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寻访15座青海藏教寺院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寻访15座青海藏教寺院

  寻访15座青海藏教寺院

  提起藏传佛教,人们首先会想到西藏,但同处在青藏高原、与西藏为邻的青海,早在公元7世纪中叶就有佛教传入,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仍保留有近700座藏传佛教寺院。从玉树到西宁,我们的摄影师一路跋涉,一路朝拜,走访了青海最具影响和特色的17座藏传佛教寺院,将佛香寺景为我们一一展现。

  佛教最早传入青海藏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中叶。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入藏联姻,途经今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乡西北约4公里处的贝沟南端,休整一月,公主命随行工匠在当地丹玛岩崖上雕刻出大日如来等9尊佛像,并在今巴塘乡扎隆沟的仁青楞寺附近和巴塘乡境内的邦同滩分别建佛塔一座。

  到元代,忽必烈将西藏13万户封赐给八思巴,作为第一次密宗灌顶的供养。在元世祖的支持下,八思巴成为当时西藏地方政教两方面的总首领。所以由佛教上层人士担任西藏地方宗教和政治两方面领袖的政教合一制度,是从八思巴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开始的。这一时期青海黄南地区萨迦派寺院隆务寺,玉树地区苏莽噶举派苏莽寺、巴绒噶举派觉让寺等都是青海著名的政教合一寺院。

  明清两代,藏语系佛教在青海继续传播发展,特别是格鲁派创立以后,迅速传播到蒙古族、土族地区,各部落首领和大多数群众也先后信仰了藏语系佛教。随着僧人和信众人数的增加,藏语系佛教的寺院从规模到数量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青海著名的藏语系佛教寺院都是这一时期修建的。除新建寺院外,原有寺院不断修缮扩建,各寺都有2-4座经学院,不仅成为藏族、蒙古族、土族群众的宗教活动场所,同时也成为学习、研究和传播佛教哲学、史学、藏蒙医学、天文历算和文化艺术知识的中心。清末,全省藏语系佛教寺院的教派、类型、布局等基本定型。

  民国时期,藏语系佛教在青海的传播主要向边远牧区发展,从而使藏语系佛教传遍各地,成为全省信众最多的宗教。新建寺院主要为各大寺院的属寺,在果洛多为宁玛派寺院,其他牧区多为格鲁派寺院。

  建国以后,逐步废除了寺院的封建特权和剥削制度,各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场所受到了人民政府的保护,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蒙古族、土族的群众,都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至1995年底,青海省开放藏语系佛教寺院及活动点666座,其中格鲁派343座、宁玛派170座、噶举派105座、萨迦派28座、觉囊派9座,在寺僧人24478人,活佛497人。

  结古寺——青海现存最大的萨迦派寺院

  教派:萨迦派

  位置: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

  历史: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由西藏萨迦寺喇嘛嘉漾改建原有的噶玛噶举派寺院而成。

  玉树,如同它的名字一样美丽清纯,海拔高度3750米,植被繁茂,牧场广阔,民风淳朴,是川、青、藏三地之间商旅和政治文化的中心。唐朝文成公主就是途径当时的玉树县进入藏区的。

  结古寺建在玉树县结古镇海拔三千七百多米的木它梅玛山山腰上,为扎武部落萨迦派的主寺。该寺以建筑宏伟,寺僧众多,文物丰富,历代多出学者而闻名。整个寺院依山势起伏而建,经堂、僧舍错落有致。该寺藏有八思巴所赠“释迦牟尼”唐卡、护法面具和檀香木度母像,以及古印度铃杵、格萨尔王曾经用过的钗拨、扎武部落从故居象雄带来的宝刀。由于结古寺盛名遐迩,该寺曾来过许多著名人物。1937年,藏历12月1日第九世班禅大师,却吉尼玛在返藏途中于结古寺圆寂,其灵塔殿就建在结古寺。

  清晨,当我们来到寺院时,众多的信徒早已围绕着寺院的山坡,手持经轮,虔诚地转山。他们按照一定的路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步一叩首,十分虔诚,永无休止。金色的晨光中,一位老者吹响了海螺,唤醒了沉睡中的群山,寺院中不时传出阵阵诵经声。钟声、涛声、海螺声、诵经声和间或传来转动的经轮声,构成一段神秘而又和谐的交响曲。

  结古寺一世嘉漾活佛在汉地峨眉山、五台山等地居住二十余年,精通汉语。他的服饰略似汉族僧人,故称“嘉漾朱古”,意思是汉活佛。嘉漾活佛多才多艺,独创了三千一百多种藏族舞蹈,玉树地区著名的卓舞即源于此;并在新寨修建了玛尼堆,人称“嘉漾玛尼堆”。该玛尼堆主要以石刻佛经为主,在相当于3个足球场大小的地盘上,堆放了25亿块大小不一的石片,刻有律法、历算、艺术方面的论述和各种佛像,是青海省内最大的玛尼堆,堪称“世界第一石刻图书馆”。

  禅古寺——管理“文成公主庙”的寺院  教派:噶玛噶举派

  位置: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南禅古村

  历史:始建于公元12世纪都松钦巴初创噶玛噶举派时期。

  下午,我们来到位于结古镇西南山坳中的禅古寺。该寺相传公元12世纪,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曾来此活动而出名。寺内原有禅来坚贡、斯日仓和噶玛洛舟三个活佛系统,其中寺主禅来坚贡为原西藏政府在玉树认可的“四大坚贡”(救世者)之一,地位甚尊。著名的“文成公主庙”就是由该寺与卓玛邦杂寺共同管理。

  文成公主庙殿堂正上方的岩壁上,凿刻有九尊浮雕佛像,雕刻独具匠心,精致细腻,是汉藏文化互相交融的结晶。相传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路过这里时,被藏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所感动,为答谢藏族人民和神灵的深情厚意,亲自率领工匠、艺人雕塑了各种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经文等数十处,大日如来就是当时雕凿的。此外,庙堂内东西墙壁上有两组大型壁画,画面内容主要是当时文成公主进藏时,当地藏族头人和群众隆重欢迎的动人情景。

  禅古寺现任活佛洛卓尼玛仁波切较为年轻,但学识广博,连香港、印尼、新加坡也有其弟子。在活佛的安排下,顺利完成禅古寺的拍摄工作。

  傍晚,我们沿巴塘河北岸溯源而上。站在高高的山岗之上,脚下秀美的巴塘草原向东一直延伸到四川境内。巴塘河水清澈见底,山坡上散落的牛羊悠闲自得,微风中传来阵阵铃声,寺院、佛塔、五色经幡、玛尼堆、六字真言,佛祖无处不在。

  歇武寺——上万卷经书的经卷墙

  教派:萨迦派

  位置: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歇武乡歇邪武庄

  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1世纪初,最早为噶举派,后改宗为萨迦派。

  告别玉树县,我们驱车前往果洛州达日县,途中有两座寺院需要拍摄,还要经过长江上游的通天河及黄河源头玛多。通天河在玉树州境内,上游便是长江源头沱沱河,向东进入四川境内改称金沙江。

  正午时分赶到歇武乡。歇武寺全称“歇武多千寺”,位于歇邪武庄北堪格然坦山山腰上,海拔3950米。该寺初建于公元11世纪初,法系最早为噶举派。公元1265年,元朝帝师八思巴安排西藏地方行政事宜,返回萨迦时途经歇武寺,将其改宗为萨迦派寺院,并派其弟子兴却二增求仲为该寺第一代活佛,是为开山祖师。次后,歇武寺曾多次整修扩建,形成了较大的寺院规模。

  歇武寺最突出的佛教建筑是大经堂。走进大经堂,四周墙壁均布满藏经格,形成装满经书的经卷墙,所藏经书有上万卷之多。著名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尽藏其中。《甘珠尔》是佛祖释迦牟尼亲自口述的经典,主要讲述佛教教义和戒律;《丹珠尔》则是对《甘珠尔》注释和藏族各科文化著作汇编形成的综合丛书。《甘珠尔》、《丹珠尔》共有4673种,文字内容为佛教教理和哲学的论述。其中有大量反映文法、诗歌、艺术、逻辑、历算天文、医学、律法等方面的作品。

  尕藏寺——青海最早的萨迦派寺院

  教派:萨迦派

  位置: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乡

  历史:由八思巴弟子噶阿宁胆巴始建于公元1268年。

  称多县不大,直接找到民宗局,铁将军把门,局长去州里开会去了。正急得没办法时,民宗局干事索南才让来了,答应陪我们去尕藏寺。

  尕藏寺距称多县不远,出县城沿山谷一直向西约3公里即到。据传,公元1265年八思巴返藏,途径玉树地区,在嘎哇隆巴(今称文乡)讲经灌顶,聚信徒一万余众。由此,嘎哇隆巴更名为“称多”,并在上庄接收一名弟子,叫噶阿宁胆巴。三年后,噶阿宁胆巴按八思巴的旨意,创建尕藏寺,并在八思巴讲经的地方修建“百玛尕宝”坐台,以示纪念。把八思巴赠送的释迦牟尼像一尊、以金银汁写于黑纸上的全套大藏经、1.5尺高的合金梵塔一座、九尖摇玲一个,视为珍物,供在寺内。

  此后,在元王朝和八思巴的扶持下,该寺发展很快。元代最盛时,传说寺院建筑从现在的称文乡钟松庄一直修到峨莱山,寺僧多达1900余人。八思巴去世后,噶阿宁胆巴还任过元朝帝师,称“胆巴国师”,云游萨迦、五台山等,声势显赫。

  尕藏寺的小经堂独具特色,四周墙壁满绘壁画,中间供奉造桥大圣唐东杰波塑像。唐东杰波是公元十至十一世纪人,出生在称多县,一生在藏区共修造桥梁一百多座;同时,他还是藏族戏曲的创始人之一。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还在寺后山坡上为其供奉着一尊塑像。

  阿什姜寺——青海最早的觉囊派寺院

  教派:觉囊派

  位置: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江日堂乡的亚日堂滩

  历史: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移建附近宁玛派古刹智格果寺而成。

  从达日县往东南行,翻过海拔四千多米的莫坝东山口和华消山口,便来到班玛县的境内,它是位于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之间的一个县,与四川省接壤。由于交通闭塞,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独特、极具藏民族色彩的历史遗迹,佛塔便是其中之一,其代表首推阿什姜寺。

  阿什姜寺因建在亚日堂滩,故亦称“亚日堂寺”,当地古称“阿什姜”,为果洛藏族的发祥地。寺院的主体建筑其实就是风格各异的数座佛塔,其中即有石塔,也有青砖塔。石塔是由乱石砌成,乍看上去很粗糙、简陋,细细观赏,却会发现不论塔头、塔脖、塔身还是宝座,全都符合建筑规矩:圆滑处圆滑,该有棱角时便棱角分明。从上到下,没有用一抹泥灰勾缝,没有一钉一铆衔接!在经历了数百年风吹雨打、雪飘日晒之后,依然没有变形,可见其修造工艺的高超。

  佛塔大多呈半身人形,远远看去,塔刹像戴了一顶草帽,塔身如同穿了“斗篷”的人,整座佛塔建筑风格粗犷,与当地山峦重叠的环境十分配合。佛塔身上的装饰,都有其寓意:塔尖大多饰以日、月、星图案,那是表示“三界”中的“天界”;塔帽形如佛冠,而涂上金黄色,表示崇高、神圣的意思;塔顶那13个黄环,代表了藏族的13个地域;至于塔头上的一对眼睛(有的是4对),不论你从任何角度观察,都仿佛是“佛光开眼,观察秋毫,明辩吉凶”。

  班玛的塔名大多与古老的传说有关,像菩提塔、莲聚塔、吉祥如意塔、大神变塔、神降塔、息净塔、殊胜塔、涅磐塔等等,构成佛塔群的中心布局,向过往的行人弘扬释迦牟尼的“八大功绩”。

  知钦寺——藏区的高等学府

  教派:宁玛派

  位置: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多柯河畔

  历史:始建于公元1810年。

  离开班玛往南翻过多柯山后,就进入了班玛原始林区。这是一片鲜为人知的地方,原始风貌保存完好。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探访位于大山深处的知钦寺,该寺是川、甘、青边界地区著名的“宁玛派”寺院。知钦寺的成名不在于寺院建筑的堂皇宏大,它只是建在林间谷地,多柯河畔的一座普通寺院。正是这样一座普普通通的寺院,从建寺至今,先后为藏区培养出了一千多位“大堪布”(一种僧职),称得上是藏区的高等学府,目前仍有两位活佛在美国和印度弘法。

  知钦寺规模不大,现有僧人90多位,除了大经堂、讲经院、禅修院、大伙房外,还有散落在周边的数百间僧舍。“桑档巴惹”塔建在林木环绕的一座小山上,远看须弥宝座如同一座城堡,显得庄重大方,给人稳如泰山的感觉;而瓶状的塔身,尤如一个大酒缸,是藏族地区常见的佛塔形式。

  久迈洛哲活佛身着红黄法衣,众喇嘛盘膝列坐在经堂之内,一边摇鼓,一边口中喃喃祈祷;一缕清烟在空中缭绕,似飘带般游移于殿堂间高悬的布幢、帷幔之间。

  晚饭后在院内席地而坐,小口咂着黄河啤酒,听久迈活佛以他独特的声调,向我们讲述莲花生大师的故事。四周静的出奇,甚至可以感觉到风涛声中落叶的响声。难得有机会在大自然中净化自我,体会一种亲切朴实的感觉。

  拉加寺——黄河由此向西流

  教派:格鲁派

  位置: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军功乡

  历史: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

  由达日县北上,穿过西柯曲、东柯曲,翻过阿尼玛卿山既是果洛州府所在地玛沁。玛沁取名玛卿岗日峰(海拔3670米)的前两个字音。

  距玛沁70公里有座拉加寺,黄河在这里由甘肃玛曲县掉头向西流回青海省。拉加寺就建在黄河北岸,与拉加乡隔河相望。

  拉加寺是青海省黄河沿岸最著名的格鲁派寺院。拉加寺初名“扎西功德林”(吉祥广安寺),后改名“甘丹扎西回尼”,意思是具善吉祥源地,也称“嘉禅寺”。该寺始建者为博通显密的一代名僧阿柔格西(公元1726-公元1803年),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建成拉加寺,并采用色拉寺杰巴扎仓教程,创办该寺显宗学院,六世班禅曾授予他“额尔德尼墨尔根堪布”名号。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阿柔格西赋权于香萨二世罗桑达吉嘉措(公元1759—公元1824年),自此历世香萨活佛成为拉加寺寺主。香萨活佛世系在青海地区影响很大,塔尔寺、隆务寺等均建有其府邸。 该寺历代名僧辈出,且多有著述传术,如西合佐桑热著《历算概要》、香萨著《证理论》、《因理论释》以及《赛仓哇全集》等,在藏区颇有影响。 现主要建筑有大经堂、释迦牟尼殿、时轮学院、密宗学院、医明学院、护法神殿等,另有菩提塔一座。其中释迦牟尼殿为乾隆故宇,历史最久。寺内还有乾隆御赐寺匾一块,乾隆年间和嘉庆年间御赐僧人做饭的大铁锅两口。目前虽已弃置不用,仍可见当年寺院香火鼎盛之时,连皇帝也对该寺钟爱有加。

  石藏寺——五世班禅的戒律铁棒

  教派:格鲁派

  位置: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河北乡

  历史: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

  由拉加乡继续北上,翻过西倾山进入海南藏族自治州。夜宿河北乡色若招待所,河北乡因地处黄河之北而得名,是进出果洛州的必经之地。

  石藏寺属河北乡管辖,距乡政府所在地有70多公里山路,路况很差。相传,石藏寺在建寺之初 ,僧人是由后藏迁来的,后藏的汉译音就是石藏,故取名石藏寺。

  第一任寺主本名丹巴嘉措(公元1737—公元1780年),相传为色拉寺高僧藏格的转世。他入藏学经获格西(意为“善知识”,是格鲁派通过在僧众中辩论佛经而考取的学位名称)后,返回故乡,与其弟子共建石藏寺,并设立了显宗学院,采用色拉寺吉宗教程,属色拉寺系统。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六世班禅接受石藏寺为扎什伦布寺的子寺,并应邀担任该寺名誉寺主。从此石藏寺声誉大振,僧数猛增至千人以上,建筑规模亦不断扩充。

  石藏寺现有僧人350左右,是海南州规模较大的寺院,有大小经堂、弥勒殿、千佛殿、释迦牟尼殿等。大经堂内供奉着丹巴嘉措的纯银舍利塔,经堂内壁饰满由纯金粉绘制的释迦牟尼像。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五世班禅曾为石藏寺全体僧人制定了严格的戒律,为维护戒律还特赐权利铁棒一支。时至今日这些文物都完好地保存在寺院内。

  和日寺——海拔3500多米的石经墙

  教派:宁玛派

  位置: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乡

  历史:始建于1831年。

  由石藏寺往北,翻过休麻岔口,经南巴滩向东二十多公里即进入和日乡。和日寺就坐落在乡政府东边不远的一条山谷间,是宁玛派寺院。

  寺后海拔3500多米高的山坡上有4处大型的石经墙,俗称和日石经,是迄今发现规模最为宏大的藏传佛教石经。中间主体石经墙位于寺院大经堂的右面,长165米,宽2米,高1.1米,所刻经文为《甘珠尔》大藏经,一共刻了两遍,约3966万字;此堵经墙东头有长9米、宽9米、高10米的经墩,所刻经文为另一部著名的佛教丛书《丹珠尔》大藏经,约有3870多万字;经墩东面40米处又有一组石经墙,所刻经文为《塔哆》,共刻了108遍;主体石经墙往西,约120米处另有一石经墙,长15米,宽1.3米至1.58米,高1.2米,所刻经文共17种。

  和日寺的石经墙在藏区是很出名的,据称从1831年建寺初始,历经一百多年,由数代僧人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地用上亿块刻满佛经、历算、天文、医药、佛龛的石片堆砌而成,所刻经文共约2亿字。经石上还刻有大小佛像、图案、佛教故事等2000余幅,被誉为“世界石书奇观”。目前,寺中的老艺人仍每天坚持不懈地雕刻石经、石佛像。

  隆务寺——同仁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

  教派:格鲁派

  位置: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

  历史: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由萨迦派高僧三木旦仁钦创建。

  隆务寺于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由萨迦派高僧三木旦仁钦创建,由于其弟佛学知识渊博,被宣德帝封为“弘候妙悟”国师。明万历年间改宗格鲁派。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明帝赐隆务寺“西域胜境”匾额一方,悬于大经堂门首。此后隆务寺进一步发展,成为同仁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

  隆务寺座西朝东,建筑规模宏大,造型庄严,装饰华贵。寺院内现有密宗院、天文院、显宗院,还有天女殿、灵塔殿、观音殿、文殊殿、曲哇殿、马头殿、大经堂等,寺院建筑为藏汉合壁式,飞檐斗拱,金碧辉煌。中央大经堂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内有18根巨柱、146根短柱,其鼎盛时期曾有4000僧众共聚一堂之说。经堂内供奉着号称藏区最大的,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塑像。墙壁四周满绘精美的壁画,回廊上挂满了有数百年历史的唐卡、堆绣,佛龛中供奉着数十尊紫铜镏金佛像及镶满宝石的纯银舍利塔。

  五屯上下寺——热贡艺术发源地

  教派:格鲁派

  位置: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五屯乡

  历史:相传早在土蕃热巴巾时期便建有小寺一座,后由一世夏日仓经师东科多杰嘉措扩建。

  五屯是藏区著名的绘画之乡,有上下两个寺院,这里的僧人不分老少,均以绘画见长。在五屯乡我们拜见了著名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老先生,夏老从小受佛教绘画艺术的熏陶,7岁即拜当地著名藏画家索南丹巴为师,并随师到青海塔尔寺作画达8年之久,后从师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在甘肃敦煌作画两年。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青海、四川、甘肃、西藏等地,彩绘佛像画近千幅。77岁的夏老性格开朗,面色红润,还即兴为我们作画。

  五屯上下寺周围村民多半能绘制壁画和泥塑,这便是遐迩闻名的“五屯艺术”。又因同仁一带在藏语中称“热贡”,故又把民间佛教绘塑艺术统称为“热贡艺术”。“热贡艺术”是一种以工笔重彩的佛教绘画和以人物雕塑为主、带有极为浓厚的藏传佛教色彩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迄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品类有彩绘(壁画、唐卡)、雕塑(木雕、砖雕、泥塑、油塑)、木刻、堆绣(绸缎剪堆画)和建筑彩绘等,其中以绘画、雕塑、建筑彩绘图案为最佳。内容大多取材于佛教故事的神话传说。在整个青藏地区,特别是藏传佛教艺术领域中,成为一个独具艺术特色的重要流派,而且影响十分广泛。

  夏琼寺——格鲁派的发祥地

  教派:格鲁派

  位置:化隆回族自治县查甫乡黄河北岸夏琼崖

  历史: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由宗喀巴启蒙老师曲杰·端珠仁青创建。

  夏琼寺在化隆县的西北方向,出城后沿西宁方向的公路,经李家峡岔口向北,沿着黄褐色的山间小路,峰回路转约二十多公里就来到了夏琼寺。远远望去,夏琼寺犹如一只展翅的大鹏,经堂、僧舍、佛塔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突兀的山坡之上。这里的海拔有三千多米,居高临下,正好俯瞰黄河。由此往下数百里的河段上就建有两座大型的水利枢纽,李家峡水电站、刘家峡水库。

  夏琼寺因建在夏琼崖,故以地命名。夏琼,藏语中意为凤凰。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乾隆皇帝赐汉、藏、满、蒙四体的“法净寺”匾额。原寺院占地300余亩,大小建筑群28处,佛殿、僧舍2630余间,最早的建筑有大神殿、大护法殿和曲杰·端珠仁青的灵塔殿。曲杰·端珠仁青是宗喀巴的启蒙师,宗喀巴7岁即在夏琼寺从曲杰·端珠仁青学经,16岁离寺进藏。后在西藏创格鲁派,藏语系佛教史称夏琼寺为格鲁派的发祥地和多麦地区各大寺院祖寺。

  南宗尼姑寺——青海著名的尼姑寺

  教派:宁玛派

  位置: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西北坎布拉乡

  历史:始建于元代末。

  由夏琼寺去尖扎县的南宗尼姑寺还要返回化隆县,大约要绕百十公里,然后由群科镇再渡黄河,往李家峡方向前进。穿过隧道后,沿山间小路盘旋而上,这是一条通往“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的林间小路。穿过景区道路就更加坎坷了,40公里的路途,竟然走了五个多小时。眼看着就到了南宗尼姑寺,却没有路了,吉普车只能在洪水冲刷的河床中择路而行,最终我们的车子搁浅了。

  弃车步行大约一公里,终于看到藏于山坳中的古寺。这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寺院,由三部分组成,黄寺、红寺和尼姑寺。主持活佛由黄寺与红寺共同推举产生,尼姑寺委托管理。尼姑寺主要建筑由大经堂、观音殿及部分僧舍组成。现有150多名尼姑,大部分来自青海本地。寺管会主任是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尼姑,青海海南州人,十二岁就出家,已修行十几年了。在寺院中拍摄完毕,我们三人由两位背柴的小尼带路向山顶攀去,这里的地貌很像南方的丹霞地貌,山峰突兀而起,岩石是赭石红色,山顶上有一块篮球场般大小的平地,新建一座约三层楼高的观音殿,里面供奉一尊木雕彩绘千手千眼观世音像。由山顶俯瞰山脚下的寺庙群,经幡佛塔、溪水潺潺、红墙、绿瓦,担水、背柴的小尼,林间闭谷修行的僧人,自有一种深山藏古寺的奥妙。

  瞿昙寺——汉式宫殿风格的寺院

  教派:噶玛噶举派

  位置:乐都县瞿昙乡

  历史: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

  告别南宗尼姑寺,原路返回,途经坎布拉森林公园、李家峡水库。四十多公里的土路足足走了三个多小时,吉普车好似蜗牛般在山间小路上缓慢爬行,午后终于返回国道,一路畅快地开到乐都瞿昙寺。

  瞿昙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应三罗喇嘛请求,赐寺额为“瞿昙寺”(瞿昙即乔达摩,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姓氏和尊称)。三罗喇嘛名桑杰扎西,明初协助明王朝招降罕东蒙古族、藏族各部有功,被朱元璋请到京城,尊为上师,拨款为其建寺。寺建成后,加封三罗喇嘛为西宁僧纲司“都纲”,下管13族,并管理西宁卫宗教事务,从永乐年间开始,形成为世代承袭的政教合一制度,直至明末。瞿昙寺原属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寺院,明末格鲁派崛起后,改宗格鲁派,出现了智合仓、卓仓曼巴仓、卓仓居巴仓三个转世活佛系统。

  在明王朝的支持下,瞿昙寺经过数百年的扩建,成为典型汉式宫殿风格的建筑群,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总体布局为前、中、后三进院落,由前山门、左右碑亭、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隆国殿以及145间长廊、钟楼、鼓楼和4座宝塔等组成。

  寺内存有明碑、明钟、明清匾额、明清王朝所赐金印、象牙印、景泰兰瓶器和740多平方米彩色壁画等多种文物。著名的《黄帝万万岁》木碑,在隆国殿内,红木制,高2.4米,正中榜书“皇帝万万岁”五个金字,两旁为梵文和藏文对照;金刚殿内,万历年间督理西宁屯兵解梁李本盛所立的“独尊”二字陡匾,书法苍劲,是明代书法的艺术珍品;象背云鼓,红砂石制,高2米,长1.3米,莲花座上俯卧一象,鞍镫笼缰俱全,身饰缨络,负一香炉,缭绕烟云之中托一皮鼓。大象鼻衔一枝莲花,作回视状,栩栩如生,是明代石刻精品;壁画是瞿昙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达400平方米以上,内容讲述的是释迦牟尼本生故事,从佛降生到圆寂的连续画。壁画用天然矿石颜料绘制而成,历经五百余年,仍然鲜艳夺目。

  塔尔寺——格鲁派创始人的诞生地

  教派:格鲁派

  位置:湟中县鲁沙尔镇南莲花山

  历史: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塔尔寺和西藏自治区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及甘肃省的拉卜楞寺并称为藏语系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又因塔尔寺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因此被称为“第二蓝毗尼”,在全国藏、蒙古、土、裕固、满、纳西、汉等民族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

  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宗喀巴的母亲香萨阿切,根据正在西藏学经的儿子来信的意愿,在当地僧众的资助下,在宗喀巴诞生处修了一座“莲聚塔”,此即今塔尔寺大金瓦殿内的大灵塔。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宗喀巴家乡五部藏族,将塔形改为四谛塔形,并为此塔建了一座大殿。此后的170多年中,多次改建维修。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当地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修建一座静房。明万历五年(1577),仁钦宗哲又在塔南侧修建弥勒殿,始具寺院规模,人们称为“塔儿寺”,后来改写为塔尔寺。“塔尔”一词在藏语中叫“拱本”,就是10万佛像的意思。

  塔尔寺以菩提塔和大金瓦殿为中心,拥有经堂、佛殿、僧舍等9300余间,占地600亩规模的建筑群,其中弥勒佛殿、释迦佛殿、文殊菩萨殿、依怙殿、达赖遍知殿、祈寿殿等为明清时代汉式建筑;大经堂、大拉让、密宗、医明、时轮三座学院等为双层平顶藏式结构,门顶各增设一座小巧琳麋的歇山顶式门亭;大金瓦殿是一座具有藏汉合璧建筑特点的三层重檐金顶和碧琉璃瓦门楼相结合布局。整个建筑雄伟辉煌,庄严肃穆,以藏式为主,藏汉艺术风格相融合是塔尔寺建筑的主要特色。

  塔尔寺不仅是藏语系佛教格鲁派的著名寺院和信教群众的朝拜圣地,而且也是藏语系佛教的经济文化中心。寺内有四大学院,即显明学院、医宗学院、密宗学院、时轮学院。另有跳神舞院、印经院等,建立有一整套经院教育制度,培养了许多大德高僧,创作并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民族宗教文化遗产。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的绘画、堆绣、酥油花,以及雕塑、印刷等工艺,已成为藏语系佛教乃至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旅行》指点

  藏传佛教

  佛教的一支,俗称喇嘛教。主要传播于中国藏族和蒙古族地区。它兴起于公元10世纪后期。13世纪中叶以后,得到元朝政府的扶植,并由西藏传入蒙古地区。

  藏传佛教的特点主要是:历史上曾长期实行政教合一制度,深受政教合一制度的影响;多数藏族群众信仰佛教,普通教徒虔诚度高;具有较强烈的神秘色彩,尤其是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注重实修;教派众多,藏传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教派,主要的有: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

  格鲁派

  格鲁,藏语意为善律,因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而得名。又因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俗称黄帽派,或黄教。

  宁玛派

  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因该派遵循前弘期所传之密宗得名。又因该派僧人戴红色僧帽,俗称红教。

  噶举派

  噶举,藏语意为佛语传承,汉译口传。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衣,俗称白教。

  噶玛噶举是其支派。因创始人在噶玛地方创建噶玛丹萨寺而得名。藏传佛教转世制度始于此支派。

  萨迦派

  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因该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土色灰白得名。又因该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俗称花教。

  觉囊派

  觉囊是地名,全名觉摩囊,在西藏拉孜县境彭措林寺东的一座山沟内,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觉囊寺是公元十三世纪时衮邦·吐吉尊追(公元1243年─公元1313年)所建。他初是萨迦派僧,曾为萨迦八思巴弟子,后独成一派,称为觉囊派。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