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莫高窟:佛教艺术的宝库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7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秀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莫高窟:佛教艺术的宝库

  □ 杨秀清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

  公元366年,一个叫乐僔的禅僧云游至敦煌鸣沙山,忽然看见对面三危山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显现。他以为得到了佛的昭示,于是募人在莫高窟开凿了第一个石窟。接着,又有一位叫法良的禅师,开凿了第二个石窟。

  莫高窟的开凿营造从此开始了,灿烂的石窟艺术从此诞生。

  敦煌莫高窟艺术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是在传统的汉晋艺术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艺术的营养创造的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民间佛教艺术,是我国乃至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莫高窟建筑艺术

  石窟的开凿者,把对释迦牟尼佛的无限敬仰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首先表现在对洞窟建筑的设计上。

  早期的洞窟形制主要是禅窟和中心塔柱窟。禅窟是供僧人坐禅修行的洞窟。中心塔柱窟,又称中心柱窟、塔庙窟。窟内中央设立连接窟顶与地面的方形塔柱。柱的四面开龛塑像,以供修行者绕塔观像与礼佛。

  这种形式,带有鲜明的外来印记,禅窟由印度毗诃罗窟发展而来;中心柱窟则是源于印度支提窟,并形成于西域龟兹石窟的一种窟形。然而,这个时期的石窟开凿者们,已把中国式的建筑风格悄悄地引进到洞窟中来了。中心塔柱之前的窟顶,被改造成中间起脊、两面斜坡的人字披顶,并建有枋、椽、斗拱的木质构件。

  如果说,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洞窟形制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禅修的需要,那么,隋唐时期的窟形则完全成了世俗礼佛的场地。步入殿堂就会发现,脚踩莲花,头顶穹窿,四周是佛国胜景,置身其中,似乎真正到了净土世界。开窟者不仅把洞窟内部变成中国式的殿堂,而且在洞窟之外,各窟之间不仅有木构栈道连通,还给它们加上了中国式的窟檐。

  如今,我们已看不到当年长达1公里的露天崖面上那“构以飞阁,南北霞连”、“前有长河,波映重阁”的壮观景象了,唯有仅存的几座宋代窟檐仿佛还在向我们述说着逝去的美景。

  莫高窟彩塑艺术

  彩塑是洞窟的主体。莫高窟北朝的彩塑,带有西域造像的遗风。造像额头宽阔,鼻梁高隆,眼珠略鼓,嘴大唇薄,高髻披发,体格雄健。衣纹采用阴刻线、贴泥条手法,表现衣服质料轻薄,紧贴身上,给人以薄纱透体的感觉。

  公元525年,中原“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被带到敦煌。在北朝彩塑中,无论是苦修的佛像、禅定的佛像,还是侍立的菩萨,都显得宁静而超脱。

  自唐代开始,置于佛龛和佛坛上的彩塑造像,已完全离开墙壁,充分发挥圆雕的主体性、独立性的特长。洞窟内出现了更多塑像的组合,至高的佛祖、慈祥的菩萨、威严的天王、虔诚的弟子,佛国世界不同的人物按等级差别有序地汇聚一堂,展示了立体的佛界说法会之场景。佛堂在这里变成了“天上的李唐王朝,封建的中华佛国”。

  唐代是一个营造巨型大佛的时代。唐代初年,叱咤风云的武则天为了取代李唐天下,下令僧人造《大云经疏》,该经称武则天为弥勒下世,全国各地兴起塑造弥勒的热潮,莫高窟最大的塑像,35.5米高的北大像就在这股热潮中被塑造出来了。在此风影响下,唐开元年间,27.3米高的南大像也被塑造出来。举世罕见、气势宏伟的大佛,虽然历时千载,多次重修,仍不失其庄重沉稳、丰满雄健、元气充沛的盛唐精神,堪称中国泥塑中的精品。

  塑像的个性化和菩萨的女性化是隋唐彩塑的最大特点。第45窟西壁佛龛一铺七身的彩塑群是盛唐的精品之一。菩萨完全变成了女性,体态丰盈健美,神情恬静慈祥。阿难变成了英俊潇洒的青年,迦叶则成了稳重深沉的老者。

  一个个表现鲜活生命的隋唐彩塑成为莫高窟经久传世的典范,产生出永恒的魅力。

  莫高窟壁画艺术

  壁画是敦煌石窟的重要内容,由于它有广阔的表现空间,能更为细腻地表现佛经内容,色彩斑斓,因而备受青睐,被称为“画在墙壁上的图书馆”。

  佛教故事画是莫高窟北朝壁画的主要内容。它来源于印度民间优美的传说,被佛教信徒们加工改造,注入了佛教义理和思想。尸毗王割肉贸鸽的故事,说的是一只小鸽子被饥饿的老鹰追逐,逃到尸毗王怀中求救,尸毗王用自己腿上割下的鲜肉和躯体,换取了鸽子的生命;一只美丽的九色鹿在恒河边奋不顾身救出一个落水的人,这个人却忘恩负义,出卖了九色鹿,结果最终落了个浑身恶疮、饿死荒野的下场……一个个惨烈、悲壮的故事,引导礼佛的僧俗放下人间的苦难、生活的不幸,接受佛教教义的洗礼。

  北朝壁画中,不仅有来自印度的故事画,中国本土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西王母、东王公、伏羲女娲、雷公电母……也进入了壁画。西方的神和东方的神,相逢在西北大漠的上空。

  隋唐时期,莫高窟壁画内容最突出的特色是经变画的出现。经变画是将一部佛经或佛经的某部分的内容变成一幅首尾完整有情节铺陈的鸿篇巨制,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的独创。莫高窟的经变画有30余种,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则是表现净土思想的阿弥陀经变、无量寿经变、弥勒经变等。

  莫高窟,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辉煌

  每一个民族在敦煌描绘自己理想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历史描绘了进去。

  公元755年,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把河西精锐部队调入中原,吐蕃军队趁机进入河西,并成为敦煌的主人,长达60余年。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石窟艺术依然遵循着盛唐风格,但是,洞窟内的壁画上出现了一些密宗神像、表现佛教圣迹和灵异的瑞像图以及吐蕃的高僧大德和供养人像。

  1036年,党项人建立西夏王国,西夏君主元昊从西藏迎来藏传佛教噶举派大师,使藏族文化继续影响着敦煌石窟艺术。敦煌石窟中的西夏文题记、供养人画像以及当时盛行的用石绿颜色铺地的“绿壁画”,昭示着西夏时代的精神。

  1227年,成吉思汗踏进沙州(今甘肃省敦煌市)。在敦煌,信仰藏传佛教的蒙古人,把密宗文化推向高潮,元代壁画中密教题材十分突出。

  可以说,无论是吐蕃、于阗,还是回鹘、蒙古,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的莫高窟艺术。

  [相关链接]

  敦煌保护大事记

  敦煌石窟由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构成。其中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并有藏经洞出土的约5万件文献分散在世界各地。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79年,敦煌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到目前,只开放了60个面积较大、基本无病害的洞窟,且每次最多只允许30人入洞。在不断向世界展示这座千年遗产博大精深的同时,对其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也日趋突出。

  2008年12月29日,敦煌莫高窟历史上最大的综合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开工。该综合保护工程分4个保护项目,除主要针对游客参观服务的保护利用实施项目外,还包括崖体加固及栈道改造、风沙防护和安防工程的实施。整个工程将耗资2.61亿元,在3至5年内完成。

  “数字洞窟”——

  依托先进数字技术

  打造的保护利用

  设施项目

  该项目利用数字技术,完成对敦煌莫高窟170个A级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摄、加工处理和数据库建设,打造一座“数字洞窟”。据了解,“数字洞窟”的拍摄由敦煌研究院和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进行,利用高分辨率的数码相机根据洞窟形状选取不同的节点拍摄。

  建成的数字陈列展厅位于距离莫高窟15公里的游客服务中心。游客可以跟随高清数字图像进行实景漫游,身临其境地在球幕影院里参观洞窟实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此举既能减少游客在洞窟内的逗留时间,又能全面展陈敦煌石窟灿烂的文化艺术,使游客获得比传统参观方式更多、更清晰的信息,达到保护和利用的双赢目的。

  截至2010年底,敦煌石窟完成数字化拍摄的洞窟已经达到47个(含榆林窟1个),将于今年投入使用。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