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多虚不如少实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慎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多虚不如少实」是对一个修行人品格的基本要求。追溯古往今来的大德高僧,他们无
一不是求真务实的修道者。

  唐末五代,经常有一些人到处朝山参学,认为这样可以得到名师的指点,在道业上容易
取得成功。对此,云门文偃禅师持反对态度。
  文偃禅师说:「这些到处朝山的人,你若问他朝山有何收获,他如黑铁桶相似,一点没
有自己的见解。即使有几个好学多闻,喜欢在言句上参究,想得到老宿印可的人,只是减损
自己的福报而已。这种到处参学朝山的行为,不过是为自己赢得虚假的名声,对修道毫无益
处,还会影响後学的道心。」文偃禅师认为与其整天做这些虚假的事,倒不如自己安下心来
真参实究来得好。

  印祖求真务实

  「多虚不如少实」是对一个修行人品格的基本要求。追溯古往今来的大德高僧,他们无
一不是求真务实的修道者。他们之所以被世世代代的修道者所尊崇,就是因为他们少说多做
的谨严行持精神。印光大师在世时,一直厌弃虚名蝇利。他驻锡灵岩山寺时,坚持「不做方
丈,不登法座,不收出家弟子」的三原则,以免增长傲慢之心和名利的贪念,防止在寺院中
产生帮派之见。
  印光大师一生生活极为俭朴,常常以稀饭咸菜度日,即使有信徒为他另设佳肴,也都被
他劝止。为了惜福,印光大师每次在吃完稀饭之後,还用白开水冲荡粘在碗中的馀粥,然後
喝下,以免浪费。有弟子询问修道有关问题时,他常常以诚恳的心劝人念佛,老实做人,从
不高谈阔论,显露自己的才具。我们看《印光大师文钞》,文字质朴无华,每一篇都是从净
宗理论出发,真实劝人修证,从没有一点浮夸的成分。这就是一位祖师修学为人的风范。

  弘公不哗众取宠

  弘一法师也是一位持戒精严,不尚浮华的高僧。作为一位在教内外享有盛誉的高僧,他
从来不哗众取宠,为自己获得利益。在日常生活中,弘一法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有点近乎
苛刻。他在饮食上,由於受到印光大师的影响,有着与印光大师同样的习惯:一般是白开水
煮熟菜吃,并且每次用斋不超过两样菜。据兴虚法师回忆,民国二十六年夏天,弘一法师应
邀去青岛湛山寺讲律,在午餐接待席中,因为特意准备了四样菜的缘故,便不动箸,直到减
少到两样菜始用斋。
  弘一大师十分惜福,在他的眼中,什麽都是好的,比如说宁波七塔寺的通床睡觉塌实;
破烂不堪的小旅馆安逸,因为没有闲人打搅;莱菜好吃,菔菜也好吃;饭菜淡也好,咸也好
,因为咸有咸的滋味,淡有淡的味道,他都能欢喜平等受食,品尝法喜丶禅悦之味。在别人
眼中的垃圾丶废料,一旦到了弘一法师眼中就成了无上珍品。
  弘一法师持戒的精严,在教界一直为人赞叹,弘一法师曾在丰子恺家暂住数日,每次坐
藤椅之前,他总是先要摇动藤椅才肯坐下。因每次如是,便引起了丰子恺的疑惑,经询问才
知,原来是弘一法师怕藤椅的夹缝中有蠕动之微虫,怕伤害小生命,在就坐之前先打个招呼
。这虽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个习惯,却反映了法师爱惜物命丶严持戒律之本怀。

  虚伪不实的结果

  不仅修行应当「多虚不如少实」,为人处世更应如此。若为人虚伪不实,常常会被人指
责。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说经常对别人说好话装笑脸的人,很少有对
人真诚的。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就是一位两面三刀,为人虚伪刻薄的人。在贾府中,她被人称为
「凤辣子」,在许多场合逞威弄权丶滥施刑罚。例如她的弄权铁槛寺,暗害尤二姐和贾瑞等
行为,都反映了她善於玩弄心计,心狠手辣的性格。
  她不仅为人泼辣狠毒,而且还善於玩弄心计,逢迎讨好贾母等人,因此深得贾母等人的
宠爱。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也命不长寿,曹雪芹最後对他评价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
误了卿卿性命。」

  信守诺言三十年

  一个人为人处世若能真诚待人,别人一定会感到你的真诚与实在。根本用不着自己标榜
自己。被评为「二00七年度感动中国」入选人物谢延信,妻子在病重时,请求他能照顾好
自己患病的父母和傻弟弟的生活,谢延信望着病入膏肓的妻子,深情地对妻子许诺:「你过
世後他一定会照顾好岳父母一家的生活。」为了自己的承诺,谢延信三十多年如一日,精心
照顾亡妻患病父母和傻子弟弟,即使妻女有时埋怨於他,他还依然如故。
  谢延信没有豪言壮语,却默默无闻地践行着「为人要讲良心」的信念。他为人没有半点
虚情假意,而是以脚踏实地的付出感动了岳父母家人,感动了周围的人。

  真实行谊动人心

  虚假的言行常常令人生厌,而真实自然的行为却往往会使人感动得热泪长流。二00八
年汶川大地震中,发生了许多舍己为人的真情故事,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谭千秋就是感人
的一例。
  地震发生时,谭千秋老师正在讲课,他意识到地震发生,立即高声喊道:「大家快跑,
什麽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跑向操场。校舍将塌,有四位同学来不及冲出,
谭老师见状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死死地护
着桌下的四个孩子。孩子们得以生还,而他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去了。
  不论是修行还是为人,都不能做投机取巧丶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而是要扑下身子,脚
踏实地地为人做事,真实诚恳地待人。这样在道业上才能有所成就,为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
重。
                    第392期 公元2009年2丶3月发行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