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安岳石刻工艺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安岳石刻工艺

  分布区域 资阳市安岳县

  历史渊源 由安岳摩崖石刻造像沿革而来

  艺术、技艺特色与价值 造型准确、生动,形象逼真、细腻,有很高的艺术性、观赏性,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工艺制作流程及方法 构思、小样、大胚样、复制、手工雕凿

  安岳石刻,是安岳县境内全部摩崖造像及圆雕、塔雕、壁雕之总称。全县现有摩崖(少量圆雕)石刻点230处,摩崖造像近3万尊。

  中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评价道:“安岳石刻,古、多、精、美。”

  悠久历史:不可替代

  安岳石刻始刻于公元521年(南朝梁武帝普通2年),鼎盛于公元8世纪初至12世纪初的400年间,延至明、清、民国,已逾1400余年。

  唐时,著名高僧玄应在安岳境内卧佛院开凿经文洞,留下15窟共计27万余字的石刻经文。五代时期,安岳石刻继续发展,其特点为点多龛小,论年题刻多,现留存的五代造像数量居全国之冠,主要集中在圆觉洞、千佛寨等地。两宋时期,是安岳石刻造像的又一个高峰时期,此时的造像题材带有浓重的密教思想,造像技艺已臻成熟,完善的造像风格完全摆脱了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形成了民族、世俗化的特点。以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等处摩崖造像为代表,造像精美,无与伦比。南宋以后,安岳石刻走向衰落,明清时期造像规模小、数量小、技术差,直到民国。

  杰出工艺:下启大足

  安岳石刻,上承云冈,下启大足,是大足石刻的范本。

  安岳石刻造像,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上承云冈,堪称晚期石窟的佼佼者。题材以佛教为主,兼有道教、儒教。全部造像无一雷同,所有石刻近似写实亦有点夸张,且构思奇妙,堪称绝作。它们以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容、精湛的技术,驰名中外。在四川石刻造像艺术中,安岳石刻下启大足,不愧为四川石刻造像艺术的代表。

  有人在著文(见《安岳石刻申报世界遗产的分析》)谈及安岳石刻时,推崇有六:

  一部珍稀的天才宗教艺术杰作

  卧佛院释迦涅槃造像及说法图,依崖取势,雄伟大气,彰显佛法威力,堪称全国众多的释迦涅槃造像之一绝。毗卢洞3米高的水月观音(紫竹观音)静坐于10米见方的石窟内,袒胸露肘,侧身跷脚呈游戏坐,集内涵美与外形美于一身,无可争议地坐定东方美神宝座。柳本尊十炼窟,气势宏伟,布局考究,图文并茂,属中国石窟艺术同类题材的上品。“十炼”堪称哲理丰富、教义精深、深入浅出、教化众生、以佛化人的佛教指南,是四川佛教密宗兴盛及其弘扬密宗大法的首刻实证。华严洞造像,以精美绝伦、保存完好而居中国石窟艺术之冠。千佛寨《药师经变图》,生动、准确、完整地阐释药师经变,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仅有的一刻。安岳石刻中以圆觉洞、华严洞的释、道、儒“三教”合龛为内容的摩崖造像,当为中国宗教艺术史册醒目的段落。

  中国石窟艺术走向成熟时代的唯一代表

  安岳石刻追踪艺术的美学规律和创新精神,贯通了云冈、龙门石刻和大足石刻的黄金链。从时代看,唐代之精,精于民族化;宋代之精,精于世俗化;明、清之精,精于生活化、民间化。从造像风格看,南北朝古朴粗犷,唐代健美丰满,宋代细腻华美。安岳石刻运用多种造型技法,在精雕细刻的写实中,追求神似,务求出神入化,准确刻划人物性格特征。千人千貌,万佛万态,善则至善,美则大美。以巧妙的夸张和对比凸现出强烈的审美快感和艺术感染力。内容生活化,形式大众化,文字通俗化,构图大气,寓教于美。安岳石刻定位经典,又跳出经典,释、道、儒、神话与世俗兼容,以满足惩恶扬善世俗信仰心理的种种需要。匠心独运,艺术、宗教、社会、历史、自然等围绕主题各就其位。安岳石刻创新发展了宗教雕刻艺术,创前人所未创,神像人化,人像美化,人佛二重化,中国化艺术愈品愈出味。佛、菩萨健美端庄,姿态文静,高雅稳重,感情含蓄,在典雅与自然之中流露出几分神秘。圆觉洞释迦佛亲切自然略略侧身的生活化形态和莲花手观音装饰美的造像,既反映出雕刻技艺的纯熟与精湛,又是在创新中突破宗教仪轨,接受世俗影响的佳作,从而极大增强了社会教化作用。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传统文化与审美理念在造像艺术上的美学反映。因此,创新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安岳石刻,历史地成为具有中国化的宗教艺术风格、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广泛影响后世的石窟艺术方阵。

  中国石窟艺术形象化的百科全书

  中国式的求神拜佛是渴求改变生存状况或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平和举动,广大参与者在民间。安岳石刻以浓郁的地域化、民俗化、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特色而为世界所认同。石窟艺术的内容、题材、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一一走进民间生活与大众欣赏习惯,无论是佛、菩萨、罗汉、金刚、力士、侍者,还是飞禽走兽,各种陪衬物、社会生活场景、市井风情等都是当时生活的立体式再现或艺术写真。千佛寨摩崖造像所描述的典型画面,就是一座公元8至12世纪中国全景式社会生活的博物馆。安岳石刻是一部微刻式的并全面记载了中国石窟艺术亲民敬民化的唐宋百科全书。

  一座中国宗教史上的全民崇教丰碑

  中国石窟艺术流向由北至南,进入川渝。唐宋400年间,宗教石刻文化犹如徐徐春风吹拂着古安岳人的心野,他们大兴摩崖造像之举。安岳出现了十里一庵,五里一庙,深山出古寺,古寺出名山,名山出名窟的规模造像格局。造像为立寺之本——尊释、尊道、尊儒、敬神,世俗各有侧重,或诸家共奉,或题材各异,或内容有别,皆格局不一。以卧佛院、毗卢洞、圆觉洞、华严洞等为代表的规模石窟艺术群,既是中国宗教史上一部全民崇教的历史记录,又是一座全民崇教的千古丰碑。

  做出了助推中国佛教密宗地域化的历史贡献

  中国佛教密宗浪潮热于公元8世纪初的黄河流域。公元9世纪初,中国北方密宗渐至冷落。佛界为迎合在南方兴起的中国石窟艺术第三次造像高潮的社会心理,官民上下造势,造像乃时尚之举。在这种背景下,密宗南下久盛而不衰。以毗卢洞、华严洞为代表的大量造像及碑刻文字证实,公元8到12世纪,密宗在中国四川盆地空前兴盛。自称四川密宗五代祖师柳本尊的《行化图》,中国仅存2处,安岳和大足各抱其一。高僧柳本尊(公元855至942年)承袭金刚顶瑜伽部密教,吸取巴蜀文化精华,创立独具四川特点的地方性教派——川密。柳氏以残肢毁体、诸多苦行宣扬川密教义,安岳有毗卢“十炼”石窟为记,该石窟早于大足同类题材200多年。这座石窟是史上非常罕见的密宗道场,既将中国佛教密宗(后由秉承柳氏衣钵、自称第六代密宗祖师的赵智凤带到了大足)史延续了下去,又是研究中国佛教密宗地方化最富论据意义的实物。

  是研究中国儒道思想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传世标本

  处于主宰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与印度传入的释,在经历了一段漫长磨合历史过程之后,由“相斥”走向了“相融”,并认同了传教至优载体——石窟艺术。安岳境内的三教寺、玄妙观、大般若洞、三仙洞等处,有释、道、儒“三教”创始人同窟共龛,也有“三教”分别造像,集中体现了民间“佛道共崇”的宗教特色。安岳石刻众多完备的神系造像,将佛教的佛、菩萨和道教的神仙系统与四川民间神灵融合起来,促成了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形成。公元8至12世纪,孔子、老子、释迦已被尊为至高无上的圣人,他们的学说、思想、教义已被社会广泛接纳,形成了释、道、儒“三教”世俗信仰的合流,淡漠了“三教”的宗教界线。安岳石刻刻划了四川民间宗教信仰变化、发展的历程,影响深远。研究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多元化,安岳石刻是不可替代的生动标本。

  无限魅力:仍在延续

  解放后,安岳石刻艺术春风在全国各地吹起,一批安岳石刻艺人在全国各地开启了新的石刻艺术。二十一世纪是安岳石刻重焕光彩的新起点,特别是2000年,在安岳县委、政府的重视下,成立了安岳县旅游局“石刻艺术公司”。当代的石刻艺人吸取古代石刻精华,大胆创新,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价值性较强的作品。著名石刻艺人石永恩等人雕刻的《紫竹观音》,被誉为全国50家特色旅游产品之一。安岳石刻作品流传于全国各地,如:大庆油田的《石狮》,成都文殊院的《五百罗汉像》(线刻)、《石狮》百余尊、《花卉、飞禽走兽浮雕》200多平方米,资中孔庙的《孔夫子》,乐至的《陈毅元帅石雕》,以及峨嵋山、青城山、新都、达州、万州等地的寺庙佛像和园林雕塑等。

  安岳石刻选用优质硬石,有近10道独特的处理工艺。先构思、绘图,再素描草稿,接着按比例放样;用锤子与钻子打粗形,再定形,最后细工(磨光),细腻之处可与缎子相媲美。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既有现代石刻的风格,又具有传统石刻的神韵;既是艺术欣赏、家庭装饰的佳品,又是馈赠亲友的艺术珍品,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2000年9月,安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石刻艺术)”。目前,安岳石刻又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名单。

  (资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六)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