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正文解析(二)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正文解析(二)
作者 生根活佛
(接上文)心经指的观是《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讲的最圆妙的观法,就是“一心三观”的法门。要晓得“一心三观”的道理,先要明白三谛的道理,这里指的谛是考察实在,见到真实道理的意思。三谛就是真谛、俗谛和中谛。
真谛就是佛经里所讲的空,不过这个空不是偏空,而是真空。学佛的人首先要认识什么叫偏空?什么叫真空?偏空和真空性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这是非常重要的。若你没有了解偏空和真空区别,对佛法产生误解,耽误自己的修行,反而对佛法产生邪见。
偏空指的是什么都没有,比如,藏族一首歌词里,山头林木空,山沟流水空,山腰无人空,也是指的什么都没有,就像兔角一般什么都没有;另外虚空、天空都是偏空,空荡荡,空虚。真空的空不是指什么都没有,真空的空是空而不空。什么叫空而不空呢?真空的空指的是,诸法没有实有的自性和本性。什么叫实有呢?实有,也叫谛实有。外境自体本已存在,不待现于内心而后始有者,别名自相有、自性有、自体有、真实有、胜义有、真性有等。我们找不到外境自体本已存在的东西,都是内心的现象。那内心它自己是否自体本已存在的东西吗?内心自己也不是自体本已存在的东西,我们都不知道心是什么样,没法找到实有的心,所以万法也一样没有一个自性和实有,诸法的自性是空,本性也空,所以叫空性,这个空性就是真空。
俗谛是我们眼睛看见的,耳朵听到的有形有相的一切法。所有一切的法都是我们的妄心中变现出来的,但一般凡夫人不了解一切法是妄心中显现出来,而且对一切法产生执着。这里指的妄心就是虚假的心,是上面讲的凡夫心,是我们的染垢心。从这种妄心中变现出来的一切法,都是妄相。虽然有这样的妄相,但是这种有不是真有,而是假有的,暂时的有,不是永恒的有,但凡夫人认为妄心中显现出来的一切妄相是真有的,永恒的,实在的,所以产生执着和妄念。实际上妄心中显现出来的一切法都是假有的,这就叫俗谛。
中谛是真的空,不碍假的有;假的有也不碍真的空,空和假是可以通融的,没有两种分别的,真谛和俗谛通融了,就叫中谛。总的来说真谛是空,俗谛是有,中谛是空和有融通,这种说法对现在人来说一定会疑惑,既然是空,那就不是有;既然是有,那就不是空,因为空和有是绝对相反的,怎么可以说真谛和俗谛通融了就是中谛呢?既然空和有是绝对相反的,怎么可以融通呢?绝对相反的东西中怎么生出中谛呢?我们必须要知道真谛的空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这才是真空;俗谛的有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才是妙有。这里指的真空是一切诸法的本性及实性,妙有是诸法的自性与虚相。诸法的实性就是诸法虚相的本体及本性,诸法的虚相就是诸法实性的作用。没有诸法的实性就不能够现出诸法的虚相来;没有诸法的虚相就不能够显出诸法的实性来,诸法的实性和虚相是不能够分离开来的,所以诸法的实性和虚相可以融通的,既然诸法的实性和虚相是融通的,那未真空和妙有当然可以融通的。既然真空和妙有是融通的,那未真谛和俗谛当然可以融通了,那就是中谛。这种说法和密宗里空明不二是一个道理,在密宗讲的空就是真谛、明就是俗谛、不二就是中谛;大圆满中所讲的本性就是真谛、自性就是俗谛、大主宰就是中谛。实际上显宗、密宗和大圆满的正理不矛盾而且融通,但修行的方法不一样。
一切诸法不离开显宗所讲的三谛,比如说,我们眼前的茶杯也有三谛,茶杯本来是没有的,它是因缘和合而来,因为有了沙土和水,再加上人工去做,用火去烧,就这样才产生了这个茶杯。所以这个沙土和水是茶杯的因,人工和火是茶杯的缘。这样的因和缘和合而形成了茶杯,我们眼前看到的茶杯是茶杯的相,这个相就是俗谛;但茶杯实在不是真实的,是假的,是虚的,因为没有一个实有、独立和永恒的茶杯。茶杯的本体及本性是空的,这个空就是真谛;茶杯的假相和本体是离不开的,因为虽然茶杯的本体是空的,但还是有茶杯这个假名和茶杯的假相,虽然有这么一个假名和假相,这个假名和假相实在还是虚妄心中变现出来的虚妄相,这个虚妄相实在还是空的,这就是中谛的道理。也就是佛经里讲的“一境三谛”的道理。一境三谛的一境就是一样东西、或是一种景象,这里所说的一境就象一个茶杯一样一个法,不论什么法,其中都有真谛、俗谛和中谛的三种道理。一切诸法也有密宗所讲的空、明和不二的道理,也有大圆满所讲的本性、自性和大主宰的三种道理。我们晓得了三谛的道理之后,还要知道一心三观,三观就是空观、假观和中观,这里所讲的观实际上是一个“心念”。我们怎么去修炼三观呢?(待续)
思考题:1、真谛和俗谛能否融通呢?
2、空明不二法是智慧方面的法,还是方便方面的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