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陀耶寺考略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冯星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陀耶寺考略

  冯星鹏

  本殿位于寺后院,殿长13.5米,宽9.5米,高3米,由五孔石筑窑洞组成。

  本殿从门面观之为四孔窑洞,但是间相通呈殿堂式。

  阴曹地府在人们的幻觉中是一个黑暗可怕的魔鬼世界,古人创建时特将座向设计为坐西向东,是背山阳光少见之处,使之殿内阴森黑暗,气氛恐怖,令人不寒而栗。

  十王殿正中塑地藏王菩萨,十殿阎君分立两旁均坐于神台之上,十殿阎君分别为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从第一殿“阴阳界”开始到第十殿转生门终止,塑了刀山、锯斩角羊、碓捣、挖眼、油锅、磨碾、掏心、割舌等十八种地狱酷刑,罗列各王案前,各种造型,鬼怪离奇,施刑动作,传神逼真,极尽塑工技艺。十五殿塑造的形象,虽阴森可怖,但地狱的本旨则是惩恶扬善,这十八般酷刑,也是用于杀人放火、作恶多端、欺压善良、虐待父母、诈骗钱财的歹徒,就连买卖中有缺斤短两哄骗行为的奸商,也要进“秤杆狱”,将其脊骨挂在秤勾上,永受悬勾之苦。

  但行善之人,也有善报之说,助人为乐、扶弱济贫、敬养公婆、积德行善者则以金桥、银桥超度,不受刑狱之苦,再转人世,以示善报。

  此殿于公元一九六六年,破四旧时,塑像被废,现存部分残像。殿宇保存尚好。

  (八)官祠堂

  本殿位于十王殿东,坐东向西,殿长13.5米,宽9.5米,高3米,一线四孔窑洞由片石筑成,与十王殿建筑结构相同。

  经多方考证,本殿塑像和一般佛教寺院不同,大部分寺院为明王殿,明王者诸佛的化身,塑像有三关头六臂,一头多臂等等,俗称“七脚人手”殿。

  为此笔者多次走访过七旬以上的老人,都说此殿塑像并非七脚八手,说明本殿并非明王殿,据考遗留神像位置、本殿实有塑像七尊,又据明朝嘉靖四十四年第三次重建碑中载日:“官祠堂奉名宦于无穷”,加之民间称作“十皇殿”。老者言说:“此殿正中所塑神像,头带十二行珠冠冕旒,身着帝王装,手持玉笏,完全是人间帝王打扮”,古代帝王,曾宣扬“君权神授”宣称帝王是“天子”,故笔者认为本殿应是碑文所称的“官祠堂”,塑像是人间皇帝,是那些皇帝,由于塑像已废,无法论证,有待考古学者加以考证。

  本殿塑像废于公元一九六六年破四旧时期,殿顶部已于近年倒塌,而门面尚好。

  (九)“无梁殿”

  本殿位于寺西,座北向南,殿长12.5米,宽8.6米,进深7.4米,高4米,砖石结构无梁,设有正门、东门、西门均为圆形,门墙筑一方形石碑,创建于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俗称“无梁土窑“。

  殿内专设圆形佛堂,正中塑普贤菩萨像,头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端坐莲台,通身以金粉所饰。

  由于人们分不清教派,加之佛像被废,创建时年较晚,碑石无有记载,故对殿内悬塑,难以论证,相传普贤菩萨的殿堂为穹窿顶方形无梁殿。据老者传言,此殿曾书有“九天盛圣”,四个镏金大字,系人间皇帝亲笔所题。

  殿内西侧,则是住人土炕,是僧人拜经、传授经法于众徒的场所,同时在赈灾舍饭时,院内支大锅,舍饭于贫民。

  本殿佛教废于一九六六年破四旧时期,保存尚好,只是殿西已裂缝,如不加以维修,有坍塌之险。

  (十)太极殿

  本殿位于寺北,座北向南,殿长9.7米,进深7.5米,高4米,建筑结构为青砖设有较大圆形门洞,东西各有圆殂小门。

  本殿门前竖有三通石碑,文字脱落,仅能看到“重修碑记”字样,横卧几条盘龙石柱,故属道教殿字。

  由于当地人称庙宇塑像为“爷爷”,故此殿俗称“没爷爷庙”,相传此庙,在本寺二次重建后,还未塑像,发生了灾荒,寺内赈灾舍饭,在饥民中有一位孕妇,突然临盆,无奈、情急之下,临盆于此殿,玷污了圣地,从此再未塑像。同时传说此殿供奉过往高级神灵,一位小沙弥去殿内清扫,突然发现数条巨蛇,头大如犁铧,把小沙弥吓得半死,从此人们对此殿怀有威严神秘之感。

  殿内神台,尚未粉刷,神台上有古人烧香痕迹多处。为考证此殿,笔者多次访问老者,大都说不上来是奉何神,独有寺山村老者呼仁性(已故),在世时说:“听老人说,此殿塑“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像,由此推断,本殿应为“太极殿”,内塑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四御。(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四御是:至尊玉皇大帝、北极太皇大帝、南极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

  同时,笔者在僧人居舍曾发现“三官”字样,故本殿中可能塑有三官大帝之像。即:天官、地官、水官寺仙遗留的石香炉奉献日期大都为正月十五日(此日为上元节)。

  本殿建筑工艺较高,殿前石雕龙柱,雕刻技艺,栩栩如生,彩云飘飘,工艺精湛,此柱应系当年殿前檐柱,不知何故二次重建后,尚未装入殿前,此殿系砖瓦结构,保存尚好。

  (十一)玄天祖师庙

  本庙位于寺西北处,庙基长11米,宽8.9米,俗称:祖师庙。由于本庙废坏十分严重,仅存根基,故无法考证其建筑结构。

  据传庙内塑像为真武玄天大帝及属神,真武大帝金面披发,身穿黑衣,右手持剑,脚踏龟蛇,表现出真武大帝率领诸神荡除邪魔之气概,两旁塑周公,桃花,捧册端宝分掌威仪。

  玄天上帝、又称作真武大帝,荡魔天尊是传说中的北方之神,玉帝封为太玄元帅,统摄北方诸星。

  商代末年,商纣判离正道,伙同水、火、旱、蝗、瘟、妖六大魔王,伤害百姓,矫侮上天,天帝命玄武助周武王伐纣,有二魔变成苍龟巨蛇,玄帝施展神力,将二魔踩于足下,二魔表示愿去恶从善,大功告成,玉帝大加奖赏,封玄武为玄天大帝,奖励龟蛇改邪归正。封巨蛇为天关太玄火精,命阴将军,赤灵尊神,苍龟为地轴太玄水精,育阳将军,黑灵尊神,同时不塑有其属神,俗称:“十大元帅”。

  据传本庙的建筑结构及塑像均根据陕西省佳县白云山真武大帝庙创建的。

  明朝万历年间,本寺僧人了受大师,与上辛里善贺进贤,多次往返秦晋,于万历十四年始至万历十七年告竣,创建了这座艺术价值极高的道教庙宇,成为本寺声誉特高,香火旺盛的庙宇。

  上辛这块土地上,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白云山真武大帝显灵的传说,据说当年真武要东移河东,差天关太玄火精到河东察看地形,不止一日,东渡黄河,步入了万山丛中,找不到创庙地址,眼看天色已晚,忽听有人高喊:“金鸡斗元帅”,太玄顺声间望去,忽见远处金光闪闪,似有万人呼唤“白云山、凤凰山、凤凰山上请玄天,陀耶寺里受香烟”,太玄火精急忙返回白云山乘告真武大帝,真武急令太玄水精,运送水料于陀耶寺,传说此庙所用木料,是在黄河水中漂流而来,自动停在进井里黄河岸边。此庙修建完毕,开光点睛那天,真武大帝坐巨龟,威风凛凛来到陀耶寺。

  创此庙所用银两、建材,大部都是白云山真武庙施舍的,本庙创建碑也属陕西省绥德州进士麻有班先生所撰书。

  本庙废于一九六六年文革时期,因本庙大都为木质结构,故废坏特别严重。

  (十二)东龙殿、财神殿、温神庙

  在寺院东南方,由两孔土窑洞组成了东龙殿,财神殿其殿座北向南,殿长9.8米,进深7.7米,高4米。

  观其殿为土窑洞式,里间为过间,东设东龙殿,西设财神殿,东龙殿奉东海龙王敖广及女神一尊,神台下塑有两尊属神。

  相传本殿龙王为东海龙王之首敖广,民间称为“水龙王”,古时天旱之时,黄河两岸人们祈雨,必上下结拜佛求雨十分灵验,并享有极高的声誉。

  同时东龙殿壁画,考古价值很高,特别是神台正中绘有一条巨龙,应属远古龙的形象,内墙绘有行雨图案,工艺精美,通过剥落层,显出此壁来并非一层,内层绘画工艺,更加远古,有着十分可考之价值,再观其女神残像,服饰上似有远古文字或为流云,难以辫别,据碑文考之最后彩绘的时年,应为明万历十七年。

  西殿属财神殿,神台上塑有三位财神,传说是中国道教中最大的文武财神,即:文财神比干,武财神赵公明,另一位无考,每逢节日庙会。求财者络绎不绝,庙内备有用锡铂所制“元宝”,求财者争先抢购,使之庙内有可观收入,相传十分灵验。

  出东龙殿与财神殿,其门前又增设一座小庙,内奉温神,故称温神庙,其高1.2米(不包括基座)宽1.45米,观其建筑结构,属增补庙堂,创建时年,应比东龙殿要迟一些。

  古人创建这里道教殿堂,其意为风调雨顺,财源茂盛,消为免难,向往着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

  上辛地方,十年九旱,灾荒频频,而且古时缺医少药,瘟神流行,人们对此庙极为崇拜与信仰。观庙堂与戏楼为对面座向,可见上辛人献戏三日是以这些神为主的。上庙保护尚好,其残像有可复修之价值。

  五、陀耶寺其它建筑考

  陀耶寺地处黄河之畔万山丛中,寺院建筑规模与声誉,在沿河两岸实属罕见,就寺院地基坪整也不是一件易事,据大雄宝殿内围结构者,是古人平整地基时,留下本土作为内墙,千年不朽,实乃奇迹也。

  寺院四周均用片石干垒基体,东西墙合计长500余米,宽约50余米。沿山门洞台阶下又修了大门一座,并设有一小门为便门,大门前有照壁,造艺高强,仿木砖雕图案,至今尚存。

  照壁前即是戏台,俗称戏楼,古称乐楼,原建筑结构以石为主体,前台演戏,后台化装,并可住人,近年寺院文保组曾加以维修。

  本寺砖瓦均系就地烧制,从天王殿遗留的琉璃瓦及其装饰,技艺十分高强,相传当年烧制砖瓦,并非煤炭,而是用柴禾,麦草所烧,近年有杂技艺人用指头钻砖或手背打砖,今日之砖,一打就破,用本寺砖却纹丝不动,可见其耐力之大,现存古砖窑遗址多处。

  寺院东北,曾筑有一套完整的僧人居舍,据明朝万历十七年碑文日:“炼磨方丈崇掌教于勿替借堂以传道法,茶舍以延佳宾”。此方丈室由三孔砖窑组成,分别是僧人居舍、茶舍、经舍,现仅存居室,内墙裱有:民国二十三年七月版“明皇文艺日报”,有火炕、灶台,其余二室已废。

  六、僧会司及梁皇室印考

  据永和县旧志载:明朝洪武年间,寺僧列禅,并置僧会司。古代陀耶寺僧众较多,相传有很多大师,在本寺任过住持,据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正月,本乡圪杈吉村呼氏举行葬礼,曾在本寺请佛,寺内著名高僧尚全大师,撰写了拜经文。文中日:“修设西竺大教陈献冥府十王拜礼,梁皇宝印正茺考妣升天兼资三代宗祖并及五音孤魂生莲域送终道场,文意今有南赡部洲民国山西省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僧会司陀耶寺奉佛三宝秉诚求印拜经”。

  从此文中而才考,本寺僧人属古代国家管理寺院僧人的机构——僧会司所辖,笔者曾走访过幼年舍寺于本寺的俗家弟子,据这些人所言:“陀寺僧人组织管辖着不少寺庵,有龙泉庵、乌林山、圣水寺、石佛寺、阳院寺”等,每逢这些寺院庙会,本寺僧人都要去作道场,同时本寺的僧人(可能是师父)由国家派遣,如尚全大师就来自于陕西省白草寺。

  本寺古代曾受国家统一管理,拜经文中所称布政使司,就是本机构派往陀寺的特使,来管理寺院事务的。

  本寺僧人,在创建与重建中,做出过重大贡献,据考明朝隆庆元年(1567),悟斤大师为本寺寺产(土地)及慈善事务,状告明府,石洲官王协洛亲临本寺,将寺地判归本寺,并损已资,施舍僧众,传为佳话。

  明朝万历十七年,了受大师与上辛里里善贺进贤,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往返秦晋,创建了本寺著名的玄天祖师庙。

  清朝康熙三十年县主曾为本寺僧人立碑,文中称了通大师为本院王,并授法服。

  据拜经文中有“梁皇宝印”字样,并多处加盖此印。同时第三次重建碑后,雕刻“三宝碑”字样,为此笔者多次深考其印,认定此印应为五代后梁(907——923)时,皇帝赐给本寺的宝印,据一些见过此印的老者讲述,其印系纯金或混金所制,据其印模看其尺寸,应为6.2厘米见方,同时还配有十分精制的印盒。

  一九四九年本寺僧人还俗后,由山庄村呼元贵收藏,临终前交给大洼村贺崇财保管,贺将此印埋藏于草籽中,不慎被人将宝印与草籽一并盗走,至今没有下落。

  据考梁皇赐有三宝,其余二宝,不知何物,有待考古者深考。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