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九华寺与太虚法师
小九华寺与太虚法师
风光旖旎的平望莺脰湖畔,矗立着一座宏大的庙宇――小九华寺。
小九华寺原名东岳庙,初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清康熙、乾隆年间多次修葺扩建。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光绪年间予以重建。以前,东岳庙香火颇甚,尤其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十月初一间,远近香客汇至,各地游人也纷至沓来,谓之“香市”,其胜状足可与名扬四海的安徽青阳九华寺媲美,故被称为“小九华寺”。1949年以后,小九华寺改为当地粮管所的仓库,1970年,南侧又改为面粉厂。1998年,当地政府在小九华寺原址上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等建筑,恢复了往日的名刹宏观。
小九华寺与我国现代名僧太虚法师有着一段情缘。太虚法师(1889―1947),法名唯心,字太虚,俗姓吕,本名淦森,祖籍浙江崇德(今桐乡市),生于海宁,父亲为泥瓦匠,5岁时依外祖母,寄于大隐庵,自小受到佛学熏陶,植下了“善根”。他早岁出家后,师事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南京扬仁山居士等,研究佛学。中年时,他在普陀山闭关自学,著有《整理僧伽制度论》,主张革新佛教制度,被称为佛教新派代表人物。他曾去武昌、厦门、重庆等地创办佛学院,培养僧才。抗战时期,他率国际佛教代表团前往缅甸、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地访问,争取国际佛教徒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组织“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被推为主任。1947年,他从重庆来到上海,圆寂于上海玉佛寺。太虚法师一生著作颇丰,有《太虚大师全集》等。据载,光绪三十年(1904年)四月,当时尚为俗家少年的太虚法师怀揣私蓄七八银元欲去普陀山出家,不意误乘上了去苏州的航船。中途在平望舍舟登岸,彷徨无主,来到小九华寺,见之,顿有似曾相识之感,依稀记起他在9岁时随外祖母前往安徽九华山进香途经平望暂寓该寺的情景。说来真是有缘,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他随即跨进山门,要求住持士达和尚收留他为僧。士达和尚见他长得慈眉善目,又为其虔诚感动,便欣然接纳了他,并给他取名为唯心。
一个世纪过去了,小九华寺作为太虚法师出家的起始地,正在发扬光大,日益受到佛界的重视和香客、游客们的青睐。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