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论禅宗思想对加贺千代女的俳句创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岳颖娜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禅宗思想对加贺千代女的俳句创作的影响

  岳颖娜

  【摘要】加贺千代女又称千代女或千代尼,她的一生致力于俳句创作,留下的许多作品深受当时及之后日本人的喜爱。笔者认为,千代女的一些俳句创作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本文欲探寻千代女创作受到禅宗思想影响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因素,并且解析其禅宗思想影响下所创作的俳句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千代女 俳句 禅宗思想

  千代女的俳句的魅力首先在于女性创作。千代女的身上无疑有日本女性的特点:温柔,且充满了母性。因此她的俳句中很多表现了女性的温柔及母性,而这正是符合日本人对女子形象的要求的。所以在这一点上,千代女受到很多日本人的喜爱。其次,千代女的俳句无疑是渗透了日本文化的“爱自然、性柔婉”这一独特特点的。最后,在考察千代女俳句的特点及魅力时不可或缺的元素即是千代女所受到的禅宗思想给予的影响。

  一、禅宗思想要旨以及对日本俳句创作的影响

  “禅”是从印度的“禅那”这个词音译过来的,是“禅那”的简称,其意译是“思维修”或“静虑”,指的是佛教中一种修行的方法。在日本的奈良、平安时代,禅宗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著名学者铃木大拙曾在其著作《禅与日本文化》中写道:“离开了佛教,我们就无从谈论日本文化。”可见佛教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而其中启发和影响了日本俳句、庭园建筑、花道、茶道、能剧等方方面面的应首推禅宗。

  在讨论禅宗对日本俳句等艺术作品的影响之前,先看一下禅宗的主要思想。当然,若详细而深入地研究,是绝非一两篇文章就能说清楚的,这里只能对前辈专家研究成果的精华做以简要的归纳。

  1.自性为宇宙本体的世界观。以精神实体为宇宙的本源,即以客观宇宙世界为此精神实体所派生,所变现,这是所有佛教宗派也是禅宗的宇宙本体论和世界观。这个精神实体并不存在于人心之外,而是存在于人心之内,它即是人的自性。“于自性中万法皆现”,那么人主观的自性即是宇宙之本源,最高的存在。客观宇宙世界是由人的主观本心派生、变现出来的。而“自性”、“自心”,“本性”、“本心”,说法不同,其实均指“佛性”。把人心和佛性和宇宙万物统一于一体的思想既是禅宗特有的基本教义,也是禅宗的根本宗旨。《宗镜录》说:“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四凡六圣,都从心起,而且只在当前一念。

  2.众生平等的思想是佛教特有的思想,由此延伸出慈悲为怀的主张。不杀生是佛教的基本戒条“五戒”之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为众生都是平等的,所以杀害其他的生命,也等于残害自己的生命,佛教要人尊重别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尊严。这同样是禅宗的主张。

  3.关于生死观,禅宗认为死即生,生即死,“生不可喜,死不可悲”, 死亡失去所依附的主体,只是生命流转中的一个标记点,只有认为自身也是空幻的,佛心才得以永生。可见在禅宗思想中,生命并不是建立在与死亡对立的一极上,而是建立在世间流动的无常之上,对每个生命来说,出生、死亡,不断地变化,不断地生灭,这正是一切事物本来的面目。面对死亡,应该超越继而升华,求至道,求永生。

  4.禅宗对“静”与“动”的认识

  把人心和佛性和宇宙万物统一于一体的思想既是禅宗特有的基本教义,也是禅宗的根本宗旨。禅宗把人心和佛性和宇宙万物看作本体与现象的合一。所谓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也就是动与静的关系。本体处于永恒不变的绝对清净状态,所以是静。现象即万物,变化无常,所以是动。禅宗往往欲打破时空界限中的“动”,而去求得永恒之“静”。禅宗的直觉体验是“空且静”,即超越世俗功利干扰的空心澄虑状态。

  俳句接受禅宗的影响是从俳句的创始人松尾芭蕉时期开始的。正如铃木大拙所说:“迄今为止,俳句是用日本人的心灵和语言所把握的最得心应手的诗歌形式,而禅宗在其发展过程中,尽了自己卓越的天职。”[1]俳句脱胎于俳谐连歌,只有十七个假名构成却令人回味无穷,包含着深奥哲理。芭蕉崇尚庄子思想,远离世俗,淡泊名利,在芭蕉庵独居,晚年几乎在旅途中度过,通过访名胜古迹汲取艺术营养,使俳句艺术达到了幽寂枯淡、回味久远的境地,这些又与禅宗思想接近。

  提及松尾芭蕉就不得不提及他的名句—“青蛙跳进池中央,扑通一声响。”(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这一句就是通过“闲寂”的独特表现力,产生艺术性的风雅美、余情美的。换句话说,“风雅之寂”的精神基础是“禅俳一如”,以禅作用于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精神。[2]

  禅宗思想对日本俳谐创作的影响可见一斑。尤其在分析松尾芭蕉之后的俳句作品时,在意义的分析及意境的欣赏上,禅宗思想的影响更是不可忽略的元素。

  二、加贺千代女接受禅宗思想影响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因素

  加贺千代女于1703年出生于日本加贺国松任中町(今石川县松任市)一个装裱匠兼画商家庭,幼时曾在私塾受过教育。十八岁时,她和金泽藩的一个武士结婚。二十岁时,丈夫病死,之后又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后来她回到娘家,一生未再婚,只收养了一个养子。回到娘家的千代女一边打理家业,一边致力于俳句创作。1725年,即千代女23岁的时候,她第一次离开了家乡加贺国,踏上了旅行之路。旅行中经过了当时的江户、尾张等地,结交了很多俳友。与谢无村在编辑女性创作的句集《俳谐玉叶集》时,就曾拜托72岁的千代女为此句集写序文,由此可见千代女与俳人们的往来。在51岁左右时她剃发入佛门,号素园,所以也被称为千代尼。千代女一生创作了1700多首诗作,生前出版了《千代尼句集》。1775年,千代女以73岁的年龄辞世。

  既然日本文学及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而俳谐这一文学形式又曾经受到佛教思想中禅宗思想的影响,千代女作为致力于文学创作的才女,多方面接触文学,不断阅读前人的俳谐作品,在创作上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也是很自然的。并且据说自十六、七岁开始,千代女的习作中就已显露出不俗的才气,也因此她得到松尾芭蕉的高徒俳人各务支考、中川乙由的器重,并做了他们的门下。身为松尾芭蕉的高徒各务支考、中川乙由的门下,在创作上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也是很自然的。这可以说是千代女受到禅宗思想的外在环境。而且由千代女的作品来看,她是一个情感细腻的女子,因此可以推断她曾经对于自己的婚姻及家庭生活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失去丈夫和儿子一定让她深深地体会到了命运的残忍和人生的无常。“又在捉蜻蜓,不知今日去何方?”(蜻蛉釣り今日はどこまで行ったやら)这首近于白话般的俳句,是她在痛失爱子时写的。她感到爱子并没有死,是到另一个世界继续捉蜻蜓玩呢。当时虽然还没有削发为尼,但已下意识地接受了佛教思想。尔后全力投入俳句创作的千代女,在文学阅读及俳句创作中越发与禅宗思想中的某些内容产生了共鸣,这可以看作千代女受到禅宗思想影响的内在因素。而由这共鸣及更深层次的对人生的思索,产生的是对世间万物的慈悲的情怀、人生境遇的淡定,对“生”与“死”的参透,对世间烦扰的超然。

  三、千代女俳句中的禅宗思想

  在上文“禅宗的思想要旨”部分已经做过如下陈述:禅宗认为客观宇宙世界是由人的主观本心派生、变现出来的,把人心和佛性和宇宙万物统一于一体的思想既是禅宗特有的基本教义,也是禅宗的根本宗旨。而千代女创作的俳句中有如下一句:“百瓜一藤,百念皆由心生”(百生や蔓一すじの心より),这无疑是与禅宗的这一根本宗旨是完全吻合的。

  慈悲的情怀无疑是禅宗思想的一种体现。禅宗思想讲求发慈悲心,强调物我一体,护爱众生。而千代女的俳句中表现慈悲情怀的句子应首推“吊桶已缠牵牛花,邻家乞水去”(朝顔に釣瓶とられてもらひ水)。这一句描写的是,早上“我”走到井边去打水,看到牵牛花缠在水桶上。如果用这水桶去打水,无疑会伤到牵牛花,“我”不忍伤害牵牛花,于是去邻居家打来水用。作者面对的仅仅是植物,但是却自然而然地把它平等地看做是如己的生命,不忍去破坏,去伤害。作者怀有的慈悲之情跃然纸上。这首俳句描写的对象是牵牛花,但所表达的应不只是那时那刻对牵牛花的慈悲之情,而是作者时时刻刻对这世间万物的一种慈悲的情怀。这一慈悲的情怀是千代女俳句中禅宗思想的又一体现。

  禅宗认为生命并不是建立在与死亡对立的一极上,而是建立在世间流动的无常之上。在千代女的俳句中体现这一思想的应是俳句“黑暗中河流之上,萤火虫在舞动”(川ばかり闇はながれて蛍かな)这一句。这一句描写的是,黑暗之中,一条河流静静地流向大海,一只萤火中闪动着微弱的光芒飞动在这黑暗中的河流之上。如果将这“黑暗”比作“死亡”的话,闪动着微弱光芒的萤火虫无疑成为与它相对的“生”。这“生”正是处在流动的河流即世间流动的无常之上。这无疑是充满了禅宗意味的。

  日本俳句重视构思时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3]在此,仍以松尾芭蕉的名句—“青蛙跳进池中央,扑通一声响。”(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为例。俳句中出现了古池、青蛙、水声几个词,却超越了这些具体、有限的物象及场景本身,描绘出了无限的时空里的静寂,从而对人生、历史、时空获得了哲理性的领悟。由此可见,松尾芭蕉的俳句中的“静”的意境与禅宗对“静”的追求是一致的。而在解析松尾芭蕉之后的俳句的意义及意境时,这一点不可忽略。

  千代女俳句中描写“静”的作品有“秋夜里的捶衣板声,消失在雨声中”(音添うて雨にしづまる砧かな)。这一句描写的是:在秋夜里,“我”听到不远处传来的有规律地击打捣衣板的声音。不久渐渐地下起雨来,捣衣板的声音湮没在了这雨声中。这首俳句看似是描写声音,是秋夜里的动,但实际表现的正是秋夜里的“静”及作者内心的“静”。此时此刻,作者的心境与世间种种纷扰全然无关,以一颗“静”的心,听到的首先是世人的“动”,而这世人的“动”最后又融于大自然的律动,大自然的律动中又有一种永恒的静。整首俳句充满了禅意。

  以上所举的千代女的俳句都是被广为吟诵的佳句,代表了其创作的特点。日本俳句作家男性居多,千代女将其女性纤细的感受写入句中,更显示出与众不同。可以说,女性的细腻、日本文化的特点及禅宗思想的影响三个元素共同构成了千代女的俳句世界。2003年10月3日,日本邮政为石川县(加贺千代女的家乡)发行了两枚以千代女的画像和她的名句“朝顔に釣瓶とられてもらひ水”为主题的乡土邮票,以表示对她的纪念。可见千代女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注:

  [1]郑民钦,《日本民族诗歌史》,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274

  [2]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88

  [3]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70

  参考文献:

  张文达,《禅宗历史与文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

  鲁文忠,《名家谈禅》,湖边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淼,《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长春出版社,1990年

  立川昭二,《日本人的生死观》,筑摩书房,1998年

  栗山理一,《俳谐史》,塙书房,1981年

  水原秋樱子,《俳句鉴赏辞典》,东京堂出版社,1984年

  近藤忠义,《近世的文学》,河出书房,1956年

  作者简介:岳颖娜,女,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外语系教师

  责任编辑/比 格

  出自: 《小作家选刊·作文考王 》 2010年5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