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窟:古代石刻艺术宝库
安岳石窟:古代石刻艺术宝库
作者: 王少敏 王勇
安岳石窟,安岳县境内石窟艺术的总称,以“古、多、精、美”著称于世。其内容之丰富,雕刻之精湛,历史之悠久,不仅是我国又一伟大古代石刻宝库,亦为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宝库。2000年9月,安岳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石刻艺术)之乡”。目前安岳石窟已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名单。今年6月,安岳石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
据《安岳县志》清道光版本“金石铭”记载,安岳石窟起于南北朝。梁武帝(肖衍)普通二年(521), 梁郡陵王肖纶在普慈招隐寺书写“刹下铭石刻”。隋代文帝(杨坚)开皇(581—600)年间,安岳石窟造像开始出现。其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在近千年的岁月中,成千上万能工巧匠精雕细刻,使得一个2600多平方公里的域县内,聚集了两百多处十余万尊造像、四十万字佛经。
安岳石窟虽然起步于南北朝,但当时的数量并不多。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713—741)年间, 中原僧人玄应为了弘扬佛教,从中原来到普州,在他的倡导之下,四方募化功德,利用安岳境内广布的岩石资源雕刻佛像。其后的几十年间,他把安岳的石窟造像推向了新的阶段,并有很大的发展。
到盛唐时期,安岳石窟造像不仅艺术上,而且在数量上也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众多的石窟造像遍及县境各地。大云山千佛寨、云居山圆觉洞、卧佛院、茗山寺、玄妙观……到处都可以看到庄重、朴实的唐代石窟造像。至两宋时期,安岳的石窟造像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虽然数量上稍次于唐代,但从艺术角度上讲,却突破了佛教规仪,把端庄严肃变化为飘逸秀丽,更接近于现实生活。诸如云居山圆觉洞北崖西方三圣、石羊镇华严洞造像、以及毗卢洞紫竹观音等。至此,安岳石窟走过了它最鼎盛的时期,两宋以后元明清三朝,安岳石窟造像已无大的发展,开始逐渐衰落,虽有石窟造像,但已为数不多。
在安岳浩瀚的石窟造像中,开创最早时空跨度最大的当数县城以西的大云山,以东的云居山,东南的石羊镇塔子山、箱盖山几处造像数千尊,其始于南北朝,终于清代,时空跨度逾1000年。其中以唐宋两代最多。
而开创最早的道教造像则是玄妙观摩崖造像,该造像位于安岳县城西北20公里鸳大镇黄桷乡玄妙村之集圣山腰。开创于唐代。该处不仅是安岳县道教造像数量最多、时代最早的石窟点,而且也是全国道教石刻造像数量最多、时代较早的石窟点。
多
据安岳文物部门近年统计,全县境内共有石窟及石刻造像300余处,大小造像10万余尊,且无一雷同。造像高度在3米以上的上百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两尊。至今保存较完好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文物价值及旅游价值的石刻有45处。
安岳石窟造像,题材多以佛教为主,兼有道教、儒教等,内容极为丰富,地方化和世俗化也很显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宗教研究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卧佛院摩崖造像、千佛寨摩崖造像、圆觉洞摩崖造像、毗卢洞摩崖造像、华严洞摩崖造像、玄妙观摩崖造像、茗山寺摩崖造像、孔雀洞摩崖造像等八处重点摩崖造像。卧佛院摩崖造像位于安岳县城北40公里八庙乡卧佛村,现存窟龛139个,大小造像1613躯。卧佛院另一著名文物是石刻经文洞,共有刻于唐代的佛教经文龛窟15个,刻有佛经20种,40余万字。主要刻的是两晋至唐代这段历史时期最流行的经典,有部分佛经《大藏经》未收录。千佛寨摩崖造像位于安岳县城西北2.5公里岳阳镇贾岛村大云山上。大云山千佛寨是一天然崖寨,周长700米。现存窟龛105个,大小造像3061躯。圆觉洞摩崖造像 位于安岳县城东南2公里岳阳镇金花村之云居山上,现存窟龛103个,大小造像1933尊。毗卢洞摩崖造像位于安岳县城东南50公里石羊镇塔子山上,现存窟龛 20个(含空龛 6个),大小造像465躯。华严洞摩崖造像位于安岳县城东南56公里赤云乡华严洞村箱盖山上,由华严洞和大般若洞两大窟组成,现存大小造像159躯。玄妙观摩崖造像位于安岳县城西北20公里鸳大镇黄桷乡玄妙村之集圣山腰,现存窟龛79个,大小造像1293躯。造像题材内容,除少数佛道合龛外,均为道教造像。茗山寺摩崖造像位于安岳县城东南60公里顶新乡民乐村之虎头山上,现存窟龛20个,大小造像63躯,开创于宋代。孔雀洞摩崖造像位于安岳县双龙街乡孔雀山,有大小佛像10龛,现存70余躯,系宋代雕刻。
精 美
安岳石窟造像艺术十分精美,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具有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
安岳石窟造像绝大部分雕造于我国石窟艺术由北向南发展的高峰唐、五代、北宋时期,是我国石刻艺术成熟和鼎盛时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艺术价值。石刻造像艺术体现出了不同雕刻艺术家的坚韧力和精绝的技巧,充分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造像艺术风格既有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遗风,又有体态健美、面颐丰满的唐代风韵,还有雕工精细、璎珞满身、装饰华丽的宋代特色。其中也有安岳人的独创,他们凭自己特有的匠心、高超的技法和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对宗教仪式有许多大胆的突破。
其中,堪称造像艺术精品者,当推被世界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女士称赞为“东方的维纳斯”的毗卢洞摩崖造像第19号“观音经变窟”中的水月观音造像。因其背倚紫竹林而又名紫竹观音。这个造像设计奇绝。身体不是全部浮雕,右手臂、荷叶、莲花、五指和巾带,都用的镂空雕技。坐的莲台和足踏的莲蕊间都镂刻出大量空间,以肩搭的披巾连接,减轻了巨石重量,又给人以和谐美感。最令游人叫绝的是身躯侧坐和翘起右脚,突破了佛像正襟危坐的宗教仪轨,加上注重自然采光,游人不论从那个角度都能获得同样的审美效果。其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刻工精细,刀法娴熟,匠心独运,颇有鬼斧神工之妙。不仅体现了佛陀世容和宗教艺术,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世俗文化。这一造像被人们称为美神,成为安岳石刻的代表。
卧佛院摩崖造像中的释迦牟尼涅槃图则十分壮观。这座卧佛长23米,刻在离地面约5米的岩腰,比大足卧佛早成400多年。卧佛头东脚西左侧卧,为世界最大的左侧卧佛。卧佛颈枕花石枕,大耳垂挂一双绽花耳环,双目微闭,脸庞慈祥端庄。卧佛旁有21尊弟子、菩萨、护法天神,形象地反映出释迦牟尼讲经涅槃的全过程和当时的氛围。
另外,华严洞摩崖造像中以华严三圣、大乘十地菩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构成的“圆觉道场”,气势宏大,雕刻艺术水平堪称安岳石刻造像之佳作;圆觉洞摩崖造像其中“西方三圣”形体高大,造型优美;毗卢洞表现“川密”祖师行化题材的第8号柳本尊十炼图窟是最具地方特色的……
安岳石窟,以其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刻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