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蓬莱仙境莲台寺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廷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说起蓬莱,众所周知,乃是传说中神仙住的地方。莲台,是佛与菩萨坐的宝座。这里所要说的莲台,却是能与蓬莱仙境相媲美的素有小蓬莱之称的莲台烟寺。
  莲台烟寺,即莲台寺,因其氤氲缭绕,整个寺院若隐若现于云雾间,故称莲台烟寺。该寺座落于滦南县城北的小贾庄村东,旧属滦州,乃当时滦州十二景之一。
  凡有景处必有诗,有些诗便因景而传世;凡诗因景抒怀者,有些景便因诗而闻名。“日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大唐十二年进士张继避难中借景舒怀吟咏姑苏寒山寺的诗,他当年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一首诗竟然成就了一方丰厚的文化积淀,为一地的繁荣注入了永不衰竭的源泉。就是有了这首诗才使寒山寺历百劫而不毁,被尊为吴中名刹。
  吟咏莲台寺的诗词颇多,或许是这么多的诗人没有张继当时的遭遇和灵感,或许是诗人的名气没有张继大?咏则咏矣,莲台寺虽然如仙境,却没能象寒山寺一样保留下来。因此,这些诗也就没有张继的诗有名。但是,通过这些诗仍把蓬莱仙境般的莲台寺美丽景色表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张凤翔写的《莲台寺》:古刹菩提擅胜名,层台环抱小蓬瀛。蒲团梵静钟声动,宝鼎香沉篆影轻。绿润稻田春欲暮,碧浮花港雨初晴。遥看云树苍茫里,佛阁参差夕霭平。
  诗中描写:参差错落蓬莱仙阁般的佛寺建在高低层叠的高台上,远远望去,或隐或现在树丛中,而丛林苍翠又隐现在缭绕的云雾之中;层台周围是绿润的稻田,飘着醉人的芳香;花港里雨后的荷花亭亭玉立,晚霞的晕映,伴着诵经的钟声……莲台烟寺如在眼前,有情有景,有声有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莲台寺为什么要加上一个“烟”字,原来莲台寺的“美”,莲台寺的“神”尽在“烟”中。
  张凤翔,民国年间《滦县志》总修,滦南县长凝镇邱营村人,字采丞,号濡溪,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光绪壬寅科举人,卒于1960年3月,终年88岁。曾任清政府邮传部主事。民国年间任普通文官总修。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协河北省委员会文史馆工作。张凤翔学识渊博能诗能画。他画的一幅《莲台烟寺》与这首诗相辅相成,描绘出莲台寺仙境般的情景。莲台寺,建在50米高的土丘上,四层大殿是随着土丘的高低走向自然奠基,错落有秩。土丘之下三面环水,西面有一长满荷花的水塘叫“官地坑”,塘北连着环绕在土丘北侧的一条大水沟,水沟又连着从北向南流至土丘北侧,又绕到土丘东侧继续向南流去的沂河,沂河流到土丘的南边又向西甩了个弯,几乎使土丘四面环水。这段河上架了一座“凤凰桥”,络绎不绝的进香人通过凤凰桥进入莲台寺,为古寺又添一景。河东不远处是长满浮萍和荷花的“花港”,“花港”和沂河之间是一片绿润的稻田。从莲台寺向北望去,数里之遥是一片香蒲和芦苇,一直通向“老龙湾”。一到雨季,水天一色,朝雾暮霭,时聚时散,恰似轻烟燎绕的仙气佛云。“烟”浓时,只见土丘上的“参差佛阁”,“烟”轻时又见土丘下的树木和塘内荷花;“烟”散时,碧空如洗,北方天边的层峦、高耸在岩山上的宝塔,还有倒映在水中的夕阳或朝霞均清晰可见。“烟”为莲台寺增加了几分仙气,象是蓬莱仙境的“海市蜃楼”。
  走进山门,第一层殿,是药王庙,里边供奉的是孙思邈。孙思邈(581-682),唐代医学家。在预防、养生、食疗、针灸、药物学等方面造诣很深,贡献很大,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相传,他曾救过一条小青蛇,乃是小青龙的化身,龙王取龙宫的治病奇方30篇赠之,以示酬谢。其方屡试皆奇效,孙思邈名声大振,被尊奉为神。一般药王庙,在孙思邈神象旁边有两个小童,一提药包,一捧药钵,而莲台寺的药王庙,孙思邈身边不是小童,而是与孙思邈同代的李淳风和袁天罡。为什么把孙思邈、李淳风和袁天罡供奉在一起呢?只要看一看李淳风、袁天罡出身和经历,就一清二楚了。
  李淳风(602-670),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自幼博览群书,尤精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贞观初年入太史局,十五年(641年)迁太史丞,二十二年(648年)升太史令,主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袁天罡与李淳风同时供职于太史局,后改称袁天纲。他曾拜大相士赵昭学艺,李淳风的父亲李播(外号黄冠子)学武,也曾跟孙思邈学医。李淳风和袁天纲曾合撰奇书《推背图》。他二人一善观天,一善识人,被世人奉为神人。因此,把三位神人供奉在一起,天经地义。
  莲台寺的第二层殿供奉的是关帝,旁边除了关平、周仓,还有四大金刚。关羽活着封候,死后封王,至清道光八年(1828年)被屡次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可谓“亘古一人”。他被道家传为雷首山苍龙,冠以“荡魔真君”、“伏魔大帝”;又被佛家天台宗创始人智〓亲授五戒,成了佛家的“护法伽蓝”。难怪有人撰联曰: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尽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关羽是人们心目中驱邪恶,巡冥司,消灾灭病;司命禄,佑科举,招财进宝的“万能神”,因此,关帝大殿香火鼎盛。
  第三层殿供奉的是如来佛,身背后是展翅欲飞的金翅大鹏,身左右为十八罗汉。
  第四层殿是万佛殿,分层供奉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百尊铜佛像。
  莲台寺四层大殿均飞檐斗拱,五脊六兽,前出廊,红漆明柱下垫雕花石鼓,门窗均为透花木雕,梁、檩、椠彩绘考究,殿里殿外金碧辉煌。
  使莲台寺闻名遐耳的还有一处特殊景观:50米高的大土丘上西半边高低不平,寺院依地势建筑,因此“佛阁参差”;东半边,也就是佛寺的院墙外却是一个平坦的广场,广场的北头,对着佛寺的东北角门有一株千年古槐,这棵古槐的树冠象一把巨伞荫遮四周;树根露出地面几尺高,象虬龙缠绕蔓延,盘根错节。大树的树根上经常坐满从寺内烧完香出东角门到这里休息、纳凉的香客,完成莲台寺烧香礼佛的最后一道程序。原来,这株四围的古槐,树干已空,周围的树皮约有尺厚,空空的树干里边盖着一间小庙,庙内塑着弥勒佛像,可谓“大肚能容事”;另一说供奉的是树神黄祖。这株千年古槐不但使莲台寺增加了许多香客和游人,也证明了莲台寺的年代久远。
  莲台寺景色优美,历史悠久,令许多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赋诗抒怀。
  有一位阎公铣,昌黎人,清乾隆丙辰年(1776年)进士,阎长年在浙江的缙云、丽水、平湖,贵州的镇宁等地为官。一次回滦洲,正逢秋季,游了莲台寺,即兴吟诗《秋日游莲台寺》:
  寺古台空在,池荒莲已枯。林声疑过雨,日色冷平芜。野水绿于染,遥山青欲无。高天望不极,秋逼海云孤。
  他游莲台寺虽是秋日,香客游人稀少,有些萧条冷落,但古寺、空台、遥日、野水、荒池、枯莲……到了春天一定会生机盎然,美景依旧,与张凤翔描写的“小蓬瀛”异曲同工。
  奉天人黄步青,清嘉庆十三年任滦州的州学训导,他游莲台寺赋诗曰:一湾流水绕层台,谁把红莲处处栽?戏浪鱼移花影动,隔溪风送磬声来。烟飞古寺迷松径,人坐扁舟对酒杯。此即深山真面目,何须海上问蓬莱。
  诗中流水绕、红莲栽、花影动、磬声来配以飞烟、扁舟,“蓬莱仙阁”跃然纸上,似墨彩相谐,浓淡相宜的风景画,令读者咀嚼、陶醉、憧憬与向往。
  邑人汪鉴游莲台寺后作诗云:汀烟偶为晓风开得得层峦入目来。水绕周遭迷梵阙,花围四面簇莲台。芒鞋荦确攀藤葛,樵径崎岖踏草莱。独立峰头试长啸,水光山影共低徊。
  诗中的“汀烟”、“层峦”、“水绕”、“花围”,均已写到,“攀藤葛”、“踏草莱”却写出了游莲台寺的另一番情趣。原来莲台寺脚下的50米高台上长满了各种树木藤葛,排罗茂密,寺的正门在南面,西南方有一条石阶路斜盘而上直到山门。寺院的西北角,东北角各有一角门,对着角门的是两条从土丘下攀援而上穿行于丛棘杂草之间的羊肠小径,烧香的善男信女多从正门拾级而上,而游玩览胜者偏爱攀援崎岖“樵径”,增添了几分游兴。
  到了清末,莲台寺光彩不再,住寺僧人也所剩无几,只因往日的盛名,尚有游人来游,并留诗以附风雅,有的诗虽似平庸,但也可见莲台概况。有一首五言诗,乃是几个文人酒 友所作洋洋170言,其中只有“远眺清流走。花港明一湾,稻畦界百亩”这十五个字与莲台寺有关,其余则全是描写游莲台寺时在寺内饮酒划拳的过程:“团坐如来前,黄流酌满斗。诸人饮兴豪,角胜互战拇。尖团劈肥蟹,雌黄嚼满口。诗从酩酊吟,新词抒幼妇。”如果在兴盛之时,不要说寺内僧众,就是诸多游客,善男信女也不容他们对神佛如此大不敬,在如来佛前公然团坐,猜拳行令,大喊大叫,秽言满口,杀生犯戒,吃得满嘴流油。但从此也可看出当时莲台寺的萧条情景。
  这首诗的作者,言明他们是戊子重九日游寺饮酒。戊子年,在整个清王朝共有5个,即顺治五年(1648年)、康熙47年(1708年)、乾隆33年(1768年)、道光8年(1828年)、同治四年(1888年)。其它几个戊年都值兴旺之期,有诗为证,他们登上莲台寺只能是第五个戊子即同治四年。但是,张凤翔先生是同治十二年出生,他登莲台寺已到光绪年间,莲台寺又景色如画。这并无矛盾,据史料记载,莲台寺建于唐代,几经兴衰,几次倾圮,几次重修,寺内僧人也是时聚时散,并不为怪,只是到了“光绪九年以后,滦河濒溢,四面俱为坪沙,而寺渐荒废,无胜可览矣”。
  莲台寺毁于1945年的地震和战火,解放后,尚余部分残殿,修整后作了学堂。
  今之莲台,已无胜可览,光秃秃的土丘上仅存残砖碎瓦,荆棘丛生,有人在上边开荒种地,有人从土丘上掘土建房,登上丘顶四顾,已不见河塘泊港,苇蒲菱荷,不闻流水潺潺,蛙声鼓噪,一切一切均湮没于黄沙之下青纱帐中。
  (作者系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