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贫
有人问:「如何是救贫的良法?」沈近思先生答说:「读书」。
美国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无数投资人马失前蹄,资产缩水。更多的人失去工作,过着
周休六日的无薪假。阅览室里,平常上班时间,以往只是几个常态性的街友游民,看报纸打
发时间。近来,添了几位白领年青人,努力的在报纸中抄录应徵讯息。偶而还有年轻妈妈带
着孩子来阅览室转悠,看来也是新失业的一群。眼下不管有业无业,留职在职,全都「贫」
了。
贫而无怨难,生活贫乏走投无路时,个人埋怨生不逢时,家人抱怨生活没有着落。社会
上各个角落的怨气若连成一片,报上说:「这比恐怖攻击还严重。」如何从「贫而怨」提升
到「贫而无怨」?由「贫而无谄」一跃而为「贫而乐」?纾困之道很多,撒钱救济丶代谋职
缺丶供应餐点都是可行之道。清代郑板桥有一套救贫方法,叫「读书」。
清朝雍正年间有一位沈近思先生,他官拜侍郎,属於德能兼备的学问家,有人问他:「
如何是救贫的良法?」沈近思先生答说:「读书」。有人听了这个答案,以为迂阔不切实际
。最近政府有意发教育券,也遭人讥为:「明天都不知怎麽活下去了,还谈什麽回学校进修
,真是不识时务。」但是郑板桥却极为赞成沈先生的观点。他说,读书救贫,其实不迂阔。
失业贫民,每天东投西窜,不仅浪费时间,久了只会磨损品格,最後终归无济於事。不如将
东游西荡的空闲,用来优游於经典历史当中。专心去读经看史,虽然不求获得什麽酬劳,但
是当下在眉睫间就得大利益了。郑板桥说:「信此言,则富贵。不信,则贫贱。」肯虚心受
教去读阅经史,自有满身的富贵。不肯相信的人,整天忙着东投西窜,最後还是归於贫贱。
谁信这套观点呢?有见识丶有决心丶有忍力的人。见识不高,决心脆弱,耐心不够者,
当然不信这一套救贫良法。郑板桥是言出必行的人,说得到就做得到,他官居知县,仅靠一
年四十五两的薄俸,养活一家人,是真正的「清知县」。他目睹某些知县为了救贫,东投西
窜,夤缘攀附,总想早日品位高升,摆脱贫困。有些知县受不了苦,怠忽职守,聪明才智全
用在聚敛财富。例如百姓用碎银缴税时,规定必须多缴一些,因为县府上缴朝廷,必须把碎
银烧成块状的银锭,烧制过程中会损失一些银两,这原是政府的事,知县却把这项损耗,摊
给每一位纳税义务人,叫做「火耗」。这类知县收到税後,将税额外的「火耗」私吞己有,
据说这分收入比固定薪俸还肥。当知县告满卸任,荷包满满,百姓便在背後讥刺:「三年清
知府,十万雪花银」。有些官员家里食指浩繁,又苦於无钱,就向官府挪借,等到借的人多
了,大家索性不还,造成国库严重亏空。
贫,并不限有无工作,有些官吏以昧着良心的办法救贫,最後还是贫贱。他的用度开销
,从未有宽裕的一天,谋再多的钱也是贫。借公图利的恶报,不仅自身遭殃,後代子孙更是
遭人轻贱,永世抬不起头。靠读书救贫的人,生活虽然清贫,但是一家人平平安安,活得有
尊严,这不就是人人梦寐以求的「富贵」吗?
第392期 公元2009年2丶3月发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