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宋代观音菩萨与中世纪圣母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严向红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宋代观音菩萨与中世纪圣母之比较研究

  严向红

  摘要:中国的宋代和欧洲的中世纪在历史的长河里基本属于同一时代,在这个历史年代里,无论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还是宗教艺术,东西方各自出现了许多艺术品,在这些艺术品中有交融,也有分流,分别与各自的艺术样式出现。而观音菩萨和圣母是宗教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产物,观音菩萨作为东方宗教艺术的代表,圣母作为西方宗教艺术的代表,本文首先从两种宗教在同一时代里的发展状况;其次是两种不同文化影响下出现的不同宗教美学;最后看看东西方不同的艺术表现。这两种宗教艺术形象代表在同一时代里的异同比较,希望能让读者在东西方这两种艺术的比较中清晰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

  关键词:宋代观音菩萨;中世纪圣母;比较

  中图分类号:J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19-01

  一、不同宗教教义的比较

  菩萨是佛教教义里面的人物。佛教博大精深,源运流长,它起源于印度,而光大于中国。“菩萨”原指释迦牟尼佛的前生。释迦牟尼佛在今生成道之前,即还是悉达多太子的时候,也被称为“菩萨”。观音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观音菩萨是随着大乘佛教的脚步来到亚洲各地的。观音入住中国初期,还是以“伟丈夫”男菩萨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后来,特别是唐宋以后,观音完全变为女菩萨,而且是非常秀美妩媚的女菩萨。女性观音是中国民间所开创出来的观音形象,是佛教汉化、世俗化的结果。

  玛利亚是基督教教义里面的人物。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对圣母马利亚敬礼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甚至更早的时候。在罗马帝国时代,圣母敬礼并未在地中海世界广泛流行。从12世纪初开始,对圣母马利亚的敬礼才日渐普遍与流行起来,可以说,圣母敬礼的最初流行主要来自民间的自发行动,与中世纪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希望与恐惧也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对死亡的恐惧。

  二、文化思想对宗教美学的影响

  “神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宗教思想的主题思想,神为人用,神、人、鬼也要受中国传统道德的制约,符合道德的就是好神、好人、好鬼。

  中国宋代时期,由于思想上受儒、道、禅三教合一的文化影响,儒家美学是一种人格的美学,充实之美,养气之美;道家美学崇尚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在无为虚静的自然状态下,一种超功利的美学;而佛和禅提倡思维修养,弃恶、静虑,禅宗以专修禅定而得名,禅宗之美主张超脱人世的烦恼,适应文人心态,强调心理研究,强调自然,强调自由创作。所以宋代的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的佛雕造像以观音菩萨居多。

  中世纪的欧洲出现宗教精神和美学变异的局面,宗教精神的二元对立:僧侣与世俗对立;天国与尘世对立;灵魂与肉体对立;教皇与皇帝对立,耶稣认为理想国不在尘世,只有上帝是实在的。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的角色。因此,也有人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所以中世纪排斥物质化的美,极端的宗教精神,对基督教来说美是上帝的属性,美与艺术无关,而是上帝造物的美,艺术没有立足之地。拜占庭美学有强烈的希腊化美学,奥古斯丁美学也极度禁欲,认为上帝是美的本原,因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高于物质美和精神美的就是上帝。

  三、不同理念下的艺术表现比较

  (一)艺术特点的不同

  宋代的雕塑注重整体观察。由于我们中国的山水画高度发展了,超过当时同时期全部欧洲的绘画水平,所以艺术家就懂得全面地看一个艺术作品。山川、河流、人物,全是结合在一起来看,这个都是宋代所达到的,唐代并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就是把整个的自然界所有的因素变成一个整体来做雕塑,这么一个原则。我觉得懂得自然界、理解自然界、运用自然界,而不是破坏它,稍微来一点点马上变不利为有利、变无用为有用,这种是智慧的充分体现。

  (二)艺术材料和表现形式的不同

  宋代观音雕塑材质丰富,有瓷雕观音、木雕观音、玉雕观音、石雕观音等;还有手绘水墨观音。中世纪圣母好像只有大理石雕塑和壁画上出现过。

  (三)神态刻画的不同

  宋代一开始就没强大过几天,然后战事不断,人民生活是极不安定。这样就产生一个大的优点,对艺术家来说,就是“穷而后工”。一个艺术家受到挫折很多,对人情世故了解得很透彻,那么他对人性的刻画,就会有很高的深度。比平平淡淡、安安静静中做雕塑要深刻得多。所以宋代艺术就产生了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对人性的深入刻画。观音菩萨的神态慈爱、和善、很有人性化,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

  通过对同一时代,同一类艺术题材——宗教类艺术作品的比较,尽管笔者的理论水平不能让这段时间的东西方宗教艺术的异同的语言表达的很有见地,但不管那一种艺术只有相互交融和吸收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出自: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 2010年7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