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中谒龙泉寺
秋雨中谒龙泉寺
何宏彦
与顿净法师有一面之缘,龙泉寺的名字也就印在了我的脑际,以致耿耿于怀:老是打探有没有人去龙泉寺。国庆期间,好不容易友人相邀,便去了却宿世的因缘。
乘三路公共汽车问道龙泉寺。经人指点,在一处路边下车。这里没有任何标记,只隐约有一石级向上延伸。热心人告知:沿石级上去,大约半个小时即到。
桂花的浓香,是踏上石阶的一刻带给我的第一重惊喜。粗糙的麻石条滋润沉着,功夫深厚,连石苇都来包揽作秀,让人踏实。
夹道的枫树,还有黄荆类的灌木,每一截小径都是静致的风景。空气湿湿的滴落,一切浸润其中。徒有相机,没有技术,但有心的感受在。
雨丝是透明的帷幕,朦胧着山野。墨黑的枝干缀满绿叶,仿佛置身水墨画中。在绿色长廊下低头穿行时,撑一柄雨伞,不仅显压抑,而且不时受到枝条的戏弄。不如收起伞来,让微雨润湿自在,也不会冷落了树叶给我脸庞的亲吻。
不多的蜻蜓也不怕雨,以自己的姿态在路边低空滑翔;黄黑相间的蝴蝶,闪烁眼前,又摇摆而去;偶尔的鸟鸣,不觉得欣喜,倒是突然而至的水声,才有惊喜划过心头——在这里获得的是立体的享受。加上自然的气息沁入心脾,每一刻都陶醉在深呼吸里,使得身处秋虫噤声的寂静中毫无孤单之感。走着走着,便忘路之远近,也忽略了秋雨带来的不便——心中爽朗着,管世界下不下雨呢。
牵绕在树枝上的电(话)线,顺路延伸着指望,使我不会迷失,也不会“疑无路”。
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山路顺其自然地依势蜿蜒。除了路面的修整和阶石的铺设,少有开凿的痕迹。因为弯绕多,缓解了的山坡度,就让人感觉不到山的高、陡。我想,人生中也有许多的坡坎需要顺其自然地缓解,才不至于陡然、不至于险象环生——大自然永远能给人类有益的禅悟。
如果你稍加留意,还会看到路边的枝杈被人修理过,该是仁者所为。
当我登上又一道山梁时,发现山洼中的几间民房,有老人与狗、还有小黄牛在坡上吃草!又是一阵惊喜。再转过去,依势而成的坐地大佛给我的惊喜还没结束,眼前的佛塔让人更感意外!
透过简易的山门,雨雾笼罩的寺与塔,倍显清净,仿佛这就是整个世界。一个不大的院落,干净整洁,正面与两侧都能出入。且不说行善与抛却名利,只一起吃顿饭,就感受佛家的生活方式比俗世更为理性,比如地窖代替冰箱、比如吃素、比如公筷、比如惜粮……
到寺后观赏石刻,穿越漫山的茶棵,再在灌木蔓草中沿小径攀登。大约二十分钟的样子,就到一处由一组巨石天然形成的“天上人间”观景台。虽然今天什么都看不见,但凭它的高度和位置,可以想见整个小龙山尽收眼底的情景。
也许是“高处不胜寒”,加上衣服鞋子都已湿透。为了不让脆弱的身体给我带来麻烦,须赶紧回家。无奈寺里正在做法事,不便与顿净法师打招呼,只能在木鱼声和诵经声中离去。顿净有佛心,应该不会计较我的不辞而别的。不过,等待天晴我会再来:躺在坡旁草坪上,或者坐在寺旁的巨石上,看看阳光下的龙泉寺;拍几张照片;还有就是,与顿净合张影……
下山很快,一会儿就觉得身体暖和了。
匆匆去回,只体会到山与寺的清净,却连这些山的名字都不曾知晓。但我在曲曲折折的山道上忽然发现:山似乎是一瓣一瓣地组合在一起的!不由想起范成大的诗来:“山如莲盆绕金地”、“大禅海浪翻天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