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憨山——明高僧憨山大师生平、著述等
中兴憨山——明高僧憨山大师生平、著述等
中国佛教发展到明朝初、中叶,各个宗派都衰微不振。但到明神宗万历时期,渐有名僧辈出,佛教一度出现中兴的繁荣景象,憨山、云栖(宏)、紫柏(真可)、益(智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史称明“四大高僧”。
憨山大师(1545-1623),法名德清,俗姓蔡,安徽人。憨山,本是五台山一山峰名,山峦奇秀,景色宜人,憨山于万历元年(1573)春游五台山时登上此峰,因以之为自己的名号。关于此峰,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派人渡海求仙,他在五台山“鞭石成桥”,许多山峰都被他赶下海了,唯独此峰不动,傲然挺立。后来人们便称之为“憨山”。大师以此为名号,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下面简述大师生平、著作及其贡献:
出生
憨山出生地古渡口蔡浅,位于江浦、和县、全椒三县交界处。故有一说他是全椒籍,一说他是和县籍。此地属圩区,河流遍布,晚年的憨山写诗《忆故乡居》:“家住龟山阴,宛似恒河曲。却忆儿童时,热在河中浴。夹岸柳阴浓,当户南山翠。手种碧桃花、不知在也未?门前一小桥,幼见水冲断,欲架独木枝,路远犹未办。”透过此诗,可知憨山家乡风景秀美,儿时的他活泼、慈悲。
憨山父亲姓蔡讳彦高,母亲洪氏。母亲生平敬奉观音大士。相传,有一天,母亲梦见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母亲很欢喜地把童子抱了起来,从此以后就怀了孕。憨山出生时,有白色双层胞衣。当剥去胞衣洗濯时,整个室内充溢着异常的香气。
憨山7岁时,钟爱他的叔父病死,憨山开始思索生死去来的问题。9岁时,常随母亲至寺院礼佛,能背诵《普门品》等。
参学
嘉靖三十六年(1557),12岁的憨山辞别亲人,到报恩寺依西林永宁和尚诵习经教,兼习儒学及古文诗赋。不久,即能背诵《法华经》,并博通内外黄老之学。
19岁,憨山往谒栖霞山云谷法会禅师领受禅法,读到《中峰广录》时,体会禅中三昧,乃决志参禅,便返回报恩寺出家,受具足戒。一日,听和尚讲《华严玄谈》,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因仰慕华严宗清凉澄观大师的为人,自字“澄印”。
嘉靖四十四(1565)年,憨山至天界寺习禅,云谷禅师授以念佛公案,憨山发奋参究。因用心太急,背脊上忽然生出痈疽,红肿巨大,痛彻身心骨髓。憨山益加勤勇,发愿诵持《华严经》十部,祈求护法伽蓝的护佑,期能圆满三个月的禅期,竟发现痈疽已然痊愈。往后一个月,憨山恍如置身梦中,不见身心世界,即使往来市中,俨如禅坐一般。
一日,憨山在天界寺闻法后,发现寺中后架精洁,对净头不由得生起敬意。及至探访,才知是一位两眼炯炯有神、目光激射的禅师,法号妙峰。憨山欣赏妙峰的率真,应其病情需要准备了果饼去探视他,并与他约定结伴同游。不料数日后,妙峰却不告而别,不知去向。
隆庆五年(1571),憨山24岁,开始游历四方,参谒善知识,随身仅有一钵,一路迳往风雪霜寒的北国而去,想藉此经历一番冰寒彻骨的磨炼。一日,他托钵于寒风刺骨的广隆市,自忖得意:“只此一钵,可抵万钟厚禄矣!”当他行脚至京师时,一位身着衲衣、蓬头垢面的苦行僧飘然而至,憨山立刻认出那双激射的双眸——正是不告而别的妙峰禅师。二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证心
第二年,憨山与妙峰结冬于蒲阪,阅僧肇的《物不迁论》,至“梵志自幼出家白首而归”一段,顿明旋岚偃岳之妙,去来生死之疑,即作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下。”妙峰见憨山神情异于昔日,遂问有何所得,憨山回答:“夜来见河中两铁牛相斗入水去,至今绝消息。”妙峰说:“恭喜你已有住山的本钱了!”憨山当下体证自性的无分别智。
憨山曾隐居北台龙门,在万山冰雪之中,只有老屋数椽,每届春夏之际,溶雪流澌冲击,静中如万马奔驰之声,于是问妙峰如何修行。妙峰举古人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得证观音圆通的方法教授之。憨山有所体会,于是每日于溪畔禅坐,初则水声宛然,久而忽然忘身,万籁俱寂,水声不复聒耳。一日,粥罢经行,憨山忽立定,光明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待觉醒时,身心湛然,了不可得。
万历四年(1576),莲池大师游五台,过访憨山,畅谈五日而别。是年憨山忽有“一字不识”之悟境,因无人可请益,乃展读《楞伽经》以印证,经八个月,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某日,憨山游山西雁门,平阳太守胡公请其赋诗,方才构思,诗句逼塞喉吻,从前所有记诵见闻,在此瞬间涌现。他自言自语地说:“这是禅病,只有熟睡可以消之。”于是拥衲跏趺,一坐五昼夜,胡公呼之不应,撼之不动,鸣磬数声才出定。从此,默坐却观如出入息,住山行脚皆梦中事,其乐不可言喻。
万历五年(1577),自雁门归寺,因思父母之恩昊天罔极,因见南岳慧思大师发愿文,于是发心刺血泥金书写《华严经》一部。皇太后闻之,嘉赞其行,特赐金纸以助。六年,憨山刻意书经,无论点画大小,每落一笔,念佛一声,而且人来人往,不失应对,行坐立卧历历分明,净念相继。
获罪
万历九年(1581),慈圣太后遣使礼请憨山设“祈储道场”,次年皇宫果然增添皇储。太后为感念五台山大方、妙峰、憨山三位主事者,赐请他们前往宫里受供,然而却遍寻不着憨山,原来他结庐安居于东海牢山(山东牢山)。太后遂赐内帑三千金为其建寺,憨山推辞不果,只好建议用此金施苦赈灾,并让使者持赈籍还报,太后更加敬佩憨山慈悲伟大的风范。
万历十四年(1586),神宗以大藏经十五部颁于天下名山,太后特赐牢山一部,并率阖宫施金造寺,赐额曰“海印寺”。万历二十年(1592),与紫柏真可禅师巡礼隋静琬所刻石经,并赎回静琬塔院。次年,山东大饥,死者载道,山中所储斋粮尽分赈济近山的百姓,不足,又乘便舟至辽东籴豆数百石以济之。因此,边山四社的百姓得免饥死。
万历二十三年(1595),明神宗反对太后为佛耗费,适巧太后派遣的使者与当朝权贵官员有嫌隙,官员利用东厂官役假扮黄冠道士,飞章诬奏憨山因建寺而侵占道院。不久,憨山以私造寺院的罪名充军于广东雷州。
憨山被充军的消息遍传京城,城中士民老小及微服官员倾城而出,涕泣追送,足见人心之感化。当行经南京时,憨山母亲迎于江上,母子相见欢喜,谈话音声清亮,内心没有丝毫的滞念。他不禁开口问道:“母亲!当您听到儿子面临死生大事时,难道一点都不忧虑吗?”
“死生是既定的因缘,我自己年纪一大把了,都不曾忧虑,又何忧于你呢?”母亲再三叮嘱他:“你要以道自爱,不必忧愁于我,今日我就要先与你作长别了。”憨山感动地说:“如果普天下的母亲都能有这样的见解,那里不能顿尽死生之情?”因此,他在《憨山大师梦游集·母子铭》中写道:“母子之情,磁石引针;天然妙性,本自圆成。我见我母,如木出火,木已被焚,火原无我。生而不恋,死若不知,始见我身,是石女儿。”
万历二十五年(1596),憨山抵达雷州镇,时值雷州旱荒,饥民死亡载道。憨山发动群众掩埋并建济度道场。八月间,镇府令他回返广州,当地官民崇仰其学德,经常有人来访。憨山身服囚衣为众说法,追随他学佛悟道者众多,他亦立下弘经之愿,日日以布教、弘法、着述为事,并开始着手疏论《楞伽》、《楞严》诸经。
流放期间,憨山曾依南韶官员道祝之请,入曹溪南华寺开辟祖庭,选僧受戒,创立义学,订库司清规,一年之间大振祖风。但因紫柏禅师在京师的“妖书”事件,憨山又受牵累,再次被遣回雷州。
坐化
万历三十四年(1606),朝廷大赦,憨山获释,被请回曹溪,为修复南华寺大殿,他亲自到端州采运大木,却因此被不肖僧众诬蔑他私用净财,讼案于按察院,憨山船居芙蓉江上二年待讯,大病几死。后虽真相大白,憨山却坚决辞去住持之位,而专事讲经弘法。
十年的充军和冤狱讼案,使年届七十的憨山更深刻体会世间苦空无常。万历四十四年(1616),他结庐安居于庐山五乳峰,并创建法云禅寺,仿效慧远的六时刻漏,专心念佛,修持净业,同时宣扬禅宗,倡导念佛与参禅双修。
天启二年(1622),憨山应韶阳太守张公之请,再入曹溪,为众说戒讲经。次年十月示微疾,向大众宣布道:“老僧世缘将尽矣!”焚香趺坐而逝,世寿78,僧腊59,谥号“弘觉禅师”,后人为他立塔于南华寺天子岗。崇祯十三年(1640),弟子们将遗骸漆布升座,安放塔院,即今曹溪南华寺内供奉的憨山肉身像。
憨山所度弟子众多,据《梦游集》记载,当年跟随大师在狱中随侍左右的,是福善和尚;跟随他流放广东的,有善与、通炯、超逸、通岸诸人;当时的士大夫如汪德玉、吴应宾、钱谦益、董其昌、屠赤水等,都对他非常敬仰。
著述
憨山不仅在修持上为众生树立了榜样,而且著述宏富,为历史上所罕见。他的著作有30多种,共200卷,计250多万字。他是散文家、注释家、诗人。他熟练地运用各种文体,如书、序、记、铭、传、跋、赞、颂、箴、偈、说、注、疏等无一不精。他用诗歌形式写成的作品有1298首,计7585行。而且格调高雅,禅意深邃。有四言、五言(含五言古诗、绝句和律诗)、六言、七言(含七言古诗、绝句和律诗)。
憨山的《佛法绪言》,是他顿悟之后的第一篇著作,他以老庄的笔法,写出佛法修持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既是体验,又深契佛意。对佛法修持者,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足可度群昏,指航程。《楞严经悬镜》是他的第二部著作,这是被誉为读之可以成道的作品。
在憨山的著作中,《华严经纲要》是篇幅最大的一部,计八十卷,约一百万字。憨山为使华严一宗继续流传,用提纲挈要,断义分文的办法,演示本经要旨,便于后学者参学。
《楞严经通议》为初机之士而作。跟随憨山学佛的士人中,许多人读不懂《楞严悬镜》,请大师再为一详尽之著,以利初机之士修学。
《妙法莲华经通义》二十卷,是憨山又一巨著。“通义”与“通议”是不同的两种方法。通议重在议论,阐述自身体会见解而议论之。通义则重在贯通阐明经文本义。憨山吸取前人经验,复为通义,“以尊古德旧解,不敢妄为训释,但会通全经,以归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发明华严始终一贯之大旨,以畅如来出世之本怀。”所以,憨山的通义,较之前人著作,有更易使人接受的特色。
《圆觉经直解》是憨山以其大智慧所作的又一重要贡献。这是他75岁时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憨山以直解方式,了达佛意,不重文词,务使修行者易于明白。这就使这部书成为希有难得的法宝。
贡献
憨山一生历尽坎坷,特别从皇太后的赏赐荣耀遽变而成国家罪犯,讥谤、牢狱祸害不断,直至后来,他仍一本淡泊守道的初衷,虽处倾覆流离之际,却毫无怨尤,心甘情愿地为国为教牺牲奉献,这种不执不取的精神,造就了一代高僧伟大的风范。
憨山虽为临济宗下禅僧,但思想上提倡诸宗融合。对于禅,憨山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以为“禅乃心之异名,若了心体寂灭,本自不动”,完全可以不拘是坐是行,是入是出。在接引学人上,他也很重视净土法门,以为修念佛三昧,足以统摄三根,一生取办,无越此者。
憨山主张三教合一,其观点既不限于宗教上的宽容,也不限于思想上的相互融会,而是要求对三者均有专门的探究。他强调此“三者之要在一心”,得此一心,则“天下之理得矣”。三教之所以一致,也是因为三教同此一心,故曰“三教圣人,所同者心,所异者迹也”。
憨山大师博学多才,通诗文,文字般若的运用达到空前的高度。他的诗歌都是不假思索,援笔立就,顷刻而成。亦精书法,其书法结构圆润,笔力遒劲,柔中寓刚。
永念
憨山大师肉身从明崇祯十六年(1643)迎归曹溪,一直供奉于塔院中。过了三百年,到1943年,虚云老和尚重兴南华寺,始将憨山肉身安置于六祖之左侧,丹田大师之肉身安置于六祖之右侧。虚云老和尚重兴南华寺时,将寺院布局作了较大的变动,使南华祖庭,焕然一新。
憨山著作收入大正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佛教流通处共同印行了《憨山大师法汇》,分初、二两集,共四函二十册。该法汇由张永俭居士发心汇编,均为影印本。2008年,由河北禅学研究所重新印行《憨山大师全集》,以香港版法汇为基础,煌煌18册。
2004年,为纪念憨山,由广东南华寺资助,在其故里安徽省和县绰庙乡白银庵原址上建憨山大师纪念堂,占地1500平方米。传正法师题匾“中兴憨山”。
憨山大师为中国佛教所做出的伟大成就及其高尚僧格,是安徽佛教的骄傲,更值得安徽四众弟子加以继承、研究和光大。(行思)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