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禅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1日
来源:《醒狮国学》 2010年3期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唐末以后,中国的禅宗,已发展到了熟透的程度,由于如永明延寿之以一百零八件行持为其日课,倡导持咒、念佛、礼佛、忏悔、行道、诵经等,综合诸种修持,相对地反而偏轻了坐禅。于是,华严宗的圆融妙谛,成了禅思想的中心,此一圆融的观念,便推动了禅净一致,显密同源的思潮。从此,事相的细节,渐受重视,大道的全体倒被忽略了,例如汾阳善昭所设的三诀、三句、三玄三要、四喝、四转语、四宾主、五位、六相等闲容家具,都是些不相干的繁琐之见。又有古则或公案的讽咏吟诵,也是发起于善昭的《先贤一百则》,使人从古则公案中,茫茫然、漠漠然地,捕足古人的悟境。
  禅宗本以自心即佛,只向内用工夫,空去妄想。当下便是,此时则参禅念佛,求生净土,作净土观;又兼行持诵大悲咒、尊胜咒等,以求灵验感应。参禅者,多落于扮演而少实修实证,只知依样画葫芦似地模枋着左喝右棒,竖拳举拂,张口扬眉,往往是言超佛祖之上,行堕禽兽之下。所以真正的禅宗精神,已不多见,因此到了南宋时代,便有公案禅与默照禅之争议产生,乃是为了挽救时弊而起的禅宗复兴运动。
  公案禅与照禅
  “公案”与“默照”,是两种修行的方式,前者多用逼、用考、用口喝、用棒打;后者重视默然不动而历历分明。故也可说,“公案”禅多用紧迫工夫,把学生逼得走无路,而又非走不可,而又非让你开口不可。所以参“公案”大多是教学生起在疑情,把妄想杂念,统统逼进死巷子里,然后一网打尽。
  至于用“默照”工夫,多用松弛、用明晰,把妄想杂念,全部沉淀下去,使得心头平静如镜,清明如月,沉寂如潭。这两种方式,古来虽分临济公案、与曹洞的默照,其实,佛法是修道者的公器、从来没有人向谁申请过专利权,只要谁能用它,专用一种或兼用两种,没有谁说不可以的。

标签:禅的转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