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对无明的解读——以《大乘起信论》为例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对无明的解读——以《大乘起信论》为例

  凡是修行者都知道,修行的过程是建立在对无明一步步破除的基础上的。对无明的一步步破除正是走向解脱的道路。十二因缘以无明为首,可见无明是众生在缠与出缠的根本。那么就很有必要搞清楚无明究竟是什么?《大乘起信论》是中国化佛教的根本经典,是大乘佛教的重要论书。在论中,谈此论建立的因缘时就说“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这里的摩诃是大,多,胜的意思,衍是乘的意思。摩诃衍就是大乘之教法,区别于声闻之小乘教法。在此论中对无明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

  在佛教经论中经常会说无始无明,那么究竟何谓无始?何谓无明?无始是一个时间概念吗?例如近代哲学家熊十力先生就解释无始无明为“无始时者,时之开端,不可推知,古云无始。”(《明心篇》)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在《大乘起信论》中引经说:“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此话同样出现在龙树菩萨所造的《释摩诃衍论》里。这里可以看到“无始”的解释并不是时间上的开始与否的问题,佛教是反对这种单线的追根求源本体论的逻辑方式的。“无始”是相对于当下就起念,就不觉而言的。“念念相续”,故说为“无始”。同样当下动心起念,就无明生起。无明和“无始”是一体的。二者都是依于觉而言。“不觉”或者“无明”就是众生的代名词。《大乘起信论》认为众生本自性清净,但因一念不觉,而念念不觉,终被无明所缚,流转生死。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无明”就是“不觉”。起信论中说:“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那么不觉就是因无明而起心动念了。

  不觉有三种相:一为无明业相。因为不觉而有心动,心动其实就是有念。有念而造种种业,有业故众生受种种苦的果报,故说为无明业相。二为能见相。三为境界相。因心动而造业而起种种智的分别,故说为能见相。当然见到的都是虚妄不实的妄境界,也就是无明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故说为境界相。那么因为由妄境界的增上缘的缘故,又产生六种相:第一智相,即我们对虚妄的境界起分别心,产生爱与非爱。二者相续相,即依于对境界爱与不爱的分别心,自己生发或苦或乐的感觉。这种起心动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三者执取相。这种念念相续,就是我们的妄心,如果缘念境界,并住持苦乐,心就升起执着。四者计名字相。依于虚妄的执着与分别,而生起种种名言差别。五者起业相。依于种种名言,更寻求名言的分别,而造种种业。这就是唯识学中所说的名言种子识可以造业。六者业系苦相。造业必得果,不可得自由,故说造业得苦相。因此说“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有“不觉”,故说有“始觉”。始觉是相对于不觉而言的。众生因无明熏习而有不觉。不觉心起而有念,因念念相续而流转生死。欲求解脱则通过正闻熏习,有始觉的发生。始觉是离念的阶段。但应该始终注意,当认为有始觉发生的时候,有离念这一阶段,此仍在不觉里面。在起信论中说:“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说大乘起信论是大乘教法原因就在此。

  本觉是相对于始觉而言的。“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此心本来就是离念无相的,因此说为本觉。(这只是此心的一层含义即如实空一面,另外还有如实不空一面。)当认为有始觉发生的时候,有离念这一阶段,此仍在不觉里面。因为念无自相。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真正的是本觉。“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因为本觉只是依于始觉的方便说。

  应该清醒的是,本觉,始觉,不觉三者都只是如来大悲之方便说。只是为适应众生根基不同而对机说法。因此本没有修行法可说,也没有始觉和本觉,不觉可说。“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离苦得乐,最根本的就在于认识“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这一根本道理。

  众生达到最后离苦得乐的究竟解脱需要因缘具足。所谓的因就是熏习之力,缘就是诸佛,菩萨,善知识。“能自断烦恼,入涅者,则无是处。”只有必须这两点才能最终走向解脱。因为众生无始以来被无明所缚,但不自知,或者不完全知。众生包括菩萨有的只是无明的差别不同而已。“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知尽,唯佛穷了。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这个道理只有佛能完全了知。所以所谓的众生也就是无明差别的众生,不觉程度差别的众生。我们可以把这叫作无明的谱系学,或者觉的谱系学。名称各异,如“不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等等。因此,修行者应该从自己当下无明的层次,善护念,警醒每一刹那的起心动念,如此则念念是觉,方有可能解脱流转之苦。

  众生可不精进欤?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