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朝阳城内的七座辽代砖塔
谈一谈朝阳城内的七座辽代砖塔
“朝阳三塔”一词由来已久,特别是在辽代,以藏佛舍利而引起当时世人的关注。但实际上,朝阳城区内在辽代当有七座砖塔,本人拟就在2004年发现于辽宁省朝阳市南塔南五十米处的一座辽代塔基地宫中的《定光佛舍利铭记》并结合相关史料,简单谈一谈朝阳七座砖塔建筑的先后年代。
一、朝阳的第一座砖塔为始建于三燕,隋仁寿二年(602年)在基础上兴建,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重修的朝阳北塔
从1984年8月起,辽宁省文化厅决定对北塔进行维修加固。因北塔形制结构复杂,修建历史众说纷纭,对维修方案意见不一,为了进一步勘察、研究,了解北塔历史,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维修设计方案提供翔实的资料,从1986年初,由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1987年成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朝阳市博物馆专业人员组成考古勘察队,在北塔周围进行考古工作,从而逐渐揭开了朝阳北塔的历史面貌。
勘察发掘与研究成果表明,朝阳北塔集十六国时期三燕和龙宫殿建筑和北魏思燕佛图、隋文帝敕建舍利塔、唐开元寺塔、辽延昌寺于一处,是全国唯一的“五世同堂”宝塔。具体的研究过程、依据和取得的成果,本文不再赘述。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朝阳北塔.考古发掘与维修工程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看一看,那里写得比较详细。
朝阳北塔是朝阳乃至整个东北最早出现的并且保存至今的塔,严格说来,作为今天普通百姓对于辽塔的概念,朝阳北塔真正成为塔,是在隋文帝仁寿年间在北魏土木结构楼阁式塔毁坏后,在原来基础上用砖砌筑的舍利塔。隋文帝笃好佛教,修塔立寺,使隋代佛教得到空前发展。隋文帝曾于仁寿年间(601-604)三次派高僧分送舍利于全国各州,令建塔安葬。《法苑珠林》卷四十《舍利篇》载:“仁寿二年(602)正月二十三日,复分布五十三州建立灵塔…….营州(三放白光感得古石解作函)……”《续高僧传》卷二十六《释宝安传》载:“仁寿二年,奉敕置塔于营州梵幢寺”。除了文献记载外,在历代的很多的碑刻中,都记载了隋文帝剌建舍利塔的情况。如《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百二十二中辽代《藏掩感应舍利记》碑文中载“复知隋文皇帝者,降圣躯于潜龙,呈异僧于舍利,暨登成握之位……以此三十颗,而赐三十郡,建高胜以遣修,五十三粒,而付五十三州,兴灵塔而激进……”
从修塔用砖上看,北塔原砌体用砖中有小条砖,皆饰直行细绳纹,纹饰细密,不同于朝阳汉晋花生皮状绳纹砖和唐代特点的弧形粗绳纹砖,应是隋代流行的细绳纹砖。因此,朝阳北塔真正意义上做为当今的砖塔,是在隋文帝仁寿年间修建的,这是朝阳的第一座砖塔。根据朝阳北塔.考古发掘与维修工程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天宫出土文物记载。可知该塔在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重修。
二、朝阳的第二座砖塔为辽统和二年(984年)建定光佛舍利砖塔
根据2004年发现于辽宁省朝阳市南塔南五十米处的一座辽代塔基地宫中的《定光佛舍利铭记》,可知该塔建于辽统和二年,统和为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年号(983年六月-1012年闰十月),统和二年,即为公元984年。该塔为北周降辽官员的姚汉英募资或个人出资修建。具体当初塔的形制、体量,由于塔已不存,文献记载缺失,故无法得知。由于姚汉英为北周降辽官员,据《辽史》记载,直到他孙子姚景行贵时,始出籍,由此可以推断尽管出土的铭记中罗列了一堆虚衔,但姚汉英作为降官当时并非什么达官显贵,修造之塔体量也不会太大。该塔什么时候倒塌,由于史料没有记载,故也不得而知。
三、朝阳的第三座塔为建于辽开泰六年(1017年)前的朝阳东塔。
在《辽宁碑志》中载,现藏于朝阳县文管所关帝庙内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法舍利经记》石经幢出土于朝阳市关帝庙已毁圮的东塔塔基中。幢为八面,经记均正书阴刻。现照录如下。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法舍利经记
楚国长公主施财、建霸宜白川锦等州制置使金紫崇禄大夫检校太尉守左千牛卫上将军知彰武军节度使事韩绍基施财。塔主讲经谈论副贡大德沙门悬镜书,同(辩)[(办)]塔事讲经律论持大长教长坐阿阉梨惠素、都维那持诵同修塔事沙门惠昊、门人自累佛塔持念沙门贵深镌,同镌字人俗弟子马继岩、手累塔人勾知孔目官将仕郎守杭(?)州参军李鸾、舍手打棺银院使丁仁宪、左林牙平卢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左金吾卫上将军驸马都尉萧绍宗、梁国公主齐国妃三小娘子。开泰六年岁次丁巳七月丁酉朔十五日辛亥午时再建。
此经幢中多次提及“塔”字,如“塔主讲经谈论副贡大德沙门悬镜”、“同办塔事讲经律论持大长教长坐阿阁梨惠素”、“同修塔事沙门惠曼”以及“门人自累佛塔持念沙门贵深”,这些人与造塔有关。“再建”意为先建的东塔,再建的经幢。上述说明在开泰六年以前,东塔所在之处已建塔。辽代中期所建辽塔一般为方形,中空,塔身四周供奉密宗四方如来,塔心室或供密宗主尊毗卢遮那佛(也称大日如来),或供经幢。从东塔残存的塔基得知,东塔与北塔一样为方形。
有关东塔何时倒塌,在《塔子沟纪略》有所提及,但没有说准是何年所倒。“本朝初年,三座塔城内,荆榛满地,狼虎群游,自喇嘛绰尔济卜地建寺于城内,于是渐有人烟。彼时三塔具在,遂呼为三座塔云”。“东塔倒坏,仅存其基;南塔、北塔尚存……”哈达清格在《塔子沟纪略序》中说:“予自辛卯岁初抵斯任,询其所属境界……”,说明《塔子沟纪略》是哈达清格乾隆三十六年抵任后新历实地写成的。当时,三塔中的“东塔”已“倒坏”。据《塔子沟纪略》“三座塔关帝庙”条载:“铺民曾玉蕃、孟世威等三十余人籍隶山西,在塔贸易,于乾隆九年间立会捐资建盖关帝庙于三座塔城内东塔之右,盖以塔有三座向系鼎峙之形,今东塔坍坏,鼎足不完,因于塔基之旁立庙以补之也,是年建庙三间。”由此说明,东塔在乾隆九年已倒塌。但在清初时,该塔还存在。有一说东塔倒于康熙八年,不知依据如何。
四、朝阳的第四座塔为建于辽太平九年(1029年),柳城人粱氏之所建砖塔。
《辽代石刻文编》中有篇张嗣初撰于天庆六年的《灵感寺释迦佛舍利塔碑铭并序》,此碑早年出土于朝阳,碑文见录于《热河志》、《承德府志》、《朝阳县志》及《满洲金石志》,文字多有差异,向南据诸本校订。现将全文照录如下:
灵感寺释迦佛舍利塔碑铭并序
天庆六年
制(一作新)授尚书都官员外郎、辽西路钱帛判官张嗣初字得一撰,和龙僧悟照字育物书并篆口。
夫塔古无有也,本出浮屠氏,自佛教东被始有之,是谓佛庙。盖闻不迁者,性也。恒动者,情也。缘情而能有者,生也。生不可常,必至于灭。灭不可已,复转于生。于此流转中,能解生死之缚,而得不生不灭者,唯释迦而已。故超然特立于群圣之上,可谓天人师者也。然大耄既至,终显有为,故金身示灭。当此之际,六种震动,如须弥倾摧,使诸天无所依也。呜呼!去圣镇远,灵迹不灭。故所有舍利,为八国以宝塔分葬之,其数凡八万四千。尔后历载弥久,愦废者甚众。人心特恐亡坠,益复兴起之。或发诸宝函,或擘以玉粒,或茸其旧制,或创以新作。故塔庙之多,迹于是也。虽殚其筋力,尝不为劳。然竭以资财亦不为费。至若累宝檐,络珠网,接云汉而起,尝不为高。并间阎,夷井灶,有郛郭之半,亦不为广。其人心勤厚,有如此者。皇朝定天下以武,守天下以文。太平既久,而人心向善,故此教所以盛宏。凡民间建立佛寺,靡弗如意。今此塔自太平九年(1029),柳城人粱氏之所建也。氏兄弟二人,长曰守奇,夙植善根,次曰道邻,素宏愿力。
自童子时,已有聚沙之戏,后果志于出家。既受具已,大通宗乘。先隐于龙岫之一兰若,后为城中人请居此寺(一作土)。一日钵中忽出异光,不散者久之。既而乃得舍利二粒,玉彩晶灿,不可正视,人争传戴之。由此乃舍衣盂(一作钵),特兴塔像。复求化官长暨贵戚,并豪族之家。各助以金帛车服,或诸珍玩。计获数百万钱,共为成办之。于是火其埤,广若山积。募其工,翕如云合。负土于阶者,若蚁之累垤。汲泥于檐者,如燕之巢房。凡一十三级,通百有余尺。珠函之灵瑞,在乎其中。观夫有金撑以锐其上,有广陛以丰其下。岂徒然哉?我所贵踊出三界,而为解脱之场也。有千岁灯,以然于内;有百炼镜,以悬于外。亦岂徒然哉?我所贵遍照十方,而破黑暗之狱也。且如风呜宝铎,尽宣妙法音。蚁践崇阶,亦成无上道。故一尘所沾,一影所覆,其利乐信不虚矣!噫!彼土木有穹窿而崔巍者,勿谓我小,我小有可观。彼金碧有灿烂而陆离者,勿谓我俭,我俭能中礼。愚(一作余)弗克备述,徒止于此焉。复常有光数见,或五色气以覆之。因上闻之,以精诚有感,故灵应必通,乃敕其寺曰灵感(诸本均有寺字)。至大安中(1085—1094),有先师之弟子通教师,赐紫沙门思整,重修以润色之。二先师者,盖愚之祖母、故河南太君之伯父也。塔初成日,我先人尝欲亲志之,而不意早没,故弗克逮言。今通教师素与我先人有甥舅之爱,每一见,必以此事为托。师既诱我以先人之志,能弗继之?我复感师念先师之德,可弗述之?此者盖予为其肯构也。故不敢让,乃强为记云。其颂曰:既生必灭,唯性不迁。不生不灭,唯佛能然。金身虽往,灵迹可传。舍利所至,塔庙兴焉。在昔所建,八万四千。益远益敬,至于无边。凡厥愿力,非小因缘。有僧梁氏,获此舍力。千佛共与,一日自至。钵中有光,玉粒者二。苟非精诚,格兹灵瑞。乃舍衣盂,愿作佛事。以清净心,置琉璃器。藏此塔中,以福万世。后有门人,以增以新。长令净白,不生埃尘。叙我以旧,托我以文。乃强为述,肯吾先君。天庆六年岁次丙申八月壬戌朔甲戌十三日丙寅时建。先君朝散大夫、少府少监、甜水盐院都监、前知东京警巡使、兼辽阳少府、特进、清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骁骑尉、赐紫金鱼袋张检,建塔先师讲经律论沙门守奇,同建塔弟讲经律论通法大德赐紫沙门道邻,东平吕孝贞字子贞刻石。”
由此碑记可知,该塔建于辽太平九年(1029年),“凡一十三级,通百有余尺”。 “于是火其埤,广若山积”可知为砖塔。内部中空,“有千岁灯,以然于内”,此塔曾在辽大安年间(1085—1094)维修过。此塔舍利的由于比较神奇,“一日钵中忽出异光,不散者久之。既而乃得舍利二粒,玉彩晶灿,不可正视”。至于此舍利是什么舍利,碑文中没有明述。碑为辽天庆六年(1117年)所立。此塔有学者认为是朝阳南塔,也有学者认为是清初时倒塌的朝阳东塔,笔者认为都是错误的。至于此塔位置在哪里,何时倒塌,史料未载,也没有考古发掘,因此无法说清。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座塔在朝阳老城城内,早在清初就已经不存在了。
五、朝阳的第五座砖塔为建于辽重熙十五年(1046年)的定光佛和释迦佛舍利塔
据《塔子沟纪略·艺文志》《舍利塔遗碑》条载:南塔之前有铁塔一座,系契丹重熙十五年所铸,葬释迦、锭光二佛舍利。其塔不知始于何代,后人于其地基刨得一窟,下见地宫一所高七尺零,广六尺五寸,八面均平,有碑八块,砌于周围墙内,字迹模糊者两块,残损者一块,字体另为一种不能认者三块,字迹尚清楚者两块,其文如下。其一:维大契丹国兴中府重熙十五年丙戌岁十一月丁丑朔十六日壬辰起手铸,次年四月己巳朔八日壬子时,葬释迦舍利记,办塔主觉化[华)岛海云寺业立[律)沙门志全。其二:光福常住以丰肥,佑上下而和睦。迩后,展讨殿宇,建置堂廊,每嗟佛陇[垄)闪于南陕。大众佥议,欲移中央。即有惠行大德,潜资义仓,提点云敷,共舍净资一千缗矣。其诸释俗量力施钱,共四百千,用充功费。寻择良辰,亦得吉卦,坼至十檐,获锭光佛舍利六百余颗。至地宫内,获释迦佛舍利一千三百余颗。再选定四月八日午时依旧如法安葬。切以慧材狼山冗学,龙苑庸夫,赧扣琐才,聊编盛事。伏愿三乘五牲[性],承兹乃舍缄轩七趣十生,伏此乃同登镬驾,更愿陵谷变,懿范不凋,地久天长,猷永固云耳。天庆二年壬辰四月八日丁亥朔八日午时葬。
由此可知,该塔建于辽重熙十五年,根据早年出土的《释迦锭光二佛舍利塔记》(在《钦定热河志》、《承德府志》以及《满州金石志》均录有全文,向南先生编的《辽代石刻文编》,对此进行了校注)可知,该塔“立十三檐,亘二百尺”,为定光佛与释迦佛舍利塔。之后,由于“展讨殿宇,津置堂廊。每嗟佛垄闪于南陕,大众佥议,欲移中央。”,于是于天庆二年(1113年)将此塔拆掉迁建。
六、朝阳的第六座砖塔为建于辽大康二年(1076年)的朝阳南塔。
该塔为方型空心密檐式十三级砖结构,塔高45米。在一九九一年南塔维修时,在塔顶一块塔砖上发现刻有“大康二年建”(1076年)的字样,由此可以推断,朝阳南塔当建于辽大康二年(1076年)。该塔具体情况不再详述。
七、朝阳的第七座塔为建于辽天庆二年(1113年)迁建的南塔之前铁塔
此塔乃是前文中建于辽重熙十五年的十三级塔迁建而来,前文已述,此不详说。至于此塔什么时候倒塌,史料中未载,但从《塔子沟纪略》中只记载有地宫,说明此塔早在清初时,就已不存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