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六祖禅院谒六祖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国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六祖禅院谒六祖

  作者:陈国表

  日前,我和友人怀着虔诚的心情,驱车前往怀集县冷坑镇的六祖禅院拜谒六祖。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六祖禅院是在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六祖寺的基础上重建,起点高,规模逐见端倪。禅院收藏日渐丰富,既有高大的六祖佛像,也有其千年不腐金身的照片;既有当代名人如黄伟宗的题词,也留下了当今南华寺方正方丈的足迹……我仰望着一墩墩佛像,一幅幅牌匾,在奉上心香的同时,思绪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盛唐,随着六祖慧能的脚印一路走来。

  “逢怀则止”给六祖的顿悟提供时空的保证。六祖慧能(638-713),本姓卢,世居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出生于广东新兴。当年,慧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深受五祖弘忍赏识。五祖将禅法密授,付与法衣,并嘱咐慧能速去,恐人害之。慧能接过衣钵,夜走湖北黄梅东山寺,一路奔波南返。一日问路于樵夫,得知进入了怀集境内,口气长舒:师训“逢怀则止”到了,终止了逃难的颠簸旅途,可以有了安顿的机会。他选择了龟嘴岩作为栖身之所,十五、六年来,披星戴月,杂居止于编人,混农商于劳侣;栉风沐雨,侣鱼虾而友麋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让他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来顿悟佛学。

  怀岭神韵给六祖的顿悟提供了灵感。怀集大地山清水秀,是南岭余脉的延伸,有内陆少见金丝燕飞舞的燕岩、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涛涛的松风,是丝丝的雨水,是蓝天,是白云,还是燕峰、蓝钟的温泉?为六祖洗涤身心的疲惫,净化人世间的尘嚣,使他的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更为奇妙的是,他所在的栖息地———龟嘴岩是龟的化身。龟既是寿的象征,也是灵验的标志。古人就懂得用龟壳来占卦,卜凶吉。龟嘴衔宗师,宗师悟禅心,宗师的悟性与神龟的灵性融合在一起。长期身居龟嘴岩的六祖得到了灵龟的启迪,进一步提升佛学的境界。

  怀岭大地为六祖对禅学的顿悟提供了灵感,怀集是六祖慧能顿悟禅学的诞生地。故,雷铎肯定:六祖慧能的顿悟禅学是在“被北派的势力无情追杀、不得不在当时的端州、现在的肇庆辖下的四会、怀集一带,藏匿于猎人队里长达十五年的流亡生活时期完成的。”

  六祖在怀集的顿悟仅十、六五年,却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却是千年不朽。

  佛教与儒、道等教有机结合,使外来产品本地化。佛教的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道教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怀集连麦镇的凤凰观有玄武殿、观音阁,有天师塑像和观音塑像,道中有佛,佛中有道。儒教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政”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到了宋明有了兼取佛道思想的程朱派和陆王派的理学。它们互相磨合,吸收对方的精华为己用,对我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都有很大的影响。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四五百年间,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到了隋唐逐产生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据说,六祖慧能曾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樵夫。他以平民百姓的身份审视、顿悟佛学,提出“见性成佛”,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留下《经坛》,引导平民百姓乐于谈论“佛性宽无边,人心即是佛”,推动佛教平民化、大众化的进程,从而使佛教得到扎根和普及。

  六祖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立者(雷铎语)”。他与孔子、老子齐名,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黄伟宗给他的评价很高,称他是“珠江文化哲圣。”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