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修行般若的时间(二)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生根活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修行般若的时间(二)

  作者 生根活佛

  (接上文)【深】字是浅的相对字,但这里深不是深浅的深,而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也是指超越世间。成就无上菩提及获得不生不灭的究竟涅槃,不是容易的事情,要下“深功夫”去修行才能得到的,世间上小小的事情都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成功的。从生死痛苦,没有自由的此岸到达脱离生死,自由自在,不生不灭的彼岸,那是很不容易的。

  首先要学习深奥的佛法及般若波罗蜜多,然后深入地去修炼与深刻地应用妙行,最后要深知心的本性。哪里有,用“浅功夫”去修,不用“深功夫”修行而往生极乐世界和成就佛果及获得究竟的涅槃呢?哪有不下“深功夫”去修行而证悟的道理?所有的菩萨已经明心见性,自觉他觉,自由自在,自利利他,但他们还是下“深功夫”去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他们专门应用一心三观和反观自心的圆妙方法去修自己的心。一心三观和反观自心都需要智慧,所以智慧实在是最要紧的。

  为什么心经和大圆满法门重视修心呢?因为一切诸法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所以你认识自心空的时候你就认识诸法皆空,认识万法皆空才能我们的心获得如如不动的自在。所有的菩萨观自心的原因就在这个问题上。那么,我们如何深刻地去修行诸法皆空呢?首先我们要认识诸法无我,佛经里无我可分二种:人无我和法无我。“我”指被称做“人”和“事物”的具体的“独立自性”或“物质性”。要懂得“无我”,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我”?“我”指事物的不依赖其他事物的“自性”,任何事物都没有这种自性,因此是“无我”。这里的“人”主要是指自己,“法”主要是指除了自己以外的他人和一切法都属于“法”范畴。

  “人无我”的人指的是“人”的“自我”观念。人的朴素的意识中从不把自己的身体当作自己,因此说“我的身体”如何如何。“我”和“我的”是不同的概念。这表明在人们的意识中还有个笼统的无法指出来的“我”。这个“我”是自我的主体,“我的”是我的一切都从属于这个“我”,爱恨、利害、得失等都是从这个主体“自我”生发出来,并以它为出发点。这种虚幻的,经不起分析考究的自我意识是自私意识的根源。人有了这样自我自私意识,就产生爱恨,计较利害得失,目光变得短浅,品行变得恶劣。有了“人我执”无法觉悟“人无我”。有了“法我执”无法彻底觉悟“法无我”。

  要想成佛,首先要破“人我执”,“人我执”就是“执着”有一个“我”的见解,执着是他人,不是“我”的见解。有了“我”的见解,就会有“人”的见解了,就有了“我”和“人”的分别心了。我们要破“我”和“人”的见解和分别心,才能逐渐觉悟“人无我”。如果你破不了“人我执”,永远入不了佛道,脱离不了轮回。觉悟了“人无我”之后要破“法我执”,“法我执”就是执着所有一切的法认为真有的,实在的。

  我们要破这些见解,才能证悟“法无我”。如果你只证悟“人无我”,没有证悟“法无我”的话,你进入了小乘,只获得阿罗汉果。从实相上说,阿罗汉果不是究竟的涅槃,也成就不了法身佛、报身佛和化身佛。谁觉悟了“法无我”就彻底证悟了诸法皆空。在《般若十六部经》中讲“十八种空”,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讲的,归根结底只有主观,客观就是“人空”和“法空”。我们不但要证悟“人我空”,还要证悟“法我空”;更进一步,我们不但见到空,还要见到空而不空;更进一步,我们不但见到空而不空,还要究竟无上的妙行;更进一步,我们不但妙行,还要圆满到达不生不灭的究竟涅槃。

  【般若波罗蜜多】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圆满到达不生不灭的究竟涅槃,要依靠智慧,这里指的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实在是最高、最妙、成就佛果的根本。获得彼岸不生不灭的究竟涅槃,需要一个很深的修行方法,而且更需要超越世间的智慧。很深的智慧来自于禅定,禅定来自于静坐。只靠静坐和初行的智慧达到彼岸究竟涅槃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首先应用方便法门,把心静下来,然后放下、放松、安住在缘起性空之中禅定,那时侯我们的清净心明显出来,明净的心观察自心的本性,才能认识真空。这是深奥的智慧,只有到达深禅次定的境界才能显明出来这个深奥的智慧,才能到达不生不灭的彼岸。

  【时】是时间,这里指的时间不是一般的时间,而是非常重要的时间,怎么说呢?通过静坐我们的心进入如如不动的禅定;通过禅定我们的清净心明显出来;通过明亮的灵魂及清净心观察万法的本性,才能认识到万法的本性是空;通过明心见到万法的本性空,我们的明心进入妙有真空,我们才能真正的认识到人无我和法无我;通过认识无我和诸法皆空,我们的心脱离了八戏论,脱离了是非、善恶和真假的分别,我们的心自由自在,那时侯,我们的心自然达到在下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境界。这些道理观自在菩萨曾经在定中观照彼岸智慧妙景时候悟出来的,所以他就传教给弟子的。很多弟子走向这条佛道而成就的。(待续)

  思考题:1、心经什么重视修心呢?

  2、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区别在哪儿?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