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庸与玄奘之路
冯其庸与玄奘之路
作为唐代的一代高僧,玄奘的故事被演绎成各种版本,流传千古。当年佛教传入中国,经过翻译有很多版本,在佛学方面有争论。玄奘认为,不到印度搞清楚古梵文,就很难了解佛经最真的意义。因此下定决心到印度求取最原始的版本,同时解除自己心中对佛学的疑惑。于是,玄奘从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哈密,再穿越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随后穿行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终于抵达了印度佛教圣地那兰陀——也就是《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西天大雷音寺。而冯其庸在晚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要走遍当年玄奘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于是从1986年到1998年,冯老曾7次到新疆,重走玄奘路。而西域之行,对这位大学者来说,留下了很多美好的体验。2005年9月27日,作为大型文化考察活动“玄奘之路”的总顾问,冯其庸随同考察团从新疆库尔勒市出发,开始向罗布泊进发。这时,他已经是83岁的老人。
■人物介绍
冯其庸,1924年2月生,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1948年毕业于无锡国专。历任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两度赴美在斯坦福、哈佛、耶鲁、柏克莱等大学讲学。1984年12月由国务院、外交部、文化部派往前苏联鉴定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达成两国联合出书协议。1986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1996年应邀访问德国、法国,并在柏林和巴黎考察两国所藏敦煌、吐鲁番文献。1998年8月,冯其庸以76岁的高龄,第二次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古道为玄奘回国以后1355年来的第一次发现。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冯其庸还是著名的“红学”专家。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20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冯其庸现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
2005年9月27日,作为大型文化考察活动“玄奘之路”的总顾问,冯其庸随同考察团从新疆库尔勒市出发,开始向罗布泊进发。按照计划的路线,考察团将从米兰进入罗布泊,穿越湖盆到达楼兰古城,最后的目的地是敦煌。
考察团来到这里是为了考证1300多年前,唐朝僧人玄奘西域取经时留下的一个疑团。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曾提到过楼兰,但是他并没有写明是否是从楼兰取道西行,求取真经的。而从1986年起,就开始调查玄奘取经之路的冯其庸,在近20年的时间里,几乎走遍了玄奘取经时走过的所有国内路线,唯独楼兰、罗布泊因为不易进入,至今没能进行实地考察。而这一次,让冯其庸朝思暮想的楼兰古城已经是近在咫尺了。
重走“玄奘之路”
来楼兰,应该说是了却冯其庸先生的一桩心愿了。但是80多岁的高龄走这样一段路途,还是让家人和朋友们很担心。但是冯老讲,“我不希望留下这个空白,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要到楼兰来走一遍。”
冯其庸认为他的楼兰之行,不是在搞活动,而是在做学问。他说:“我觉得做学问,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实践。我对楼兰向往了这么长时间,知道楼兰这个发掘的历史以前,在唐诗里头就讲到楼兰。后来正式发掘以后,看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就更加向往楼兰。现在看到的,不是当年楼兰的原貌,但是毕竟它是原貌的遗留。对于我们读书来讲,还是读到了第一手的资料,不是辗转地听人转述。”
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记载楼兰非常简略。他只是说这是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经过冯其庸旁征博引的考证,他认为自己现在走的就是“玄奘之路”。他说:“因为我分析《西域记》里讲到了尼雅,尼雅就是民丰往北,这个方向就指明了,说明他已经离开南道,向北走、然后向东进入了大沙漠了。然后又记载到了且末地,且末是从沙漠过去的一条路。最后又记载到了楼兰,距楼兰多少路,这个又没有写下去。但是我看《玄奘传》里头,《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头讲到了‘过了大沙漠就是热风、恶鬼’,这些在《西域记》里头也提到了。这都是在沙漠里头才有,从南路走不可能有。再一个到了沙洲即到了唐朝,还碰到了唐朝接他的使者。然后又换了唐朝派来的马。既然已经进了沙漠中间部位,你不绕过这个地方过去,就没有路了,除非退回原地。所以我就觉得我们现在走的路是玄奘当时的路。”
团队中最坚定的一员
在考察团中,83岁的冯其庸是年纪最大的。同行的还有很多学者、专家,他们都是新疆、西域历史地理学和民族史方面的权威。而在其后的实地考察中,楼兰曾经有过的人类文明历史也开始一一显露。
考察团在这里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的遗迹,比如骆驼粪、草、骨头、烧炭什么的,专家说这些属于魏晋时期的文化层。这些被尘封的人类生活遗迹,让人对楼兰古国当年的面貌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而对冯其庸来说,到楼兰不仅仅是要考证玄奘是否曾经经过这里,已经消失无踪的楼兰古国,对他的研究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历史是发展的,学问也是发展的。西部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宝贵的一部分。那么西部有这么多民族,都是跟我们融合成一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历史、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文字、他们的体制变迁,许多的历史记载都应该是我们自己家里的事,我们都应该了解它,应该像了解自己一样。
在这种信念支撑下,83岁的冯其庸开始了他的楼兰之行。而从罗布泊到楼兰这一路下来,考察团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风餐露宿。进入罗布泊地区后,考察团经历的艰苦程度是别人难以想象的。周边都是盐渍的荒漠,这几万平方公里没有生命的世界,就是让身体非常好的年轻人走,都是有困难的。但83岁高龄的冯其庸坚持走了下来,他的坚韧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感染了整个团队,被誉为最坚定的团员。
感受玄奘的精神世界
现在的楼兰虽然还是一片荒蛮之地,但是它神秘的过去,曾吸引了很多学者不顾艰险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也因此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这种艰险却被冯其庸看作是感受玄奘内心世界的绝佳环境。
玄奘说:“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冯其庸感受着这句话说:“困难艰苦是考验人,锻炼人,也是培养人的一个手段。你如果样样都怕困难了,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原来唐诗里面‘不破楼兰誓不还’,我说‘不到楼兰誓不还’。”
玄奘的精神也是我们国学的一个重要精神之一。
从1986年开始探求玄奘的足迹,一直到今天,冯其庸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玄奘精神。他把玄奘精神看作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他的实践也是在传播这些精神,他希望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承传不息。
冯其庸说:“我读初中的时候,读过《玄奘法师传》,意外地读过大家现在看得到的《玄奘法师传》。后来我写字,临《圣教序》。《圣教序》里面有唐太宗称赞玄奘,评价多高啊。积雪晨飞,途间失地,一大段文字,写得真漂亮的不得了。我就觉得这个人的精神境界,太了不起了,对他太崇敬了。一直向往着能够到西部,不光是为了玄奘,觉得要看看西部的情况。”
这位83岁的老人再一次扛起大旗,在他的脚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如同玄奘之路一样,依然充满艰辛,充满了曲折,但也同样充满了光荣的使命感。
(杨晓珍据央视《大家》整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