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望江城中见青林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吴小平 林中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望江城中见青林

  吴小平 林中风

  在望江县城东北隅,穿过拥挤、热闹的雷池市场,可见一清净庄严、金碧辉煌的寺庙,还保存着一座古老的门楼,门楼上有赵朴老的题字:“青林古寺”。

  过山门,天王殿内弥勒佛笑坐宝位,四天王威侍两侧。拾级而上,步入大雄宝殿。殿内,如来佛慈眉善目,阿难、迦叶祥和稽首,降龙伏虎十八罗汉,各具神威……寺中花草点缀,引来蜂蝶,打扫清洁,一尘不染。

  青林古寺历尽沧桑,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因时“开门见青林”而得名。元泰定三年(1326),由僧了智复建,旋遭火毁。明洪武二年(1369),僧性空重建佛殿。宣德二年(1427),僧会容建钟楼、方丈室、山门,至此庙宇初具规模,县僧会司也设于此。清康熙七年(1668),佛殿、山门坍塌,憎如意募资重建。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望江城,建公署于寺内。光绪二十八年(1892),僧本融重建。民国二十八年(1939),日寇纵火烧毁佛殿。民国三十四年(1945),僧学颠主持佛事。民国三十六年(1947),僧道参重建佛殿,县参议会在寺内设署办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香火一度寥落,僧道参不遗余力,种植果树药材,募集资金,重修佛殿、山门。“文革”中,佛殿被占用,佛像被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1904年,青林寺成为望江县第一处经政府批准开放的佛教寺院,住持僧妙华在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收回大殿、寮房及部分庙基。在十方善信的护持下,很快建成观音殿、三圣殿、大雄宝殿、地藏殿等。青林古寺从昔日的破败之中,变成为一座庄严丛林。2003年,妙华法师于寺中圆寂,县内外四众弟子、信众约3万人前来拜祭和送别。荼毗后得舍利子6粒、舍利花3颗。2006年由住持僧释演铠新修建斋堂、寮房等,现在总建筑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现寺内还保存了很多文物,包括各类碑刻8块,光绪年间邑人檀球撰赠对联1副,《华严经》3部。现有常住僧众10余人,周边信众1000余人经常来寺参加佛事活动,是望江县佛教活动中心,县佛教协会设于其中。

  青林寺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寺中的楹联了。清光绪年间,官至南康知府的邑人檀球曾赠联寺僧本融,联云:“与老僧结三世因缘,护法忆前人,至今题赠诗篇,犹对闾邱思祖德;笑贱子为一官束缚,归田期异日,好从佛印证禅机。”挂在寺内三圣殿有联:“无半点良心,何须拜佛;有一丝善意,也可来朝。”“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其他还有“暮鼓晨钟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案上明灯照透人间善恶;座前蜡烛化分宇内忠奸。”“太上岂忘情,抱婆心无遗大小;慈航真普渡,开慧眼广照人间。”“古刹无尘风扫地;青林有幸月为灯。”游客到此,既可虔诚礼佛,也可欣赏这些对联,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青林寺认真开展佛教道风建设活动,寺院实行传统的修学制度,早晚功课,半月诵戒,晨钟暮鼓,经声佛号,从不间断。全寺上下如法如律的勤修戒定慧,在信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全县僧人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该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回报社会。每年春节前夕都要拿出一定数额的现金帮助当地的特困群体,深受广大群众好评。在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以及今年洪灾中,该寺积极捐款,总额达3万元,为佛教界服务社会、造福众生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青林寺是望江城中难得的一处古迹,每天吸引着许多游客到此,观光拜佛,访古寻幽。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