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藏民俗的社会功能
试论西藏民俗的社会功能
西藏民俗,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藏文化活的、在思想、口头、行为中传承的部分,是西藏宗教普及民间,深入藏族人民生产、生活进而经过世俗化和规范化形成的结果。西藏民俗的绝大部分都起源于西藏的宗教文化,是从西藏宗教祭祀仪轨、宗教观念、宗教信仰、宗教活动中发展演化而来的,是西藏宗教世俗化、普及化和规范化的结果。在古代西藏,宗教作为西藏的主体文化,主要包括苯教、藏传佛教、民间宗教等,对藏族社会和历史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正如马克思在谈到宗教的社会功能时说:“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就是说,人类社会的一切理论,诸如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美感情操、文化教育等,都受宗教的影响较深。由此可知,西藏民俗文化同样与西藏宗教密切相关,并受到西藏宗教的规范。
由于西藏民俗与宗教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宗教神灵崇拜、宗教信仰观念、宗教祭祀仪轨等方面的习俗已经普遍深入到藏族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成为指导和规范人们日常道德和行为的准则,也成为藏族人民精神生活的主要依托和根据,所以,西藏民俗对西藏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作用,归纳起来,西藏民俗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精神信仰、文化传承、道德塑造和文化教育、政治辅助、经济助剂等几个方面。
一、西藏民俗的宗教功能
西藏民俗的宗教功能主要包括精神信仰、宗教传承、宗教组织等几个方面。
(一)精神信仰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在民众的意识、语言、行为中的活的传承,是民族集体潜意识和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中反映。西藏民俗也不例外,表现在西藏民俗中的核心观念就是藏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即神灵信仰和价值体系。藏族人民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们一样,通过建立宗教、塑造神灵、祭拜神灵、祈求护佑,完成人神三部曲。具体说来,藏族人民的生存环境异常艰苦,在大自然恶劣的条件下,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人们在巨大的自然灾难和险恶环境面前根本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于是巨大的自然力量在人的意识之中就被抽象地异化为超人、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人们对这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无法捉摸,于是就将其幻想成为具有人格力量的神灵,进而人类自己就塑造了能够掌控世界一切的至上神,人们希望通过娱乐、愉悦神灵,进而祈求神灵消除不可抗拒的灾难和摆脱厄运,换来幸福祥和的生活。所以,人创造神,神控制一切;人通过祭祀、愉悦神,与神达成协议;神发挥威力,护佑人,人从而获得平安和幸福。这样的人神三部曲几乎成为贯穿西藏大部分民俗的一条红线,这条红线所体现的就是藏族人民朴素健康的精神信仰,其实质就是人类通过宗教神灵与自然达成和谐统一关系,能够使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处,人与人和谐共处。西藏民俗中有很多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如神山圣湖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其中就蕴含着令当代人震惊的生态环保理念,有保护西藏脆弱生态环境的好习俗,藏族人民的交往礼俗和禁忌则体现了协调人与自然和人际关系的基本观念。
(二)宗教传承
在西藏诸多民俗中,有许多是源于西藏原始宗教和苯教神灵崇拜的习俗,学者们通过这些习俗,可以研究了解藏族人民最原始的宗教观念和宗教信仰,并通过祭祀仪轨来了解西藏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演化规律;而普通的民众,通过这些民俗可以获得最基本的宗教观念和宗教信仰。可以说,西藏民俗,对于保存、传播西藏的宗教观念、宗教信仰、宗教仪轨、宗教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等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对藏族原始宗教的研究,必须通过口头文献、通过民俗文化,才能获得实证和鲜活的材料。西藏民俗是一笔巨大的活的文化遗产,这一文化遗产仍然扮演着传承西藏原始宗教、本教和藏传佛教的重要使命,是西藏宗教普及民间和世俗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彰显西藏宗教奇异色彩的宝贵资源。
(三)宗教组织
谈起西藏民俗对宗教的组织功能,这在西藏的节日文化习俗中反映得非常鲜明。在藏族日常的节日中,有许多是与宗教有关的宗教节日。因宗教是古代西藏的主导文化,所以,宗教节日就成为藏族人民参与宗教活动、举行宗教法事的重要场合。无论是过藏历年还是日常普通的节日,藏族人民一般都要进行必要的宗教祭祀和宗教活动,例如煨桑、诵经、转山、转经筒、献哈达、礼佛等几乎成为藏族人民日常过节的必修课。就连农事节日如春播节、望果节等,都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西藏,节日不但是人们进行宗教活动的有效组织手段,而且节日功能的多样化也在随之增长。人们在节日里不仅娱乐神灵,而且自娱;不但从事宗教法事活动,而且也从事与农牧业有关的物资文化交流活动。除了节日习俗外,藏族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民俗中,依然包含了深刻的宗教内涵,隐喻着美好的宗教寄托,折射出浓郁的宗教色彩。
二、西藏民俗的文化功能
西藏民俗作为藏族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在西藏民俗中,保存有西藏原始宗教文化、本教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活生生的内容,不仅是西藏传统文化的宝藏,而且是西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例如,藏族的白石崇拜,不仅反映了远古时代藏族先民原始的石崇拜,而且也融入了山神、土地神崇拜和白色崇拜。从白石崇拜的民俗活动中,可以了解到石崇拜与山神崇拜有关,而山神与土地神有关,白色崇拜也与山神崇拜有关。因为雪域高原的山头大都是白色的,从而使白色具有了神性,白石具有了神奇的力量,成为山神和土地神灵魂寄栖之处,于是崇拜白石,就成为对山神和土地神崇拜的最佳表达方式。通过对白石崇拜习俗的了解,可以反映出古代藏族人民自然神灵崇拜的发展和演化规律。又如,藏族的雍仲崇拜“卍”,不仅反映了西藏本教最初的太阳崇拜和火崇拜观念,后来本教赋予它“永恒”、“永生”、“永固”的深刻文化含义,而且后来佛教传入后,又使雍仲符号具有了新的含义,左旋的雍仲符号“卐”成为藏传佛教“万福汇聚”的吉祥标志符号,现在无论是右旋雍仲符号“卍”,还是左旋的万福吉祥符号“卐”,均被藏族人民普遍应用于日常的建筑装饰、服饰和吉祥物饰上,成为具有深厚宗教文化内涵的民俗文化标记。
(二)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态
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传统文化普及民间的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态,特别对于西藏的宗教文化来说更是如此。在西藏的文化娱乐习俗中,如远古的岩画、壁画,后来的唐卡、雕塑、舞蹈、藏戏、说唱艺术等等,都生动地传达和表现了西藏传统文化的宗教信仰、宗教崇拜观念和宗教祭祀仪轨等内容,其他习俗如骑马、射箭、抱石、抛石、占卜、掷骰子等等,都有传统文化的渊源蕴含其中。在西藏的民居习俗中,仍然有西藏宗教的内容存在,例如,藏族人家房顶的风马经幡和煨桑的平台,墙壁所涂的白色,室内家具装饰的各种宗教吉祥花纹图案标志,室内专门设置的佛堂,等等,都蕴含着特定的宗教信仰观念和宗教文化涵义。正因为西藏民俗文化存在于藏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博大精深,所以,可以说,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中的活的展现和活的发展,是西藏传统文化精神艺术化的多样表现形态。
(三)传统文化非物质化的遗存形式
西藏民俗因其凝聚蕴含了西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艺术表现形式,所以也就成为西藏传统文化非物质化的主要遗存形式。西藏传统文化除了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如古代文化遗址、寺庙、文物、文献等以外,以口头文献和风俗存在的西藏民俗就成为西藏传统文化重要的存在形式,例如藏族远古的神话传说、歌谣、民间故事、宗教信仰习俗、说唱艺术、藏戏、舞蹈等都以活的说唱形式或表演形式或行为习惯而保存至今,这些民俗文化不仅保存了西藏传统文化活的千年传承的精髓,并对现代西藏社会发生着持续长久的影响,而且这也是研究西藏传统文化重要的鲜活资料,从民俗中可以印证传统文化发展变迁的规律。例如藏戏作为西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凝聚了藏族传统文化的许多元素,诸如音乐、舞蹈、宗教信仰、面具、服饰、表演技巧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等,这样一个综合性的民俗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其所保存的西藏传统文化的活的流动性的成分,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对研究西藏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具有重大的价值,正因为如此,藏戏被国务院2006年5月20日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被列入的还有西藏说唱艺术代表作《格萨尔》史诗。这充分说明了西藏民俗在保护西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四)文化娱乐功能
西藏民俗一方面具有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具有强烈的文化娱乐功能。在西藏宗教信仰民俗中,人们在祭祀、娱乐神灵的同时,也要自娱自乐。例如在祭拜山神、瞻佛礼佛之余,人们总要唱歌、跳神舞、或跳锅庄舞,或表演藏戏,或表演说唱艺术。在日常的节日习俗中,许多节日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而其娱乐功能不断增强,如林卡节、雪顿节、望果节,等等。所以,西藏民俗的文化娱乐功能,也就成为缓解藏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之苦的调节剂,成为藏族人民享受自然、享受生活的重要补充,从而也培养了藏民族性格中乐观、豪放、坚强、不屈的一面。
三、西藏民俗的教育功能
(一)传统伦理道德的塑造功能
西藏民俗文化融合了古代西藏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其鲜明的宗教信仰习俗占据了绝大部分,而宗教信仰习俗却包含了西藏原始宗教、本教、藏传佛教的核心道德观念和信仰价值的追求,所以,西藏民俗对藏族人民伦理道德、信念情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规范藏族人民思想行为的重要准则。例如西藏原始本教朴素的生态保护观念、系统本教的神灵崇拜观念、藏传佛教自利利他的慈悲、救度观念、因果报应观念、修行成圣观念等,对于藏族人民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热爱家国、乐观仁慈、博爱利他、宽容超然的伦理道德和民族文化心理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当然,西藏民俗中落后的、封建性的糟粕也对藏族伦理道德的塑造产生了消极影响,所以,对于西藏民俗要批判地继承和扬弃,保持和发扬民俗中的优秀传统,革除和改进落后的习俗,使西藏民俗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能推陈出新,形成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风俗和新时尚。
(二)西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古代西藏的民俗文化,相对于上层建筑的宗教文化,可以说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民间文化。在古代西藏,只有贵族、统治阶级和僧侣才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和机会,对于民间的劳动大众来说,接触文化的机会和场合只有在参加民俗活动时才成为可能。所以,西藏民俗是藏民族几千年来对下层劳动人民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形式和结果,人们通过参加一定的民俗活动,才能获得本民族所传承的传统文化知识。劳动人民之所以热衷参加各种民俗活动,就是因为,除了生产实践和参加民俗活动之外,几乎很少有获取文化知识的途径和机会。古代西藏的劳动人民,正式通过民俗活动,完成对自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本教育和认同。生动的民俗活动,一方面使劳动人民可以暂时摆脱日常繁重枯燥的劳作获得身心的片刻休息,另一方面在心灵上可以获得精神的放松、愉悦和安慰,民俗活动中的宗教信仰习俗,同时为人们树立起可以依赖和申诉的精神偶像― 通过向各种神灵和佛菩萨祈祷、诉说内心的渴望和祈求幸福美满的生活,就可以在信仰方面达到精神的解脱和超越,获得心灵的解放和升华― 这样就为人们建立起了理想中的彼岸世界,成为广大劳动人民正视现实、超越现实和为之奋斗的目标。
(三)改造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教育手段
正因为西藏民俗具有塑造藏族伦理道德和普及藏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所以,西藏民俗也就成为改造和发展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教育手段。因为民俗文化遍及藏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开展各种民俗活动的同时,一方面可以改变落后的习俗,剔除封建、腐朽的陈规陋习,树立起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风尚、新习俗,另一方面,借民俗活动之际,引进现代文明成果,开展现代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开展适合当地情况的文化教育活动,如籍藏族传统节日活动之际,开展科技下乡、医务下乡、农技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使传统节日也成为藏族人民接受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渠道。总之,丰富和革新西藏民俗的内涵和形式,发挥民俗活动的综合教育功能,是改造西藏传统文化,促进西藏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该认真研究和应用推广。
四、西藏民俗的政治功能
(一)古代西藏政治统治的辅助功能
在古代西藏社会,宗教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主要思想武器,对治理西藏发挥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无论是原始宗教时期的巫师,还是系统本教时期的本教首领辛师,以及藏传佛教形成后的佛教首领喇嘛和上师,均成为参与西藏社会世俗政治统治的上层统治者之一。特别是西藏佛教后弘期以来,政教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佛教首领通过政治权利推行佛教信仰和佛教伦理道德,使藏传佛教信仰普及民间,与世俗的民间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对西藏地方政治统治有利的宗教信仰习俗。同时,世俗的统治阶级也利用宗教作为政治统治的精神工具。例如,在吐蕃时期,赞普赤松德赞就根据佛教戒律的十善律制定吐蕃的法律并推行民间。在西藏的民俗中,就有许多习俗是用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的,如西藏民俗中的诸多礼仪和禁忌,成为指导人们从事相关活动的准则和依据,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习惯法的作用,这对于维护西藏地方治安,稳定正常的统治秩序,建立文明礼让的社会风气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现代西藏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资源
由于民俗文化的形成,综合了诸多的因素,所以,它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在西藏民俗中,宗教因素可以说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因此,西藏民俗的宗教色彩浓厚,宗教影响力依然很大。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西藏的宗教习俗方面。然而,宗教习俗既有合理的好的一面,又有消极、落后的一面。所以,对于西藏民俗要加以改造,政府要推行好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弘扬民俗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剔除不良和过时落后的习俗,使西藏民俗成为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充分发挥其积极健康的作用,为西藏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民俗文化是一个活的动态的文化系统,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它总是与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相联系;民俗文化又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系统,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使其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已经消亡,它仍然能顽强地保存下来。所以,对民俗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对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要科学地加以引导和改造,例如给民俗文化系统中注入新时代的科学、人文因素,注入新时代的精神因素,使民俗文化能够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西藏民俗的经济功能
(一)西藏民俗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
西藏民俗文化是藏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活的文化资源,其所产生的根源就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决定的,是藏族人民为了适应艰苦的环境和生存条件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其中社会生产和日常的经济生活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在西藏民俗中,就有许多是与生产和经济生活直接相关的,例如春播节、望果节、迎鸟节等是直接与古代藏区的农业生产相关。在经济交往中,有著名的茶马古道、藏北盐道,还有诸多节日习俗,都带有经济交流的性质。由此可见,西藏民俗活动,也是藏族人民交换农牧业产品及手工艺品的重要渠道,是满足让人民日常生产生活需求的重要活动,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因此,对于西藏的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要给与充分的肯定和认识。目前,要构建和谐西藏,就必须重视西藏民俗文化的发展和民俗活动的开展,使西藏民俗活动成为藏民族发展经济的一支推动力量,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西藏民俗文化资源在推动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发展西藏社会经济的助推器和助燃剂,独特的西藏民俗文化在国内和世界旅游中有着奇特的魅力和无穷的吸引力,每年吸引着数百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所以,合理开展西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是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西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前景
作为西藏民俗文化旅游业在西藏旅游产业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例如,西藏民间歌舞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众人皆知,西藏素有“歌舞海洋”的美誉。目前从旅游角度上讲,具有开发价值并有经济效益的民俗文化有民间歌舞、藏戏、民俗风情、民间说唱艺术和民俗文化艺术品和工艺品等等。其中,民间歌舞有果谐、谐钦、热巴、囊玛、堆谢为代表的歌舞;戏剧有八大藏戏等;民俗风情包含吃住饮食、服饰文化等多采的生活习俗;民间说唱艺术包括以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 为主要代表的喇嘛玛尼、仲谢等。这些作为一种非物质性的无形文化,是在民间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极具民族特色的民间活态传统。它们一个个无不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特色。另外,西藏诸多著名的宗教节日,也吸引着海内外佛教信徒和世俗大众的目光,如何让这些节日成为世人了解西藏、认识西藏,并参与西藏发展的重要机会和场合,是目前西藏民俗旅游发展应该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合理开发西藏民俗文化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自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之后,每年到西藏参观旅游的人数激增,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西藏民俗文化资源,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这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和大众的关注。随着西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西藏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危机,如何使流传几千年的民俗风情能够长久地保护好并传承下来,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例如,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就世界著名英雄史诗《格萨尔》 传唱艺术进行了抢救,取得了重要成果。总之,西藏许多民俗文化均面临着有效保护的问题,作为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西藏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引导,让西藏民俗文化这一珍贵的资源得到长久的传承和发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