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儒释道同质互补的心理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董莎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儒释道同质互补的心理学分析

  董莎莎

  摘要: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和主流是道德文化。道德文化中儒家文化又是基本和主流,道家文化与佛家文化与其同质互补。儒释道三家思想文化共同具有道德的性质是为“同质”;而三家在社会、人生等不同层面满足人的需要是为“互补”。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解读这种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道德文化。

  关键词:儒释道;同质互补;心理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B821-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27-01

  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儒释道同质互补带有独特的民族性,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去分析这种文化形态的存在的合理性。比如说儒、释、道三家的历史发生角度,还有儒释道三家思想的重心侧重角度等等。而随着现代学科的发展、新的理论的产生,比如说心理学、解构主义等等。这些为我们全面分析和解读这种独特的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本文就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儒释道的同质互补进行新的阐释。

  一、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同质性及其心理学分析

  儒释道三家思想文化均以道德性为主导思想 。对于儒家而言,是通过回复西周确立的关于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和亲属关系的道德为途径,体现为儒家的“三纲五常”,以及“三纲领八条目”等等一类的主张之中,虽然儒家思想经历了千年的发展,但其思想精髓仍是以“礼”、“仁”为核心,这对于稳定古代中国社会、塑造古代中国人的精神和性格起着最根本、最广泛的作用。道家的道德性相比较而言虽不像儒家那么明显,但仍是其主导性质。道家的“无为”之“无”便是“道”,所谓“得道为德”。道家正是从“道”、“天道”推出“德”。虽然有争论说道家思想主要是哲学思想或者说是美学,我们不否认道家思想所蕴含的哲思与美学特点,但我们究其根本来说道家思想的重点则是以“道”为道德本体所开出的道德论上。佛家这里主要是指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进行道德化重构后的佛家,佛教迅速的道德化有赖两点原因,一是佛教本身突出的道德性,佛教的教义和戒律就是约束性很强的道德,很强调身心的修养;二是中国本土道德文化的强固势力。禅宗可以说是中国化佛教的核心代表。而禅宗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显示出人人可以成佛,而“成”则成了关键,这即是说道德意志--可以“成”佛的意志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这与儒家肯定人人有圣贤性,可以成圣成贤的道德理想更接近了。

  而儒释道三家的道德性质是指修身养性。儒家不但要修身,还要为政,“学而优则仕”,不过修身为本,为政以德,可见修身对儒家来说是根本性的;道家的老学尚有较多修身以为政的动机,庄学就很少了;佛家几乎纯粹是修身养性了。这三种道德文化的修身养性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自我消亡”:或消亡于社会,或消亡于自然,或消亡于自身内心。

  我们可以从现代心理学分析这种儒释道修身养性的道德同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科尔伯格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第二: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第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修身”本身就个体而言就是指道德发展的动态过程,当然也就分为不同的水平和阶段,这点儒家的主张诠释的更全面,例如三纲领八条目的主张:明德、亲民、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格物到平天下的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层层递进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修身(道德)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这就暗合了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当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符合(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只是大致的趋势和特点是一致的。道家的通过“心斋”、“绝圣去智”与万物“齐一”与佛家的通过参悟佛道、“渐修”、“顿悟”成佛同样是修身(道德)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同样暗合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可见,儒释道三家道德同质从现代意义的理论分析来讲仍有其科学的合理性,也就难怪这种道德文化统治中国几

  千年至今仍根深蒂固。

  二、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互补性及其心理学分析

  我们在上述论述当中提到儒释道三家思想文化的道德性在于他们的修身养性,这三种道德文化的修身养性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自我消亡”:或消亡于社会,或消亡于自然,或消亡于自身内心。

  儒家持一种入世的态度,要求于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道家持一种出世的态度,形成与儒家积极入世进取的另一种看似相反实则互补的哲学,通过修养心性,回归自然状态,神往于人生的逍遥游。儒家把个体置身于社会等级秩序和亲属关系的网络中,背负沉重的功利目的,确实没什么自由;道家则摆脱社会束缚,在道的自由境界中神游。儒家的修养使人的个性消失与社会群体之中。道家则超脱群体而独立,关注个体的生命与精神。佛家相对于儒家修养成贤人、圣人的艰难沉重,相对于道家修养成真人、神人的清苦难耐,禅宗的这种顿悟成佛的修行从某种角度来说实在是太廉价了,这也就为许多失意之士提供了比较好的新路径。从而于儒道形成了互补。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属于不同层次,构成一个需要的“金字塔”。马斯洛指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但同时马斯洛也承认,也会有一些例外和颠倒的情况,表现出跳跃性。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给我们两点结论:一是人生的需要是多重多层的而非单一的;二是人生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管在哪一个阶段人生的那一个时期,只有次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有更高一级的需要的愿望产生,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终极需要。

  在社会里追求功名利禄自我实现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败,当现实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人就需要心灵的救赎,从而寻找新的方式去实现自我,儒释道三家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实现自我的方式,满足了不同人生追求的需要,给了我们多种选择!这也是儒释道同质互补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总之,儒释道同质互补在中国存在和发展了几千年,这使我们不能不惊叹我们华夏祖先的伟大超凡,使人类的智慧的精致和完善在这里达到顶峰;这也是中国的一切悲剧的根源。诸多悲剧也由此产生。伟大而辉煌的文化,使人产生夜郎自大、目空一切、唯我独尊、闭关锁国的保守主义,从明末至清末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思潮。所以,在我们文化正在转型的今天,即由道德文化向科学文化的转型。我们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文化的优缺点,汲取精华、摒弃糟粕,顺利的完成文化的转型,期待成熟的科学文化迅速的到来,我们共同努力!

  出自: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 2010年1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