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燕赵何时开善寺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7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志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燕赵何时开善寺

  作者:张志辉

  在燕南赵北的河北省高碑店市,有一座千年古刹——开善寺,它坐落于紫泉河畔的新城县(今高碑店市)故城新城镇内,西眺太行山,东瞻白沟河,是国内仅存的八大辽代建筑风格的文物古迹之一,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开善寺气势恢宏,结构精巧,技艺精湛。彩绘、壁画、佛像巧夺天工,堪称三绝。有碧殿映空,金像耀目,画栋飞云,巧幻不可臆度之说。关于他的修建、建筑结构、社会人文有着传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

  然而,由于建筑历史悠久,它的具体修建年代众说纷纭,令人疑惑不解,史料记载、实物考证也互有参差。据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年)的石碑记载:寺创于宋。而民国24年(1935年)修订的《新城县志》记载却是:开善寺系唐朝所建。现存的开善寺却又是:寺内仅保存有唐代的雕像、壁画,大雄宝殿为辽代遗物,左右两侧的天王殿、金刚殿则为明、清的建筑风格。此外,传说新城县旧城的城外有开善寺的旧址。

  那么,它究竟修于何时建于何日呢?何以被扭成并不可口的麻花呢?

  还是让我们回顾史实、考察实物、结合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来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吧。

  在民间有“先有大佛殿(开善寺的俗称),后有新城县”的说法。而新城置县的确切年代是有案可稽的,为唐朝晚期的泰和六年(832年);开善寺的修建年代则应该更早一些。

  据传寺内有吴道子(689——758)绘制的壁画,而有中国画圣之称的吴道子生活在盛唐时期。如果开善寺建于吴道子所生活的年代之前,那为何要吴道子为之作画;如果开善寺修建于吴道子所生活的年代之后,我们何以认定寺内壁画就是画圣的真迹呢?所以开善寺建于吴道子所生活的盛唐时期是合理的、可信的。那样史料记载、实物考证和民间传说也是一致的。

  唐朝早期,新城既不是繁花似锦的大都会,也不是州城、府县的所在地,而是边远乡村,何以建成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呢?如果是类似今天的国家或是地方政府投资的开发工程,史料中一定会大书特书,否则岂不埋没了知州、知县的政绩;如果是由当时的达官贵人、巨商富贾出资修建的,今天我们用超高倍显微镜也可以搜索出蛛丝马迹。可惜都没有!唯一的可能就是当地的群众采取自愿捐助集资的方式修建的。

  修建富丽堂皇的寺院需要大量的金钱,仅仅依靠民间集资,积沙成塔,堆土成山,这可能吗?。

  还是让我们乘上“爱因斯坦”号高速时空列车飞跃这千余年的里程,去考察一下史实吧!

  隋文帝杨坚南征北战,东荡西杀,扫灭群雄,建立大隋。隋朝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中国南北割据,战乱不休的局面,社会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隋灭唐兴,唐朝初期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两个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中国的封建社会由此也进入了灿烂辉煌的顶峰。大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富庶的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稳定,国库充盈,士民殷富,这为社会、文化、科学、艺术、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当时的市井村镇中休说修建一座开善寺,就是修建十座、八座也并不奇怪。开善寺也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既然开善寺建于唐代,那么为何又有“寺创于宋”之说,而保存有辽代的建筑风格呢?

  让我们继续双击历史的图标,浏览历史的画卷。

  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沉溺酒色,甚至不惜作个扒灰佬,强行霸占儿媳杨玉环。酒中藏毒,色令智昏,以至于赫赫有名的唐明皇,在开元年间,日月同辉明彻九州,泽被万民;而到了天宝年间却变得有月无日,昏天黑地,生灵涂炭。到头来只留得一个空而又空的“明”字,明而不明,令人感慨、哀叹。

  如果李隆基作为一介凡夫俗子,充其量只不过为人们留下一堆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而他恰恰不是,由此大唐王朝、中国的封建社会经过了由盛而衰的拐点,由光芒四射的顶点急速滑向低谷。

  唐玄宗宠爱杨玉环,爱屋及乌,任用其同胞兄长杨国忠做宰相,致使国政日非;而杨玉环私通安禄山,杨国忠又与安禄山不睦,屡起龌龊。安禄山遂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经过汾阳王郭子仪多年的征讨,才得以平息。

  安禄山身兼河东、范阳、卢龙三镇的节度使,当时的新城隶属于范阳郡。作为安禄山的老巢,不论是安禄山起兵反唐,还是唐王朝发兵平叛,新城目睹一场或几场、几十场刀光剑影的相互厮杀是在所难免的。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纵然有观音菩萨坐镇,众金刚、罗汉护法,地处新城镇北部的开善古寺能幸免于难吗?如果它能侥幸保存不坏金身,那么更大、更严酷的考验在等待着它。

  接下来的黄巢起义举国震荡,唐僖宗仓皇逃往四川。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军阀雄起,你争我夺,独霸一方,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王朝进一步走向衰亡。

  唐朝后期,新城已经设为新城县,作为县城更成为功守双方争夺、厮杀的焦点。

  唐朝灭亡,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十三年间,更换了五个朝代,诞生了八姓十三个皇帝。朝梁暮唐,晋而汉,汉而周。而每一朝、每一帝均产生于枪林弹雨之中。其间君臣相弑,父子相篡,兄弟互屠,屡见不鲜,军阀混战,狼烟四起。其中和新城有关联的战争有后唐灭燕之战,契丹灭后唐之战,契丹灭后晋之战。在契丹灭后唐之后,石敬塘把包括新城县在内的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以致后周又发起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后周只收复了瓦桥关(今雄县)以南的失地,新城县仍属于辽国(契丹于947年改称大辽)。

  如果上帝保佑,经过如此之多的烽烟开善古寺仍能完好或没有被彻底摧毁的话,那么在以后的战争中它肯定是在劫难逃、万劫不复了。

  宋朝统一了中原和南方之后,于979年挥师北上消灭了北汉。宋太宗在众人反对声中,继续北上,经过新城、涿州,直取幽州(今天的北京),虽然经过极其艰苦的战斗,但仍以兵败高粱河(今北京凉水河)结束了宋、辽南京(今北京)之战。无论是气吞万里如虎的进军中,还是急急如丧家之犬,茫茫如漏网之鱼的溃退中,在新城、涿州发生一些或大或小的战斗恐怕是不可避免的。

  雍熙三年(986年)宋朝再次北伐,宋、辽激战于包括新城、涿州在内的广大地区,最后以宋军溃败岐沟关(今涿州西南)、撤出新城而结束。史料明确记载,此次北伐中,曹斌的部将李继隆、米信率军攻打新城,由北门进入城内,而后由米信镇守新城,大军继续北进。在随后辽军万余人的猛烈反扑下,米信仅帅龙卫官兵近千人奋勇防守,坚守数日,官兵多战死,最后因寡不敌众而撤军,战斗之惨烈可想而知。

  此后,宋朝在对辽关系上由积极进取转变为消极防御,宋、辽战争绝大多数在宋朝境内进行,直到宋朝与辽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双方战争才告结束。

  中国的火药发明于唐朝,由于应用于和阿拉伯人的战争,而传到了阿拉伯,进而传遍了整个世界。到了宋朝,火药在战争中的应用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古式火箭、突火枪等热兵器。

  正是由于唐、宋时期火药的应用,使战争的杀伤力、破坏力成倍地增加,同时也使战争成为硝烟、血肉、烈焰、瓦砾和废墟的混合交响乐章。

  新城县县城只是一个纵横仅一里多地的小城,古时的建筑又大多为木结构。依偎在县城北城墙的开善古寺,在战火中化为烈焰,化为瓦砾,化为废墟几乎可以说是肯定的,战后重建更是肯定的。在辽国的地盘上,由辽国人做主,建造辽代风格的开善寺是必然的。这大体上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开善寺。否则,辽国人也没必要把好好的开善古寺拆掉,重建一座辽代风格的寺庙,今天我们也会看到一座完完整整、原汁原味的唐代风格的开善古寺。

  应当强调和指出的是,契丹发动对中原的战争,主要是为了掠夺财富、人口、土地,而对先进的汉文化还是抱着羡慕、崇拜、学习的态度的。辽太子让国皇帝耶律倍,曾专程派人到中原购求图书典籍万余卷,藏于医巫闾山(今辽宁西部)的望海堂;辽世宗耶律阮娶汉族女子甄氏为皇后;辽景宗耶律贤更是任命汉人韩德让为南京留守,采取汉人制汉的策略来管理燕、云十六州。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就是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在开善寺里看到艺术价值非常高的唐代的雕像、壁画的原因。

  直到北宋末年约金灭辽之后,宋朝才对新城县拥有主权,但仅过了两年金兵南下伐宋,宋朝再次失去对新城等地的控制权。如果在这期间修建开善寺,宋朝修肯定会是宋代风格,金国建则肯定会是金代风格。

  靖康年间,北宋的徽宗、钦宗一对混蛋皇帝作了金军的俘虏,在刀枪的威逼下到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去坐井观天。而我们后世的书籍、野史上却称之为北狩、北巡。呀!我们可爱的皇帝陛下是到北方去优哉游哉地巡视、打猎去了,金兵拿刀扛枪尽管穷凶极恶,是在乖乖地护驾呢!这是后人的一种遮羞方法,为祖宗讳,为自己讳。

  开善寺虽然由辽国人重建,但是辽与宋同时存在;并且新建是建,重建也是建,难得糊涂;况且新城也曾经属于我们大宋朝、大汉族,我们大汉族的后代子孙奉大汉族的正朔,记做:“寺创于宋”也勉勉强强,理不直但气壮,有何不可!小小的辽邦夷蛮又奈我何!这和徽宗、钦宗的北巡、北狩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同样的原因,金刚殿、天王殿也可能毁于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的战火,也可能是屡毁屡修,屡修屡毁。到了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科学、文化、艺术、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对开善寺维护、修缮、增建、扩建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

  传说东海龙王三太子的法相是一只大乌龟,他犯罪逃到白沟河里,听到了开善寺的钟声,来到寺外修行,天长日久化做新城县城。这当然是一种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但是神话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上人们丰富的联想、想象,并且代代相传,代代想象,代代联想,从而形成的完整的故事。正是由于人们看到了新城县城象一个伏在开善寺外聆听谈经说法的大乌龟,才启发了人们的想象、联想,产生了乌龟化城的传说。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原来寺与城的位置关系:寺在城外。如果像今天这样:寺在城内,人们绝对不会产生这样的联想、想象,也不会产生这样的故事;而可能会是另一种神话传说:一只五彩缤纷的凤凰从天而降,落入新城县城内化做开善古寺。

  至于开善寺何时搬到了城里,我们不得而知。有两种可能:一是重建时就从城外迁到了城内;二是由于开善寺重建时规模缩水,或是城墙北移把开善寺围到了城里,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因为新城县县城除了有“龟城”的称号之外,同样还有“破城”的雅号。破者,乃是屡修屡破,屡破屡修,永远修不好的意思。

  至此,开善寺的身世逐渐清晰。它初建于唐代早期,原来位于新城镇的北城外,毁于唐、宋年间的战火,也可能有天灾、人祸的原因;重建于辽代现在的位置;明、清时期增修、扩建了金刚、天王两殿。

  一座千年开善寺,半部中华沧桑史!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