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信仰与认同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8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信仰与认同

  周楠

  摘 要: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信仰的社会里,往往会涉及到认同的问题。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复杂性、包容性与开放性等特点,信仰对华人种族认同、政治认同的建构有直接的影响。华人的信仰与认同问题与华人社会的教育、文化及其政治经济利益息息相关,探讨马来西亚华人信仰与认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仰 族群认同 利益认同

  一、马来西亚华人信仰概况

  马来西亚华人的信仰非常丰富,信教群体也很庞大,几乎每一个出生于马来西亚的华人从来到这个世上开始就要接触到宗教,受家庭、人文、社会环境等影响,华人很少有无信仰的。华人在马来西亚的信仰相对自由且多元化,无论是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还是道教、德教都在华人中有规模不等的信众。甚至诸如兴都教、创价学会等一些新兴信仰也在华人中大力传播,积极拓展其发展空间。华人的信仰主要以与中国文化有密切联系的宗教信仰、民间崇拜等信仰为主,正如苏庆华所言:“近日的大马华人之信仰,可以说大部分仍沿袭自先人们早期南来所供奉的那一炉香火。随着时代的推移,传统信仰在内容方面不可能丝毫无所更替或添减。但从全马为数不少庙龄百年或以上的寺庙,迄今香火延续不断的事实看来,传统的华人的精神世界里仍占一席重要地位。”遍布马来西亚全国多达千余所的寺庙等宗教道场足以说明华人信仰主体不是伊斯兰教、基督教。这些庙宇有佛、道场所、有敬奉妈祖的宫庙,有敬仰郑和的神庙、有供奉家乡神的宗祠,更有把地方神和祖先牌位放在一块供奉的场所。尽管华人信仰多元、混杂,但最清晰的特点就是与中国文化、中国民间传说、民俗等有密切关系。

  二、马来西亚华人信仰特点

  马来西亚华人的信仰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因着当地风土人情、政治环境等的改变而相应发生改变,但其华人信仰的主体仍然没有改变,仍然保留了中国传统信仰的固有东西。华人信仰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复杂多样性。对于华人来说,其信仰是多元、交叉的,甚至一人可以有多个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信仰方式在华人中都有信众。华人信仰的复杂多样性不仅表现在有一定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信教人群,最主要表现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信仰上。佛教是华人中拥有最大信教人群的宗教,据统计自称信仰佛教的华人有68%,毫无疑问,佛教成为华人信仰的主体,儒、道及其他中国传统信仰大概占20.2%。德教会近年来在马来西亚的发展也很快,据说拥有5万人的信众群体。至于像妈祖信仰、九皇大帝信仰、大伯公、拿督公、三王爷等信仰更是体现了华人信仰的复杂多样性的特征,这些信仰基本上都被归为佛、道两教。佛道不分在华人信仰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很多人根本分不清自己到底是佛教徒还是道教徒。其原因可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宗教信仰原本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历史上曾经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则说明了三种文化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实宗教的很多教理本来就是相通的,只是其表现方式不同罢了。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作为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自然亲近感,或者说是儒、释、道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已经被内化了,成为华人世界普世的伦理道德,成为华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成为行动指南,成为他们的价值观,这种内化了的文化因素体现在信仰上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可以在某点上得以打通,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分不清到底是信佛还是信道的问题,信仰的边界也就无从分的那么清楚。

  第二,实用性。用实用性来总结华人的信仰毫不为过。“华人社会是非常宗教化的社会, 满天的神佛, 林立的寺庙, 旺盛的香火, 华人敬奉的神祇从天上到人间到地下, 从家族性到行业性到地域性, 从中华文化系统到异质文化系统应有尽有, 它们有各种功能, 各司其职, 灵活广泛地影响着华人的日常生活和各项社会活动”。华人的神庙里可以供奉不止一个神,既有保平安的观音、也有保发财的财神爷、有关公、有妈祖、有三王爷、广泽尊王、圣侯尊王、开漳圣王、水尾圣娘,甚至还有祖宗牌位。诸神并存的现象说明马来西亚华人不是一神论,没有唯一神,无论什么神仙对我有用,只要能保我平安,保我升官发财,我都会去拜的,且并不认为会发生冲突。这种逢庙烧香、遇神磕头的实用主义信仰模式与华人身处异乡他国的历史处境不无关系。当初,华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里创业,面对的是没有保障无法预知未来的困境,在重重困境面前的华人会选择向从家乡带来的神明祈求平安、顺利、发财、一帆风顺等,而神仙却不是全能的,什么都管的,不同的神有不同的功能,而华人的多元需求自然会选择祈求不同的神明赐福自己,因此,华人的实用主义的信仰模式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马来西亚华人信仰与认同

  信仰除了提供给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形成较为一致的价值、理念之外,它还通过仪式等信仰活动把人们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信仰团体,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信仰群体凝聚着社会力量,发挥其特定的社会功能。信仰群体中的人们有着同质的价值,伦理、文化;以此为媒介,人们认同群体和组织,并取得特定的社会身份。信仰与认同有着直接的关系,马来西亚华人也不例外。

  (一)信仰凝华人共同意识,构建族群认同

  远离故土,身处异国他乡,面对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侵蚀,华人会天然的形成族群认同吗?曼纽尔.卡斯特认为“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很容易同意这一事实,即所有的认同都是建构起来的”。在海外华人族群认同的建构过程中,信仰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以不同方言群建立起供华人群体崇祀的场所,如“天后宫”、“斗姆宫”、“三王爷庙”、各种佛寺、道庙等场所是华人表达信仰的地方,虽然华人来自中国的不同地方,说的方言不同,拜的神也不尽相同,但这些神无非是妈祖、观音、佛、九皇大帝、广泽尊王、三保公等来自中国,体现中国文化的神,且体现在信仰中的民俗,诸如饮食、烧香、叩头、求签、过春节、拜财神等崇拜活动在华人世界也都大致相同。祭拜方式、祭拜的神、传承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上的大致相同使得华人区别与西方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异族,使他们凝聚共同意识:我们是一个种族,大家都是华人。可以说,华人的族群认同在以宗教信仰为载体的信仰表达上得以建构。牟钟鉴认为“民俗和宗教民俗是世代传承下来的民间生活习惯和文化样式,具有强烈的民族差异性,在民族内部起着凝聚族群的巨大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民俗是民族文化的标志和精神纽带,民族作为一种血缘加文化的共同体是依靠民俗的强大稳定性和延续性,来保持民族的历史记忆和认同感的”。

  (二)信仰凝聚利益认同

  马来西亚华人有大大小小不同的会馆,这些会馆是华人的社团组织。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会馆无一例外的都设有崇拜的地方,无论是海南会馆、广东会馆,福建会馆,既是华人的社团组织,也是相同信仰人们的团契。通过这些会馆组织及其信仰群体,华人可以过有组织的集体生活,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念。信仰群体突出的地缘性色彩,强化了来自同一地区的华人对祖籍地缘的认同,而信仰作为联结同乡人内心情感的纽带,不但表达了他们同船共渡、患难与共、齐下南洋的历史,也暗含了他们要相互扶持、紧密联系的社会内涵。在马来西亚历史上,华人正是通过这种信仰群体的会馆组织方式,相互扶持,形成利益群体。

  参考文献:

  [1][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马]苏庆华.马新华人研究——苏庆华论文选集[M].吉隆坡:马来西亚创价学会出版.2004.

  [3]李冈原,张慆.马来西亚华人宗教探析[J].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

  [4]张禹东.马来西亚的华人宗教文化[J].泉州: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

  (周楠: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讲师,博士。)

  出自: 《大家 》 2010年14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