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藏传佛教信仰习俗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藏传佛教信仰习俗

  公元7世纪中叶,佛教先后从尼泊尔和中原传入西藏,在与藏族古老的本波教长期的排斥、斗争和融合中,佛教吸收了本波教的大量内容,特别是本波教丰富的仪轨,成为具有独特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宗教,这就是藏传佛教,也有称为喇嘛教的。

  藏传佛教于8世纪末传入嘉绒藏区。

  最早在嘉绒藏区传播藏传佛教的是白诺杂纳,至今被嘉绒藏族誉为“点燃东方明灯的圣人”。传说白诺杂纳长得十分英俊,赤松德赞的大王妃玛尔甲马爱上了他,要与他相好。白诺杂纳拒绝说:“我是出家僧人,受了戒律,如果开了戒,不得好死。”玛尔甲马又羞又恨,决心报复白诺杂纳。

  一天,她自己抓乱头发,找到两个大臣哭诉,说白诺杂纳侮辱了她。两个大臣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事,连忙陪同她向赤松德赞告状,并要求处死白诺杂纳。赤松德赞也十分生气,但想到莲花生大师对他说过,白诺杂纳是一位才华出众、知识渊博的人物,他离开西藏以后,你向白诺杂纳虔诚敬奉就是对他的敬仰。于是赤松德赞就把白诺杂纳藏在一个秘密地方,另外找一个替身装进木箱投入大河,宣布白诺杂纳已经被投河淹死。

  由于赤松德赞常常到隐藏白诺杂纳的地方请他解答佛经疑难,被玛尔甲马发现了秘密,她又同那些大臣向赤松德赞施加压力。赤松德赞见白诺杂纳已无法在拉萨立脚,就对他说:“我已经没有办法保护你,你到藏东去避一避吧。”白诺杂纳说:“我与藏东嘉莫绒前世就有缘,我接受你的安排。”赤松德赞交给白诺杂纳一封信,让他转交给镇守嘉绒地区松岗一带的首领盘热,要盘热很好地保护白诺杂纳。但盘热手下专管司法的罗尔依日拉波日玛尔甲玛的亲信,他也收到了玛尔甲马的信,说白诺杂纳犯大罪,流放到嘉绒地区,必要时置他于死地。

  罗尔依日拉波接到玛尔甲马的信以后,把白诺杂纳抓了起来。因为这个时候佛教还没有在嘉绒地区传播,白诺杂纳在这里还没有任何威望。起初,罗尔依日拉波把白诺杂纳关进满是毒蛙的地牢,企图毒死他,但未起作用。又把他关进牛虱、臭虫满洞的地牢,照样不能损伤白诺杂纳一根毫毛,关了十五日打开地牢见白诺杂纳精神自如,静坐念佛,脸上没有半点受过折磨的痛苦表情,罗尔依日拉波和周围的人十分惊奇,连忙把白诺杂纳从地牢中放出。白诺杂纳对他们说:“感谢你们对我的关怀,我到印度学法几十年,是为了弘扬佛法,我要为此奋斗终生。”

  盘热和罗尔依日拉波就成了白诺杂纳在嘉绒地区的第一批施主。白诺杂纳把他从拉萨带来的“群主护法”、“吉祥天母”、“金刚誓言”等三尊“迦拉恩波”(黑铁护法神“送给盘热和罗尔依日拉波,在松岗修了第一座佛教寺庙专门供奉这三尊护法神。

  这种传说已无法考证它的准确性,但白诺杂纳第一个把佛教传播到嘉绒地区,并在松岗建立起第一座佛教寺庙却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白诺杂纳大约在公元798年左右到达嘉绒地区,当时嘉绒藏区只有本波教存在,白诺杂纳经过不懈努力,用自己的虔诚感化了松岗地区的本波教徒,首先他把本波教在松岗的四大秋季祭坛主古尔丹、帕拉古夏等收为徒弟,并在祭坛坛址上修建了第一个藏传佛教寺庙——直波罗尔伍朗,供奉他带来的三尊佛像。从此以后,藏传佛教逐步在嘉绒地区传播开来。

  宗教对于藏族人民来说,已不是单纯的信仰问题,它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胞之中,成为生活中的一部份内容。从婴儿呱呱落地起名字,到离开人世最后的葬礼,无不与本波教或藏传佛教的教义和教仪有极为密切的联系。藏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宗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所以,嘉绒藏区的民风民俗,同样深深地浸润着宗教内容,没有哪一种风俗能脱离宗教的制约。

  由于本波教和佛教在长期的互相吸收过程中,已经改变了本来面目,本波教已不是原始本波教,是吸收了大量佛教内容,成为佛教相似的所谓白本或称系统本波教,佛教也吸收大量本波教内容,变成藏传佛教。所以,单就平时所显示出来的宗教仪式来看,大同小异。

  嘛哩珠和转经筒是每户人家都必备的。嘛哩珠在佛教术语中是菩提子,中原佛教信徒与藏传佛教信徒都是人手一串,用以计算共念了多少遍“唵嘛哩叭咪哞”六字真言。忙时就如项练一般挂在胸前,闲时就不停顿地捻动佛珠。

  边念经边转动手中的转经筒,这是藏传佛教徒与其他流派佛教徒的区别。

  传经筒是藏族虔诚地诵念佛经的一种形式。藏传佛教信徒无论哪个流派,转动的方向一致,都与本波教相反。

  转经筒大小差异很大,大者可大到一间屋子只有一个大转经筒,用电力带动,也有像水磨一般用水力带动的。小的转经筒拿在手里摇动。转经筒里都装着印刷的经卷,转动一圈,就相当于念诵了一遍经文,这种手摇的转经筒一般是年纪较大的人使用,因为他(她)们的空余时间较多。而大型转经筒则是整个村寨所有,无论男女老少,一有空就可以转动,或者借助其它力量日夜代替人们转动,使整个村寨受益。

  寺庙则有专门的转经廊,数十上百个精致的转经筒整齐地排列着,信教群众往往是不辞数十里、数百里路奔波,专门到寺庙朝佛转经。在嘉绒地区,尤以座落在观音桥地区的观音菩萨庙最吸引信教群众。

  观音桥区原属绰斯甲地,有一座叫纳勒山的神山,观音菩萨就建在纳勒神山半山腰。“观音”藏语称“土基钦波”或“尼登王修”,意即最大的心灵主宰,大悲世自在。观音菩萨庙里供奉的观音菩萨,有一个众人皆知的传说:“据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克起惹的农民,有一天他在犁地时,犁铧碰着了一个十分坚硬的东西,在犁铧接触坚硬东西的一刹那,万里无云的天空发出“阿扎”一声惊天动地的崩裂声,克起惹吓得不知所措,“阿扎”声停了以后,他赶忙跪下来双手刨开泥土,露出一个面部庄严的石人,消息传开,人们深信这是救苦救难的“尼登王修”出世,便在纳勒山上修起庙宇供奉起来。数百年来,嘉绒藏族虔诚地到这里拜佛转经,后来远至西藏、青海、甘肃的藏族也到这里朝拜。但一般的朝拜者无缘一睹观音菩萨丰采,只能绕着经堂,转动转经筒转经。

  嘉绒藏族和诸如安多地方的草地藏族转经时有很大区别,嘉绒藏族转经时默默无言,满脸虔诚,而安多地方来的转经者,每转完一周,无论男女,总有一人高声唱歌,高亢的歌声在转经廊里久久回响,使你一下子就能分出转经者是不是嘉绒藏族。

  每家人的门口或屋顶插嘛哩旗,也是嘉绒藏族的习惯。嘛哩旗的功能跟转经转经筒是样的。风吹动用纱布或棉布做的嘛哩旗,卷动一次,就相当于念诵一遍经文。房顶的嘛哩旗旗杆较矮的有直接用绳索牵在房顶四角。而大门口的旗杆可高达五六丈。精致的旗杆,除用红、黄油漆或藏画颜料涂成鲜艳的色彩外,有的旗杆顶部雕刻出日月形状。“月”代表气息或风,“日”代表精神或灵气,这是藏传佛教中“土、水、火、风”、“四界”的一部分。

  推而广之,这种以插嘛哩旗的方式代替念经,运用到如念超度经、祈福经等方面,便形成了旷野、河岸、桥头、山顶、路边等处到处都插嘛哩旗的风习。所以,大凡某处河岸插上或用绳扯起嘛哩旗,那里一定不幸有人坠河死亡,那些嘛哩旗就是为死者念的超度经。

  佩带“嘎乌”,是藏族笃信藏传佛教的一种形式。嘎乌是一种形制方形的或圆形的盒子,在过去,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也有称为“经包”或“符篆箱”的。“嘎乌”一般都十分精致,用铜、铁、银皮先做成盒子,外面再装饰金、银雕刻的图案,并饰有绿松石、珊瑚,价值昂贵,它不但是人们时刻不离身的宝物,也是重要的装饰品。“嘎乌”有大有小,小的仅雨余,大者可盈尺。有些人家较大的“嘎乌”不是佩带在胸前的,而是放在经堂里供奉着,算是全家人的护身物。在“嘎乌”中,一般放一个小佛像,或者某位大德高僧的画像,并请喇嘛书写经文,也有在里面装活佛舍利的,作用是防止鬼魔作崇,消灾免祸,长命富贵,类似汉族地区流行的“长命锁”。

  佩带“嘎乌”是藏族敬信佛、法、僧三宝的集中体现。“嘎乌”中的“符咒”就是一位叫“冈都”的神,据传专门论述“冈都”的经文共有十三卷,是由一位叫巴德马萨姆的高僧主持汇编的,这套主要论述“冈都”符咒的书编成后,需要一位守护神,一位年青姑娘毅然舍身跳再悬岩,成为符咒的守护神。所以,藏族相信佩带这种有“冈都”神灵庇佑的“嘎乌”,可以消灾祛难。

  敬信三宝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请喇嘛到家中念经,富裕人家用备有鞍的马去迎接,没有马的人家,也要由家里的主要男子亲自迎接,并用黄色缎子包好经书,双手毕恭毕敬地捧着迎回家里。三宝中的“法”指佛教的一切教义,用额头碰一碰经书,表示敬奉。所以,无论在寺庙或家中,经书都要放在干净地方,不能随便乱扔。寺庙有专门的经橱,在家中则供奉在经堂中,与所供奉的菩萨相同。

  对于僧人,在路上相遇时,很恭敬地主动让道;遇见活佛,则认为是幸运,要低下头让道,并请活佛给自己摩顶赐福。僧人在整个藏族中都处于相当高的地位。一些偏僻地方的人们几乎把寺院和僧人当做与自己生命悠关的问题看待,对僧人和寺院虔诚供奉,哪怕自己穷得揭不开锅,弄到一斤盐巴,也要拿三分之二布施给寺院。

  由于本波教和藏传佛教宁玛派的教规,没有像格鲁派那样强调戒律,所以,僧人中结婚的现象较普遍。许多扎巴只是在念经期间才回到寺庙,平时则在各自的家庭中劳动生产,与俗人无异。本波教和宁玛派的寺庙平时只有少数住持和守寺僧人,显得较为冷清,不像格鲁派、萨迦派等寺院,周围修着供扎巴住的大量建筑物,形成一大片宗教建筑,自成村落。这是嘉绒藏区与安多藏区等地藏传佛教信仰的差别,在嘉绒藏区是不容易见到那种宗教建筑林立,寺院日夜钟鼓不绝,香烟缭绕的壮观场面的,仿佛嘉绒藏区给人宗教气氛不十分浓烈的印象。其实嘉绒藏族信仰藏传佛教是非常虔诚的,从房屋建筑墙壁上的宗教图案,四野林立的经幡,在街头席地而坐从容不迫的转动经筒的老人们,偶尔碰见正双手捧着经卷迎送喇嘛的庄严神情上,都可以看到人们是那么虔诚地信仰藏传佛教。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