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从印度到中国——谭世宝谈禅宗的革命与兴盛
佛从印度到中国——谭世宝谈禅宗的革命与兴盛
杨晓珍
从汉到唐的时期,佛教传进来,跟中国固有的孔孟之道,还有我们的道教等等很多习俗都发生了许多矛盾和冲突,但中国最终还是容纳了这个宗教。就好像我们人体天生对外来的、移植的东西会有排斥反应,前期那个排斥反应还是很严重的,甚至在南北朝到唐朝发生过灭族的事件。这说明在佛教没有中国化之前,作为一个异国的、移植的文化,在我们本土的文化和理念习惯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水土不服。慧能在佛教的思想革命,化解了中国跟印度佛教的矛盾,同时也挽救了佛教。
慧能之前
印中佛教礼仪改革
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以后,礼仪方面最大的冲突,首先是外在的。
在今天看来很私人、很自由的东西,在古代那是上升到法律的。比如说,佛教规定,作为出家人一定要剃光头,这是他们的戒律,一定要实行的。但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违伤”,所以这个头发要剪掉或者剃光是罪人的标志。
还有饮食的习惯。我们中国人一项非常伟大、非常实用的发明就是筷子。在印度怎么吃饭的呢?是用手抓来吃。而我们不论贫富贵贱都用筷子,但筷子可以是竹的、可以是木的、可以是象牙的、可以是玛瑙的,就对我们的饮食卫生、健康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佛教有这样的规定,和尚饭前一定要洗手,饭后也一定要洗手,为什么?就因为他是用手抓饭来吃的。所以这个事情,来到中国以后,我们能不能习惯他的教条?不能。所以在这个饮食习惯方面,首先就是中国的筷子战胜了有关的戒律。你好的东西,我们可以接受,不好的东西我们不会用。可是有的人喜欢教条,看到印度佛经的戒条怎么写,条条都按照教条,那是教条主义了。
这些是外在的东西,关键还是思想方面的。比如说,佛教传进来,跟我们最大的矛盾在哪里呢?
第一,按照佛教原来的理论,出了家的人就比其他人都高人一等,可以不拜师傅,可以不拜王者,甚至王者见到这些法师都要拜,这也是跟我们传统的理念有很大的矛盾。其次,儒家思想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跟出家人不结婚、不生子发生了冲突。
有这么多冲突,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会接受这个外来的宗教呢?就是要看这个宗教的最重要的用途是什么?它从思想方面给我们中国人带来什么好处?
修来世的佛教
对中国人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思想里面,有哪一点是比较有缺陷的,而佛教又补足了我们呢?我们看到传统的思想里面有一个说法,就是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而且这个报呢,是祖先积了德,后人就有了结果。
而佛教就有一个说法,他不是说什么祖先的德跟后代的福有关联,他有一个叫“三世因果报应”的说法。“三世因果”这个说法,就是说你这一辈子没有干什么坏事,但是可能你上一辈子干了什么坏事,所以要求你这一辈子要还上一辈子的债,所以你尽管这一辈子没干什么坏事,你也要倒霉,跟你的祖宗没有关系。而你看到一些人,现在好像没干什么好事,而却过得很好,那是因为他上一辈子干了很多好事,你不知道;但如果他这一辈子干的坏事很多,不一定这一辈子得到现报,而到了下一辈子就会遭到报应。
这种想法对一些人、特别是一些现在受苦受难的穷人非常有意义,他可以说我这辈子没希望了,但我现在坚定不移地做好事,下一辈子还有机会的。
所以这一种说法也会吸引很多人来信奉。那么道教什么人信?有钱人!为什么?有一句话,当了皇帝还有什么愿望呢?当了皇帝那就是想成仙了。秦始皇,富贵荣华都满足了,他还有什么要求,就是长生不老,就是把这种幸福、荣华富贵永远保持下去,这是道教对他们有吸引的地方。如果是穷人,就很容易相信佛教,哎,我这一辈子快完了,希望下一辈子投个好胎,所以这个佛教传进中国来,它对好多人都有一个吸引力,相信它。尽管它另一方面跟我们中国文化有很多冲突,但是因为它有这方面的吸引力,所以屡禁不止,屡灭不死。反而是大规模地灭佛结束以后,“春风吹又生”,甚至比灭佛以前更厉害。所以一个思想的问题还是要从思想方面来解决,不能够靠武力。
慧能的佛教革命
慧能所进行的佛教革命跟西方的完全不同,西方的宗教改革,都是要打得你死我活。而慧能的佛教革命,实际上是一次非常和平、理性的思想运动,就是把原来印度佛教所不适合中国民族心理、民族意识形态、中国的国家地位的东西去掉。
我们看到的很多汉到唐所翻译的佛经,有些讲得很平实,有些讲得很夸张。开始中国人都非常相信外来的和尚,所谓“外来和尚会念经”,也无从考究,这样的结果就引起我们一些法师对印度的好奇和向往,就不断有人去,比较成功的就是法显。法显是集体去的,有很多人去到哪里,受到印度人的歧视,印度和尚没有想到你们这么“偏远”的地方都有这么多人喜欢学佛,而且学得这么厉害,很奇怪。法显写的游记,最初的版本叫《佛游天竺国记》,这个意思就是法显就是佛。而且法显带回来的经典也是带有这么一种说法,就是佛的中心没有固定的,佛有些时候是在印度,有些时候是在中亚,有些时候是南亚……
再一个就是玄奘大师,玄奘法师在那里看到的印度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比我们大唐落后得多。所以他那本书叫做《大唐西域记》,因为当时的中心就是大唐,印度只是我们的西域,结果有四大国,东西南北,无论是道德风俗、文化都是大唐最发达。所以,玄奘法师回到中国,他是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因为他是把印度的真相带到了中国。在唐玄奘之后没有人再去印度取经了,你如果好好看一看《大唐西域记》,你就知道那里没有什么经可以取,真经已经来到中国,中国人已经创造性地把它发展了,到了慧能大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完成这个事情。
从理论方面,我们看到慧能有哪几方面最重要的创作?
第一,他是真正发挥了佛教的“众生平等”,人人可以成佛,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人可以成佛的这样一种观念植入到佛教,反对只有印度是中天之国,中国的文化就是从最低等的人们就可以做起的,所谓“下下人有上上志”,所以人没有什么种性。就说明成佛不看出身,不看地点,任何人都可以成佛。慧能在中国是第一个被称为佛的人,所有中国和尚的书,没有一个被称为经的,只有慧能大师的被称为经,叫做《六祖坛经》。
慧能跟大家说:“善知哉,若欲修行,在家欲得,不由在寺。”就是说,不一定要出家,也不需要去印度,佛不在远方,不在外面的,就在你心中,问题是你能不能把它觉悟出来。以前印度的佛教,最终流行的是要求“外在三宝”——“佛、法、僧”,都是外在的,而慧能说,我们现在是“至性三宝”,是从你的心那里去求,去觉悟。就是说不用剃发,不用出家,慧能本身是行者,他是成了佛,为了说法才剃发,这也是很厉害的事情。
另外慧能不主张拜偶像,佛在心中嘛。另外也不主张烧香,而提倡“心香”。还有呢,就是不提倡捐钱,捐钱是有功德,捐钱是做慈善事业,不是功德的问题,这也是慧能很有智慧的一种说法。
由慧能所创立的这一派别的活动,曾经有五六百年,起码到了唐代又到明代,风靡一时,就是遍天下。其中他门下的最大一个宗派叫临济宗,临济宗为什么能够吸引了大部分的中国的佛教的信徒呢?就是他实行一个选佛的制度,就是佛不是一个人,不是到了慧能为止,而是一代一代都有佛出来。
在慧能的著作里面,只是正面的立禅宗的佛,他跟印度的佛还没有很正面的冲突。但是到了他的徒子徒孙,很多对立的东西就来了。比如说“什么是佛”的问题。本来早期的佛经里讲得都很清楚,但慧能的弟子们每一个人都要问什么是佛的问题,但是又不会告诉你答案,而是要你去悟。但也有一些人,老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他就打你。打你还不醒,那干脆就破口大骂了,“什么达摩啊,达摩只是一个担屎汉,就是挑大粪的,是一个老烧壶,那剩下的就靠你自己想了,我话就讲到这里了。”我们就要问:为什么把达摩这个地位树起来的是禅宗,但是同时又要打破达摩这个迷信,就因为它毕竟是印度的佛嘛。佛是什么?什么是佛?禅宗是明白了,但是不能告诉你。其实佛是跟我们一样,都是吃喝拉撒睡的人,要吃饭、要睡觉、要穿衣服,你这样问,这样问就打,你自己去想,但我不讲。 本文根据现场记录整理
□旁 白□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佛心宗。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
相传“禅宗”为菩提达摩(南朝宋末人)创立,弟子有慧可,僧璨。璨弟子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东山法门,为禅宗五祖。门下有神秀、慧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以慧能为六祖。时称“南能北秀”。北宗主张“佛尘看净”的渐修,数传后即衰微;南宗传承很广,成为禅宗正统,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因此六祖慧能也成为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禅宗佛学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
10月13日,本报与山东省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大众讲坛”请来我国建国后第一位研究佛学的博士——谭世宝先生,评述慧能的佛教革命及历史意义,给我们讲解了慧能所完成的由印度佛教向真正的中国佛教转变的革命过程。
谭教授是中国史学大师王仲荦先生的学生,他出生于香港,获得了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香港大学理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时也是中国历史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专家。谭教授说:“现在很多的宗教都带有征服性,但佛教是非常和平的。明清时期,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用天主教征服中国。但是用这样的观点来讲佛教史那是很大的错误。用我的体会来说,中国是把印度的佛教给吸收了、消化了,完全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宗教。”
来源:齐鲁晚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