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圣寺:光塔讲述千年记忆
怀圣寺:光塔讲述千年记忆
□ 樊前锋 文/图
幽幽古巷里,有座古朴的清真寺,寺院里高耸入云的圆形塔,是唤礼塔也是光塔。21世纪初,这座塔发生倾斜时引起了海内外穆斯林的广泛关注;今天,也正是这座塔引领着人们,揭开广州回族的悠悠岁月——
怀圣寺,
我国的第一座清真寺
广东省广州市光塔路上的怀圣寺,是我国4大古代清真寺之一,现在被一群现代化的高楼怀拥着,光塔路古巷里茂密的梧桐树向高空扩展着,以至于寺里高达36.3米的唤礼塔不容易被人发现。走近时,才突然发现眼前繁茂树叶缝隙间阿拉伯风情的光塔正在向我微笑。
其实,在我没有看见光塔时,小巷沿街两边的各式各样的回族店铺已经告诉我,这里是属于穆斯林的。
推开清真寺厚重的铁门,寺院的青草绿树就进入视野。牌匾“教崇西域”就悬挂在第2道门楣上,一说是慈禧,一说是光绪皇帝亲赐的。
我的到访,让两鬓斑白的保延忠多少有点惊讶,他是广州市回族研究学会的会长。保延忠是已故大阿訇杨棠的女婿,同样也是一个博学而儒雅的人。“怀圣寺是我国的第一座清真寺,始建于唐朝初年,有实物光塔为证。”
仔细看那第3道门,这是望月楼的大门。望月楼连着木结构的回廊,围出一个古朴的小庭院。庭院里,居中的是礼拜大殿。大殿是3间歇山重檐绿色琉璃瓦,带有斗拱的古典式建筑。和我见过的许多清真寺大殿所不同的是,怀圣寺礼拜大殿边上的石阶护栏上还有宋元时期的石雕,有葫芦、扇子、伞盖等,有各种花草造型的图案,尽管这些图案历经岁月的侵蚀,但至今依旧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3000多平方米的怀圣寺内,集中了唐以来各个历史朝代的遗迹。石碑、石刻、建筑,或者牌匾上都留下了中阿文化交流兼容并蓄的力证。
“这是蕃客来到我国后修建的第一座清真寺。公元622年至628年,穆罕默德派出自己的弟子艾比·宛葛素来到我国传教,并在昔日珠江的边上修建了这座怀圣清真寺。”保延忠的话语里流露着身为广州回族的自豪。“蕃客”这个字眼,衍生于汉唐时期,时至今日,广州人仍然用蕃客称呼异国来的商人。
唐朝初期,广州是我国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口,阿拉伯商贾云集,这种极其热烈的贸易场面一直持续到了宋朝末年。而怀圣寺就是在唐朝初年修建起来的,而那些“蕃客”所居住的地方被称之为“蕃坊”。
登光塔,
回眸千年前的惊涛骇浪
怀圣寺的一角是光塔。远看光塔的时候,它是那样的高大雄健,真正走近时,它又是无比的朴素。塔体主要由砖石修砌而成,内外墁灰。
征得寺管会的同意,我小心翼翼地沿着光塔内壁磴道盘旋而上,借助灯光,我上到了光塔的最高层。这是一个殊荣,也是一个特例。因为已经很久没有人这样登上过维修之后的光塔。光塔在几年前发生了倾斜,维修后没有大碍,但近乎完全谢客。
置身光塔,保延忠拿出一幅手绘的画卷。画面色泽鲜明:一座清真寺有高高的唤礼塔,寺院的周围是一大群波斯、阿拉伯商贩在和有着唐朝着装的人们交易,几位官员穿梭其中。边上,珠江的海浪拍打着沙滩,几艘波斯的船只由远及近,向着清真寺高耸的唤礼塔方向缓缓靠岸。
画面上珠江边上的清真寺就是怀圣寺,而唤礼塔就是我此刻所在的光塔,珠江的河道就是今日的惠福西路。这张图画是保延忠通过历史资料考证后,加以合理想象绘制出来的。看着这幅画,我似乎一下子感觉到,一个民族生成前,乘风破浪而来的壮举,就在这画面中变得清晰起来,那场面使人顿感惊心动魄。
走出光塔,我看到了广州一部分老照片,我看到了当年珠江边上低矮的民居蛰伏在大地上,只有光塔一枝独秀。
光塔的实际用途是为昔日海上的船只导航。“光塔上白天打着旗帜,晚上悬挂着灯笼。珠江里的波斯、阿拉伯船只要看到这些以后,就会停靠过来。依靠光塔来辨别方向。”茫茫大海里航行的人们,看见光塔犹如找见了回家的路。最终,他们停泊在广州港。
我仰望着高高的光塔,虽经千年风雨,但依旧色泽明亮,通身散发着银光。
据有关专家论证,光塔是我国现存的唐代至今唯一屹立不倒的高层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不多的阿拉伯风情的古老唤礼塔之一。于是,光塔连同清真寺也就成了珍贵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修建光塔时,工匠从珠江就地取材,蚌壳灰田螺壳,再加上糯米,就成了原料。”
流线型的圆形塔身高36.3米,地基厚达3.6米,两者比例10比1,恰恰吻合现代力学原理,再大的风也奈何它不得;高入云端的光塔虽然没有避雷针的设备,但千余年来安然无恙。
传奇的清真寺,传奇的光塔吸引着无数海外穆斯林心驰神往。公元750年,《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原型——阿曼航海家阿布·奥尔达,从现在的阿曼苏哈尔港起航,当他在航船上遥望着怀圣寺的光塔时,最终,他的船只停泊在了广州港。
1980年,20多名阿曼的现代航海家,为了纪念《一千零一夜》里那位乘风破浪的勇士,乘坐仿古双桅木船,航程7000海里来到广州怀圣寺。
友谊荡漾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上,感动留在我们的心里。清真寺千年前的辉煌并不曾远去,并不寂寞的光塔在向我们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光塔路上的穆斯林商人
大食巷是阿拉伯商人曾经进行贸易交换的街巷,也就是今天怀圣寺坐落的光塔路。
300来米长的街道上,两排参天的梧桐树,并不宽敞的马路却很整洁,当街有3家清真的羊肉铺子,其中有一家是宁夏西吉人开的。
这西吉羊肉铺子“掌柜”名叫苏正军,一间不大的店铺里满是清真牛羊肉、“香辣鸡米花”之类的清真食品。1998年,苏正军和妻子来到广州开饭馆,有了一点积蓄以后,就在怀圣寺的斜对面,开了这家70来平米的清真肉类食品店。
“店面是小了一点,可并不影响生意的好坏,最主要的是广州缺少回族的清真肉类食品。”30来岁的苏正军扶正头顶的白帽,和我聊着自己的设想。
伙计在一边忙碌着,不时有顾客走进店铺选购新鲜的牛羊肉。“在广州的国内外穆斯林都知道这个店,因为来到怀圣寺,必然要来这里选购商品。再说了,这家人的羊肉不注水!”一个少妇夸奖着苏正军,莞尔一笑。
对于自己的店铺,苏正军很有信心,因为他之前是“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唯一指定清真肉类食品供应商”。“现在每个月都要售出冷冻牛羊肉各5吨,宁夏老家空运不方便,我们只好经新疆转运广州。”
宁夏回族乡亲苏正军津津乐道,谈论着自己的生意,他俨然就是这大食巷内最精彩的人。
“蕃客”的时代已经走远,“蕃客土著”后人早已不离不弃这块热土;而当年“蕃客”活动最为集中的大食巷成为今日的光塔路,今天光塔路上最活跃的穆斯林商人竟成了宁夏人苏正军。
尽管来怀圣寺的那天不是主麻日,但我还是见到了许多前来上寺礼拜的穆斯林。黄色、黑色、白色皮肤的他们,来自印度、伊朗、土耳其以及中东阿拉伯国家和东南亚各国……
走在他们身后,凝视他们的背影,千年前的“淘金”蕃客仿佛又回到了我的眼前——
光塔与一望无际的珠江静静地对视着,无数来自阿拉伯和波斯的“蕃客”,带着璀璨夺目的珠宝,带着香气四溢的香料,飘洋过海,追逐着光塔,追逐着这个独特的航向标。他们的言语呓呓呀呀,皮肤各色各样,穿宽袍盘着高帽,在光塔下逗留,贸易……
得益于唐朝,这个金子般闪亮的王朝敞开了自己的胸怀,阿拉伯和波斯人在中国有了自己的“家”,开始和当地女子结合,繁衍生息。再后来,广州对于他们来说也不再陌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