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千佛山上探访千年古寺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7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千佛山上探访千年古寺

  □千佛山的名字来源于隋朝时修建的千佛寺,千佛寺唐朝之后称为兴国禅寺,沿用至今。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济南有历山路、历下区都与此有关。

  □如果说兴国禅寺体现了佛文化的精髓,那么儒、道、佛三家互相融合的历山院就是舜文化的集大成者。

  □历山院的舜祠是济南历史上最早的祠堂。至今济南的舜井街、舜耕路,都是舜文化的体现。

  历山路是济南市内的一条主要交通道路,在这条路的南头就是远近闻名的千佛山。正月初八,记者冒着严寒来到了这里。

  见证了济南城世事沧桑的千佛山,跟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刚刚下过的一场大雪,为它平添了几分超凡脱俗的味道。山路两旁的树木上,系着许多游客祈福的红丝带,在积雪的映衬下,看起来分外惹眼。

  秀外慧中千佛山

  走进山门不久,远远就望见了半山腰里隐隐约约露出的两个建筑群,左边一组呈灰色,右边一组呈黄色。千佛山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左边的是历山院,右边是兴国禅寺。这是千佛山的两个主体建筑,也是千佛山文化的精髓所在。”

  随行的导游小姐介绍,千佛山的名字变化很多。相传舜帝做平民的时候,曾“躬耕于历山”,千佛山被叫作“舜耕山”,春秋时期称为靡笄山,战国时叫作靡山,南北朝时期叫作舜山、庙山和舜耕山,名字尽管有变化,但都和“舜”文化息息相关。史料这样记载千佛山名字的来历:隋朝开皇年间(589年),山东佛教盛行,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许多石佛,修建了千佛寺,千佛山的名字也因此得来。

  大家现在习惯用“秀外慧中”来称赞千佛山,唐槐亭、兴国禅寺、历山院、舜祠等文化遗址,给秀美的千佛山增加了更多的灵气。

  关于千佛山的来历,民间有着许多传说,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载:“齐郡接历山,上有古铁锁……挽锁断,飞来于此矣。”说千佛山是挣脱海神的铁锁,自己飞到济南城里的。这个神话很美,却不是事实。地质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千佛山是泰山余脉,在距今5亿年前济南地区被大海覆盖,1.8亿年前由于地质变动,沉积的石灰岩跟泰山一起上升,才形成了如今千佛山的地貌。

  千年古刹兴国禅寺

  穿过大门牌坊,沿着山道走上20分钟,就来到了兴国禅寺面前。

  兴国禅寺寺院主要分为两个院落。东庙是一个佛、道、儒各教混杂的院落,就是现在的历山院。院内有舜祠、三圣殿、鲁班祠和碑廊等,反映出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西寺是兴国禅寺的主要部分,院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禅堂、观音殿、韦驮殿、摩崖石刻等,济南市佛教协会的驻地也在这里。

  寺院的工作人员给记者介绍:“兴国禅寺虽然几经磨难,但千百年来声名远扬。每年都有来自四川、山西、安徽以及日本、美国、泰国等地的僧尼,来这里参拜。藏经楼珍藏了兴国禅寺圆寂高僧的上百颗舍利子,更是备受世人尊重。”

  边看边聊中,记者逐渐了解了兴国禅寺的兴衰史。隋统一全国之后,济南地处京师长安(今洛阳)的东部,从经济以及国防各方面来说都是重镇,隋文帝对济南特别重视。而且从私人感情上来说,隋文帝的父亲杨忠早年在泰山南北生活过,母亲吕苦桃又是济南人,出于政治和亲情的需要,隋文帝在济南大兴佛事。当时从印度传入了石窟造像之风,济南也跟着盛行起来。于是历山的悬崖峭壁上雕凿了许多佛像,又建成了“千佛寺”。唐贞观年间,兴国禅寺的规模全山最大,被称为千佛山首刹。

  接下来,兴国禅寺的命运几经周折。后来唐武宗为了保护世俗地主的利益,下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灭寺院佛像、强迫众僧还俗,给予禅寺很大打击。宋代时兴国禅寺虽曾一度扩建,但元末明初,连年战乱又使得寺院“殿堂荒芜,无存一砖一瓦”。寺院在明清时期才得到修复,现存寺庙主体就是明清时期的格局和规模。清朝乾隆皇帝路过济南,看到千佛山景色秀美,佛像雕刻精致,高兴之余写下《千佛山极目有作》,赞美千佛山“分干自岱宗,冈峦雄且秀”,这就是后话了。

  石佛雕像千姿百态

  兴国禅寺院门朝西,“兴国禅寺”四个金色大字在积雪覆盖的屋檐下很显眼,这是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手题写的。院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禅堂、观音殿、韦驮殿、摩崖石刻等,殿堂分布错落有致,整座庙看起来迤逦、古朴而庄严。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高大雄伟,气势非凡。与其它寺院不同的是,大雄宝殿位于兴国禅寺正门对面,呈坐东朝西朝向,这是寺院依照山势修建的结果。

  寺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南侧的千佛崖。千佛崖是隋开皇七年至二十年间,由刘景茂所造的佛教凿石造像,还有部分是唐代贞观年间的造像。现在能看出原貌的有9窟130余尊,乾隆皇帝曾称赞说“因悟境无穷,骋怀难尽副”,造像历经千年风霜,尽管有的已经风化,但至今还有一些是研究隋唐艺术的重要史料。

  在这些造像群中,极乐洞是其中的主窟,有大小佛像87尊,镌刻于隋开皇十年至十三年间(公元590-593年),中间一尊盘膝禅坐的阿弥陀佛,高达3米。其他的多窟,分别散落在洞外的石壁上,高度不等,有的在高高的壁顶,有的举手就能摸到,有的一两尊共居一窟,有的却是三五聚集。造像看起来参差有别,却又错落有致。

  在西侧与极乐洞相通的是龙泉洞。清朝文人刘大绅曾作《咏龙泉洞》诗说:“千尺高岩万树林,时时洞口老龙吟。不知几夜清风雨,并作寒泉一水深。”洞内南侧石壁上镌有多尊佛像,大多是合掌瞑目的姿态。其中一尊弥勒像,是刘景茂于隋开皇七年(587年)正式修造的,是千佛山最早的造像,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些石窟的雕塑、壁画等,是我国古代艺术家把传统的艺术和外来的佛教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创造的佛教艺术珍品,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和这些古代雕刻相呼应的是,千佛山上还有一个著名的万佛洞,尽管这是1992年才建成的,但它集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石窟、云岗石窟四大名窟于一洞,塑造了28888尊佛像,其中最大的卧佛长28米,洞外仿乐山大佛高15米,最小的仅20厘米,堪称奇观。

  儒、道、佛毗邻而居

  走出兴国禅寺的东门,对面就是历山院。

  沿着厚厚的积雪占据着一半的阶梯拾级而上,迎面便看到一座三开间的山门,门额上是乾隆皇帝题写的“历山院”三个字。济南著名学者徐北文教授对千佛山和舜文化深有研究,他评价说:“如果说兴国禅寺体现的都是佛文化的精髓,那么儒、道、佛三家互相融合的历山院就是舜文化的集大成者”。舜井街、舜耕路,纪念着舜耕历山的故事,更留传着“德泽众生”的精神。

  院子里边南侧自东向西,依次是舜祠、鲁班祠、文昌阁等祠堂,北侧是可以远眺济南全貌的一览亭。整个院落,殿宇错落,古色古香。史料记载,历山院修建于明朝,明成化四年(1468年),济南德王府内官苏贤,想做善人成“善果”,就捐资修建了三清殿和真武楼,塑了元始天尊、武德天尊、太上老君和玉皇大帝、紫微大帝等道教信奉的神像,舜帝也被道教尊奉为天、地、水三神中的地神(天神为尧,水神为禹)请进了祠堂。清康熙年间,孔子被供奉进隔壁的文昌阁,观音菩萨被供奉进了观音堂。这样,儒、道、佛三家尽管信义不同,却也舒舒服服过起了毗邻而居的日子。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