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朴初人间佛教的传统——学术研究
论赵朴初人间佛教的传统——学术研究
作者:王伟中
学术研究
朴老在《佛教常识答问》一书中说:“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学处广大,悲力恳切’是菩萨的条件。大乘佛教号召难学能学,尽一切学。”
自佛教传入东土以来,僧人在文学、书法、哲学、科学诸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在参禅礼佛的间隙,发挥自己本身的特长,正如白云禅师说
的那样“依据自已的兴趣,凭借所具的条件,在适合的前提下,把握住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精进于正勤的修养。”这也不失为弘扬佛教的一种渠道,只
不过不是从佛法本身,而是从僧宝的特长出发。
佛经与文学的联系是最密切的。因为佛经上的佛偈便是五字一句或七字一句,可以算作是诗的一种,因此僧人作诗也便不足为奇。但僧人舞文弄墨也
遭到了有的人的批评,明代蕅益大师就曾说:“勿念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其实这句话是片面的,倘若能够以诗词文章作为弘法利生的一种工具不
是也很好嘛!佛教有四万八千法门,这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法门。所以朴老认为人写诗作文是值得倡导的,而且朴老本人就有很高的诗词造诣。
中国历代的确出过不少的诗僧,如带有传奇色彩的唐代诗僧寒山、拾得,写出了“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如彼萱草兮使我忧忘”和“一瓶一钵垂垂老,千
水千山得得来”的五代著名诗僧贯休,以“深深态,无非自许,厌厌意,终差人问”而闻名的宋代承天寺词僧仲殊,以至于民国时期的佛教领导人八指头
陀等等。在这举不胜举的诗僧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的皎然法师。
释皎然(生卒年不祥),俗姓谢,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人,居吴兴杼山妙喜寺,与韦应物以及较晚的刘禹锡、李端等均有交往。他的诗主要以山水
、宗教为题材,作风闲雅,有《皎然集》,一名《杼山集》。皎然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诗评家,他的论诗专著《诗式》在古典诗论
中具有显著的特点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某种意义上说,佛学是哲学的一种。在古代,有些僧人出家前在儒道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出家后,将这些学问与佛学相融,取其精华,使佛法更加
充实,而有些僧人,在学佛的同时,也注重对外道的研究,并有专著行世。这种潮流在明代发展到了顶峰。
蒲益智旭(1599-1655),俗姓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24岁从雪岭法师出家。先阅律藏,后学法相、禅、华严、天台、净土诸宗。同时对理
学研究较深,著有《周易禅解》、《四书蒲益解》等,开儒家哲学研究一家之言。另有,智旭的师祖,与他并称“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著《
道德经解发题》一书述传统道家哲学。
在书法上,有北魏北齐僧人道壹,陈僧人智永以及字体“惊蛇走虺,骤雨狂风”的唐代草书名家怀素三大佛教书法家以及民国末年的律学大师弘一法师
。
还有—位高僧,他的贡献不仅限于中国,在世界科技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就是唐代御谥“大慧禅师”的一行和尚。
一行(683-727),俗姓张,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博览经史,尤精天文、历算、阴阳五行。他曾从嵩山普寂学禅,后去天台国清寺学算术,再去
湖北当阳从悟真学律。后来又助善无畏译《大曰经》,所撰《大曰经疏》是阐释密宗理论的权威著作。一行禅师在天文、数学、大地测量诸方面都有
新的贡献,他奉玄宗诏改撰新历,经多年努力,终成《开元大衍历》52卷。又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并制成了
以水流为功力的水运浑象仪。
如上所述,佛教僧人在参禅修行的同时,积极发挥自身的个性,使佛教从另一角度实现了弘法利众宗旨的同时,在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上都占有
了一席之地,这是中国佛教的荣耀,更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朴老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提倡在新时代中继承这一传统,使僧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中贡献一份力量,使僧人教育更加适应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的号召,从而使人间佛教更加适应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发展要求。
上述各方面的成绩靠的是僧人自身的天赋及努力,可以说是一种“外通”上的优秀。朴老更关心的是佛教人才的培养和佛教文化的研究。
关于佛教人才的培养,朴老在1992年1月7日至12日召开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称职、合格的佛教人才奇缺同佛教事业的建设与开
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在具足外缘的情况下所要解决的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
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在灵岩山寺佛学院的讲话中,朴老又说:“我们要发扬光大佛教,这不但
要靠老一代住持和前辈的劳动,还要靠在座的青年。”足见朴老培养佛教人才的急切之情。如今朴老等推动创办的中国佛学院在“文革”重兴后的近二十
年中,已培养了三百多名德才兼备的学僧,在他们当中,既有年轻有为、誉名海内外的方丈监院,也有献身于嗣法事业,服务于各级佛学院的中青年
教师。可以说,哪个寺院的法务最兴盛,哪方名山宝刹的香火最鼎盛,哪种佛教刊物办得最成功,哪所佛学院的学风最纯正,那么这其中定少不了中
国佛学院历届弟子的贡献。我想这是朴老所欣喜的,正如他在《访云门寺·赠佛源上人》一诗中讲的:“十方翘首宗风振,第一功劳在树人。”
佛教文化研究方面,朴老在1987年5月泰国国际佛教学术交流会上发表的论文《中国佛教的过去和现在》中说:“各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有越来越多
的年轻一代学者开展对佛教的学术研究工作,不断发表有关论著,对佛学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索,并取得不少可喜的成果。”这使人看到了佛教文化研
究的前景。今天,除季羡林、任继愈等老一辈学者依旧笔耕不辍外,陈兵、吴言生、方立天诸先生都以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身份深入佛典并取
得可喜成果,并有高水平的《中华大藏经》及各类佛学研究工具书的出版;学诚、净慧、圣严、净因法师等高僧大德从信仰出发,怀忧患意识丰富佛
法精蕴。诸师的研究成果既含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起到佛教提倡的弘法利生的作用。
我想无论佛教人士研习佛法及外道文化,还是教外人士研究佛学,对佛教发展都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已成为佛教立足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它
能使人们更加认识到正信的佛教而剔除迷信的佛教,认识到佛教的人间性而摒弃神化性,认识到佛教所要解决的是人生的问题而不是鬼神的问题,从
而使真正接近于佛陀意旨的佛法永驻人间。
学术研究使佛教真正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是佛教能够融入中国文化的必要因素。它是农禅并重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国际交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
础,是人间佛教长远发展的思想动力所在。更是佛教自身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国际发展趋势相协调的思想基础。因此,这一优良传统是今
后一段时期也是长时期要坚持的一项基本策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