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莫高窟与道士塔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龙龙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莫高窟与道士塔

  龙龙

  夕阳在被莫高山遮掩的一刹那,闪耀出最后一道耀眼的光芒;莫高窟退去了汹涌的人潮,又恢复了宁静;对面的三危山风蚀残剥,像一条黑色的巨蟒趴伏在戈壁上。——敦煌的黄昏到来了。此时此刻,我站在两山之间的那条石子路上,面对着那座宝瓶状墓塔,心中思绪万千。

  1600多年前(公元366年),也是在这样的一个黄昏时刻,一个叫乐僔的和尚云游到大泉河谷,劳累饥渴,使他精疲力竭,他跌坐在松软的沙滩上,望着犬牙交错般的三危山。这时奇迹出现了:三危山放射出万道光芒,化成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无数菩萨聚集着在讲经说法,飞天在金光中飞舞、散花、奏乐……这倏忽一闪,使乐僔精神百倍,他突然感悟到:这多年苦苦追寻的,不就在在这三危山吗?于是他开始四处募捐化缘,请来工匠,在面对着三危山的大泉河西岸峭壁上,开凿了一个石窟,莫高窟就这样诞生了。从此,三危山下的峡谷燃起了拜佛的香火,莫高山脚下响起了诵经的木鱼声。以后一代又一代的佛门弟子、达官显贵、商贾百姓都在这里捐资开窟,兴建寺院,莫高窟成了佛教圣地,艺术殿堂,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嵌在丝绸古道上,在河西走廊的尽头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

  从乐僔开窟始,莫高窟经历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代终止营造。莫高窟洞窟最多时达1000多个,形成了窟挨窟、龛叠龛错落恢宏的场面;每个具体洞窟则从建筑风格、雕塑水平、绘画内容与技法上争奇斗巧,各具特色,全面地展示着各个时代的最高艺术神韵,成为一座座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立体交叉式的博物馆,整体组合构成了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图卷。到了明朝时,封闭嘉峪关,莫高窟被拒之于关门之外,佛教圣地、艺术宝窟废弃荒野,无人问津。大泉河狂暴地侵蚀着砂岩,多少石窟崩塌了;鸣沙山愤怒地移动着流沙,多少石窟湮没了。到清代重新开关,莫高窟仅剩400余洞窟,而且破败不堪。

  这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遗产谁来保护?戈壁滩上的风呼啸着,盘旋着,这时一声声永不停息的呼唤。此时,终于又走来了一个跋涉者。他钻进昏暗积沙的石窟,立即被那一尊尊造型优美神态逼真的塑像、一窟窟内容丰富艳丽夺目的壁画所震撼,他下决心要保护好这一艺术殿堂。这个人就是王圆箓。他不是一个佛门弟子,而是一个三清道士,他完全摒弃了宗教上狭隘的派别观念,全身心地维护佛教宝窟,这表明他所追求的决不是一种外在形式,而是万法归一的至高。莫高窟因王圆箓而再度辉煌,最终这佛国也接纳了他,在三危山和莫高山之间为他这个道士立起了一座丰碑——这就是我面前的这座王道士墓塔。

  王圆箓祖籍湖北麻城,生于陕西,因家境贫寒出家做了道士。他在1892年前后来到敦煌莫高窟,化缘募捐,开始对石窟进行保护修缮:修建三层楼,架木桥,清扫洞窟内的积沙,抄写经卷……或许是他对莫高窟的至诚感动了上苍,所以才安排由他开启那扇神秘之门。1900年6月22日,在清理16窟(现在编号)内积沙时,发现甬道北壁有一道长长的缝隙,拿细长的芨芨草探入其中,无底;用粗糙的手叩之,有声。揭下泥皮,露出了密封着的龛门。打开,里面堆满了数以万计的经卷、手稿、文书和织绣,因为沙漠干燥,文物保存得非常好。一个被密封了950年之久的神秘洞窟就这样被发现了。王圆箓感到了事情的重大,怀揣上两卷古经先后两次前往县衙,均碰壁而回。接着他又带上两箱经卷到肃州(今酒泉)报告,官府留下了经卷,却不肯拿出一点银两来保护藏经洞里的国宝,他又无功而返。他还给慈禧太后上书,最终也是泥牛入海。为了莫高窟,为了藏经洞发现的文物,王圆箓四处奔走呼号,他已经尽了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此后整整7年,王道士日夜守着那堆发黄的古卷。这时世界上的一些探险家们得到了信息,于是先后有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美国人华尔纳等蜂拥到敦煌,开始了威逼利诱之能事,从藏经洞中掠夺了大量的经卷文书,然后畅通无阻地运出了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就这样因为清王朝不去保护而惨遭流失,这样腐败的政府它焉能不亡!

  敦煌文书的发现,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并由此掀起了一股敦煌学热潮,莫高窟成了当时世界了解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窗口。这时中国人才认识到它的价值。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达官显贵频频索取经卷,作为升官晋爵的敲门砖。直到1910年,朝廷才下令将余下的经卷运往京城,但在运送的途中经书遗失无数。在对待藏经洞发现的文物上,个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形成了一个极其鲜明的对比。因此,当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到敦煌时,王圆箓这个并非仙风道骨、甚至略显粗俗、但却不失精明的小个子道士,得知了斯坦因、伯希和都将拿走的经卷编号送进了国家博物馆时,想起国内文书大量失落,他说出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后悔当时没有勇气和胆量,把这些经卷让他们多带走些。一些人由此全面否定王圆箓,叫声不绝地骂他是卖国贼是敦煌石窟的破坏者,是大罪人。中国确实多卖国贼,但王圆箓不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破坏石窟的事情,但与王道士无关。王圆箓对敦煌石窟的贡献不能一笔抹杀。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我们不能把当时全民族全社会应负的责任推在一个小小百姓身上。我们不应再做那种为名人讳、为长者讳、为民族的某些局限性讳,而对一个小百姓却不惜口诛笔伐之能事的俗文章了。为什么我们不用善意、不从效果上去推想他的言行: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情况下,王圆箓早已把莫高窟、早已把那批古经卷文书,摆到了属于全人类的高度,只求能保护好它。这需要宽阔的胸怀,更需要非凡的认识境界。这与他作为一个三清道士却选择保护佛窟是一脉相承的。

  天渐渐地暗下来了,一轮明月高悬在三危山的上空,它照亮了莫高窟,也照亮了王道士塔。王圆箓生前在莫高窟苦苦守候了三十年,而这座凝聚着他精神、收藏着他骨骼的墓塔,还将陪伴着莫高窟直到永远。我俯身在路旁采一束小叶菊,把花放在王道士墓塔下,然后向着莫高山庄的方向走去。

  2001年2月23日发表于〈赤峰日报〉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四面佛
下一篇:超凡脱俗兴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