胜武当”。从现存残迹看,依稀可辨当年的正殿、朝堂、禅房、香客休息室等。庙宇的外墙缘山体顺崖壁而起,全用与山体色泽近似的大石条垒砌而成,再配以鱼鳞瓦片,俨然就是宝峰山的自然延伸。可惜的是,“文革”的狂飙,一瞬间就让这座古寺烧了近千年的香烛熄了,钟声销了,余下的仅是残垣颓壁和僧人们留在坡地上的荒冢断碑。而今,人们又重新将铁牌祖师的形象树起,寄托了新的希望。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