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南宋《牧牛图颂》考述—— 一幅可补释史缺遗的造像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 重庆市·大足县·402360
大足石刻,位重庆市西郊大足县境内。大足,晚唐至宋末的400年间是昌州治县。晚唐一度是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治,《新唐书》曰:“昌州,下都督府”。
唐之中叶以降,历为石窟建设重点地区的北方石窟造像走向宋衰,之后未见新开凿一处大型石窟。晚唐、两宋年间,大足地区摩崖造像悄然兴起,此伏彼起不已,至宋末开凿出当世唯有的北山、宝顶山两座大型石窟和30多个中小型石窟,建成一处以两宋造像为标志、儒释道“三教”并臻、誉为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丰碑的“大足石刻”造像群。1999年12月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缔约国代表大会上,大足石刻被正式表决一致通过获准载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石窟继敦煌莫高窟之后,第二个跻身世界文化遗产行列的石窟。
《牧牛图颂》刻石宝顶山石窟。
一、宝顶山与《牧牛图颂》
宝顶山素称“天府灵山”,位于大足县东北15公里。蜀谚“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今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文物旅游胜地。
宝顶山石窟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南宋淳熙至淳祐的七十余年间(1174-1252),由号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大足僧人赵智凤,清苦一生建造的一座,以圣寿寺左大的大、小佛湾为主体、方圆五里凿结界像13处,完备而别具特色的密教道场,为前期各代石窟罕见。《牧牛图颂》刻大佛湾南崖西段,神州大地独无仅有的一刻。
大佛湾,形似印度阿旃陀石窟,长约500米,东南北三面摩崖密布高浮雕像数千躯,题材无一重复,内容交相辉映,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齐证圆觉,柳本尊“十炼”行化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牧牛图颂》,刻南岩古进口道西崖壁,图末步入圆觉洞,其寓意不言而喻。
《牧牛图颂》,依山傍崖刻绘,崖面高570、东西宽2910厘米。宋代匠师在这块冷冰冰的崖石面,精雕玉琢出一幅:翠崖云绕,林泉清幽,鸟鸣猿啼的图景里,托刻出神形并具的“十牧十牛”。10个牧童(内有一老牧人),放牧着十条牛儿:牛儿,有怒吼狂奔者,有勉强回头者,有渐次调伏者,有饮水舔蹄者,有任意步游者,有依岩而息者,或野或驯,其状非一;牧人,有用力牵制者,有挥鞭策发者,有延首凝视者,有并肩耳语者,有牧歌高奏者,有偃卧无心者,或劳或逸,情态各异。每幅图刻七绝颂词。
“牧牛图”是真实的石刻艺术,但又是艺术的真实,是宋人劳动生活情趣的再现,像似一曲浪漫的田园牧歌,散发出泥土的芳香。观者莫不热爱,称它为“牧牛坪”。“十牧十牛”图后,凿祖师说法像与明月图颂,这是宝顶山石刻“牧牛图”的特色。图首题:“朝奉郎知润州赐紫金鱼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宋史》及佛教史籍都不见载。
按“牧牛图”,乃禅宗调伏心意之功夫也。用牛来喻禅,早在印度佛教初期《阿含部》已有表现。佛教传入中国,迨至唐代禅宗一兴,以牧牛与禅家生活为喻者,不乏其例。为一般学术界认可的,是四川什邡县的马祖,他提出了个著名的“水牯牛公案”问题。接着有沩山之水牯牛,石巩之牧牛,百丈骑牛归家等。至于绘有牧牛图者,按《古今图书集成》记载的有张符之《十牛图》,吴水部之《牧牛歌》等。另据说还有唐湘山宗意禅师《牧牛歌》十首。
宋代禅风日盛,禅诗、文人画流行,牧牛图就有十余种之多。如清居禅师之《牧牛图颂》十二章,郭庵禅师之《十牛图颂》,浩升之《十二牧牛图颂》,师远之《牧牛图颂》等。还有年代待释的普明禅师之《牧牛图颂》。但无一文献提及杨次公证道之《牧牛图颂》,更不提及宝顶山石刻牧牛图。
二、宝顶山《牧牛图颂》缘由
宝顶山《牧牛图颂》是南宋赵智凤刻石无疑。按图首题刻“杨次公证道牧牛颂”,是北宋杨杰的作品亦无疑。赵氏刻石宝顶山,从而使释史失载的杨杰之《牧牛图颂》得以保存。
杨次公,名杰,《宋史·文苑传》有传。传说他“元佑中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除两浙提典刑狱,卒年七十,自号‘无为子’,有文集二十余卷,《乐记》五卷”。但只字未提他信佛,在他传世的《无为集》里,《牧牛图颂》不见踪影。
《四库全书总目·别集六》于《无为集》十五卷下,南宋绍兴知无为军赵士粲……序云:“删除芜类,取其有补于教化者,若释道二家诗文,则见诸别集”。今别集不传,《牧牛图颂》则不可得。
《宋史》虽未言杨杰信佛,但从他传世的诗文看,至少晚年笃信佛教了。杨杰与苏轼要好,在《东坡全集》卷八十二、卷九十六以及《苏诗》十四,均有关杨杰的诗文。在卷十四《介亭饯杨次公》中有句云:“在家头陀无为子,久与青山为弟昆”。体会“在家头陀无为子”句,当时杨杰笃信佛教无疑了。
元佑三年(1088),杨杰在为《杨岐会老语录》题词中云:“杨岐会老,跨三脚驴,入水牯牛队中,曳耙牵犁,种田搏饭,饱吞粟蒲,四十年来,丛林以为奇特”。序末题“元佑三年立春日,无为子杨杰书于望海楼”。从杨杰肯为《杨岐会老语录》题词看,他与禅门高僧交往甚密,信奉禅教情理皆然。[1]
查志磐《佛祖统记》卷二十八载:“杨杰遍历禅林,参善知识,晚年画西方佛像,随行观念”。由是可证,杨杰至晚年信禅教无疑!志磐说他画西方佛像,创作《牧牛图颂》,也理应在在其中。宝顶山石刻“杨次公证道牧牛颂”,时近则真,可信!正因“别集不传”、释史失载,今正可据宝顶山石刻补释史之遗缺。
宝顶山《牧牛图颂》,自宋赵智凤上石后,由因大足历遭元、明两季兵燹等因,大足石刻史失其载,故历八百年来,《牧牛图颂》也随之不为国人注目。20世纪40年代,方为学贤发见。
1945年春,中国学典馆馆长杨家骆(1991年逝于台北)组《大足石刻考察团》考察,方触此图,但未及深究即他去。此后,虽有学者论道此图,均因石刻颂词漶重,目识艰难,或录“唐湘山宗意禅师《牧牛歌》十首”以补之缺,或把普明禅师《牧牛图颂》之“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颂标题录作石刻图之标题论述,于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杨杰《牧牛图颂》本来要义,并与普明禅师之《牧牛图》颂混为一谈,从而产生岐议。为弘杨佛教优秀文化,探求图颂真实,现将宝顶山石刻图颂实录于此,以飨学者。
三、宝顶山《牧牛图颂》风采
宝顶山《牧牛图颂》,是不可多得的一幅石窟艺术珍品,虽历800年风雨剥蚀,今图尚完好。颂词,笔者据1993年拓片,识得大部,照录于后。繁体字录为现行简化字,依稀辨识字录在方括号内。图、文,按石刻从东至西顺序(左右)录写:
㈠ 图首题刻:位摩岩右端侧壁,竖刻两行19字:“朝奉郎知润州赐紫金鱼/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字径,14厘米。
㈡ “十牛”图、颂:每一幅图置一方碑,高、宽多在40厘米左右,楷书竖刻4行28字。图、颂无标题,按第一至第十图、颂顺序录写:
第一图、颂:位摩岩右(东)端。图刻牧童正面立站,双手偏右力牵昂首东奔的耕牛鼻绳。牛,身长192、高110厘米。牧童,高135厘米,戴尖顶圆帽,穿小袖衣、至膝,腰束绳带,小腿饰袜筒。
颂碑,位图中上壁,刻曰:突出栏中不奈何/若无绳绻总由他/力争牵尚不回首/只么因循放者多。字径7厘米。
第二图、颂:位摩岩右部。牧童,位图左,侧身向右立,披发盖耳,衣著同前,下穿长统裤,身背斗笠。左手右伸力牵牛鼻绳,右手高举竹鞭,朝着向西回首的牛儿飞鞭。牧童,高123厘米。牛身长(肩至尾),138厘米。
颂碑,位牛身上壁,刻曰:头角往□□□□/时□□□□□□/□□□□□□□/□□□□□□□。现存4字,径4厘米。
第三图、颂:位摩岩右部西。牧童,立图右竹林下,头束高发髻,身穿对襟短衣、三角裤,胸前系带。右手系牛鼻绳,左手挥鞭赶牛西行。牧童,高130厘米。牛身残,残长,150厘米。
颂碑,位图中上壁,刻曰:芳草绵绵信自由/不牵终是不回头/虽然暂似知人意/放去依前不易收。字径,5厘米。
第四图、颂:位摩岩中部右。牛,位图东上部山石间,头西而立,长身199厘米。牧童,位图西下,侧身面壁,头戴斗笠,身穿短衣、长裤,背系半球形鸟笼,左手系牛鼻绳举持斗笠边缘,右手上攀山石,左脚登上石梯,右足尖立起,作攀登山状。像高150厘米。学人常曰“风雨中牧牛”。
颂碑,位牛身上壁,刻曰:牵回只似不同群/放去犹疑性未[止]/取放未能忘鼻索」□[放] □□放者空」。字径,5厘米。
第五、第六图、颂,合为一组:位摩岩中部中。图中,两牧童攀肩坐于山石上,像高108厘米。头披发盖耳,身穿尖领、小袖长衣,腰束绳带,手系牛鼻绳,并肩耳语、喜笑。
第五图牛,位牧童右上壁,头向牧童静立,似伫立静听牧童耳语。牛鼻绳系牧童右手。牛身长,209厘米。
第六图牛,位牧童左下壁,头西跪饮山泉。牛鼻绳系左牧童左手,牛身长,226厘米。
第五图颂碑,位牛身下壁。刻曰:放去收来只自由/鼻头绳芯[亦当] □/虽然立[意] □□□/步步由[自]不放伊。字径,5厘米。
第六图颂碑,位牛身下壁。刻云:放来[霞]似会人言/□□□侵更[可]怜/坐看[竹]绿全不顾/由有绳绻虑狂颠。字径,5厘米
第七图、颂:位摩岩中部中(第六图左)。牛,位图右上部,头断残,作行走状。残身长,129厘米。牧童,站立图左下壁,发束双髻,穿短袖对襟长衣,双领下垂,袒胸露腹,下身著长裙。左手提牛绳,面随右手指向,凝视前方。身高,100厘米。
颂碑,位牧童右壁,刻曰:牛鼻牵[空鼻无]绳/水草由来性自任/涧下岩前[无定止]/朝昏不免要人寻。字径,4厘米。
第八、第九图、颂:位摩岩中部左。
第九图,位摩崖左边。图刻一老牧人,右侧依岩危坐。头束高发髻,面饰银须飘逸,肩披蓑衣,横笛而吹。坐像高,110厘米。牛,鼻无绳,位老牧人背后,仰首喝山泉。牛身长,197厘米。
第八图,位老牧人右。牧童,头束双发髻,自由坐山石上。头略左偏,手拍脚踏,似沉醉在老牧人悠扬的笛声中。像高,110厘米。牛,鼻无绳,位牧童身后,俯首舔蹄。
笛声引来仙鹤,婷立牧童与老牧人间的山崖畔。学人常云“牧歌高奏”。
第八图颂碑,位牛下壁,刻曰:万象忘机无所得/牛身全白尾由黑/[比]霞千颂故其中/□坐孤岩谁取则。字径,4厘米。
第九图颂碑,位老牧人头左,刻曰:全身不观鼻嘹天/放者无拘坐石巅/任是雪山香细草/由疑不食向人前。字径,7厘米。
第十图、颂:位摩岩中部左侧。牧童,敞衣袒胸露腹,面西仰卧酣睡,右手忱头下,左手袖筒护头顶。身长,197厘米。头后,树上倒挂长臂猿,伸爪戏牧童衣袖。牛,位牧童足下,头西俯卧。身长,229厘米。
颂碑,位牧童上壁,刻曰:高卧烟霞绳放收、牧童闲坐[况]无忧、欲寻古[尊] □踪□/去住人间得自由。字径,5厘米。
㈢ 祖师像图、颂:位摩岩左侧。祖师像龛,高87、宽57厘米。祖师像,
全跏趺坐,鬈发髭须,著双领下垂袈裟,袒胸露腹,双手腹前结定印。即号称“六代祖师传密印”、宝顶山石窟建造者赵智凤的自造像,遍见于大、小佛湾龛洞中。
祖师像龛顶上,置一方碑,坚刻4行28字:无牛人自镇安闲/无住无依性自宽/只此分明谁是侣/寒山竹绿与岩泉。字径,5厘米。
祖师像龛右侧,刻野鹿衔花托一方碑,上覆宝盖,竖刻五言偈4行20字: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字径,5厘米。
明月图颂:位摩岩左侧末端。图刻一四足象鼻腿台座,上刻仰莲托一方碑,碑上瑞云间托一轮满月。碑面竖刻8行56字:“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炤无私耀古今/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字径,7厘米。
宝顶山石刻杨杰之《牧牛图颂》,虽然与唐宋其他师作纸绘之“牧牛图”功用大同,都是以牛喻心王,以牧童喻行者正知正念,禅宗调伏心意之功夫次第约十位,但此图付诸刻石,经石刻大师再创作,却收到其他纸绘之图无与伦比之效应。
宋代石刻大师构图,不求龛崖对称工整,而依山崖自然取式,从生活实践着眼,运用写实和极为自由的表现手法,使其具有立体感的图像中,人、牛神形并臻,表情生动自然,更富艺术的完美性。
详图刻人、牛各十,先后之神情气度各异,自勉强而自然,自有功用到无功用,生动地表现出禅门修行功夫次第约十位,至纯一两忘,则功用至深矣。于今,中外观者、学人参礼此图,莫不从心灵上受到启迪。
20世纪90年代,日本—佛教团体礼拜牧牛图时,一位学者感叹:瞻仰这幅难忘的图像,使我对中国禅门“心传”的奥秘,豁然贯通。
宝顶山《牧牛图颂》,是据杨杰“证道牧牛颂”刻石无疑。但“十牛十牧”图后,又刻祖师图颂、明月图颂。而祖师像及其20字偈语遍见于其他龛洞中,明月图颂后四句又与普明禅师“白牛颂”明月图颂大同。疑乃赵氏创为?
( 2000,07,06,撰发布“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上。09,06,24,修订。)
[1] 前段记述,参考龙晦《大足佛教石刻<牧牛图颂>跋》,《中华文华论坛》1994年第4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