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唯识三十颂研究(一七○)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6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智果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修习位──广释行义.五位现种相摄门

  (甲)释题

  《述记》十本云:修习位菩萨,修学布施等十种胜行有十三门分别(见《明伦》375
期可知),前十一门,已略说讫,今续说第十二门,其名曰:「五位现种相摄门」,此义云
何?
  五位者,指唯识修道五位,即资粮位丶加行位丶通达位丶修习位丶究竟位也。
  现种者,指菩萨道,布施等十种胜行之现行与种子也。
  相摄者,指以上二者互相摄属之关系也。
  故《成唯识论俗诠》九云:「释十波罗蜜多,各有有漏丶无漏种子丶现行,以明诸位(
即「唯识五位」)简别(别异)。」

  (乙)正说

  (子)总标
  《论》九云:「此十位者,五位皆具」谓菩萨道布施等十种胜行,於唯识五位之中,悉
皆具备。故慈恩大师之《说无垢称经疏》卷二本云:「此十度,在地前位(资粮位丶加行位
),於一行中,唯修一行,唯是有漏;七地以前(通达位及修习位七地以前),於一行中修
一切行,通有丶无漏;八地以上(修习位八地以上,乃至究竟位),一切行中,修一切行,
唯是无漏。」
  故犍祖《唯识心要》九,称此一门为「五位具修门」(具修者,齐修也),谓唯识五位
中,一一位皆齐修布施等十种胜行也。
  《论》九又云:「修习位中,其相最显」,谓於「唯识五位」之中,特别在「修习位」
中,修学十种胜行之行相,最为显着。此义云何?
  《华严经十地品》谓初欢喜地云:「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馀波罗蜜,非
不修行,但随力随分。」乃至第十法云地云:「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智波罗蜜,最为增上,
馀波罗蜜,非不修行。」
  清凉《疏》卷三十四载:「(十地)证相难分,寄十度等,以显差别,各说一增论其实
行,地地具修」云云。此即修习位中,修学十胜行相,最显之义。

  (丑)别明

  (一)初二位(资粮位丶加行位)又分二:
  (1)顿悟菩萨──又名「直往菩萨」,慈恩大师之《法苑义林章》卷一云:「大不由
小起,故名为顿。」谓菩萨定性者(无始以来,於第八阿赖耶识中,有菩萨法尔无漏种子者
),不须经声闻丶缘觉之过程,而能直接进入菩萨阶位者,即称为「顿悟菩萨」。
《论》九云:「顿悟菩萨,种通二种,现唯有漏。」谓顿悟菩萨,於前二位中:
  故於初二位中,顿悟菩萨,所修胜行,若现,若种,俱唯有漏;种亦通於无漏者,此指
法尔无漏种也。
  (2)渐悟菩萨──又名「回心菩萨」,《法苑义林章》卷一云:「大由小起,名为渐
。」谓菩萨不定性者,须经声闻丶缘觉之过程,始能回心入菩萨道者,称「渐悟菩萨」。
  《论》九云:「渐悟菩萨,若种若现,俱通二种,以得生空无漏观故。」渐悟菩萨,於
初二位,所修胜行,种丶现俱通漏丶无漏者,以其於地前已伏分别烦恼现起,已得生空四如
实智,即通观所取四境(名丶义丶自性丶差别)及能取心识皆空故,其所修十种胜行,通於
无漏,然於俱生现起烦恼,犹未永灭故,亦通有漏耳。
  (二)通达位
  《论》九云:「通达位中,种通二种,现唯无漏。」谓通达位中,十种胜行之种子,通
於有漏丶无漏二种,而现行则唯无漏。何以故?以通达位中,於一刹那,得「真见道」(即
无分别智,如实证得二空所显真理,如实断除分别二障种子),未出观故,於有漏不起现行

  (三)修习位
  又分二:
  (1)七地以前
  《论》九云:「於修习位,七地以前,种丶现,俱通有漏丶无漏。」谓七地以前,菩萨
生空丶法空,或出或入故,所修胜行,相间起故,应通二故。
  (2)八地以去
  《论》九云:「八地以去,种通二种,现唯无漏。」
  《证义》九云:「八地以去,种通有漏无漏;而现行唯是无漏,以彼有漏惑,永伏不起
故。」
  又《自考》九云:「八地以去,现唯无漏者,远行地後纯无漏故。」上文中「远行地」
第七地也。「後」字,即後三地至等觉也。谓第八不动地以上之菩萨,无分别智,任运自然
,相续现行,一切烦恼永不行故,不为一切现行烦恼所倾动故,其所修之十种胜行,唯是无
漏!
  《音义》九亦云:「八地以去,现唯无漏者,生空智果纯无漏故。」
略释「生空智果」,圆测之《解深密经疏》卷八载:「生空智果者,谓生空智所引後得智,
及灭定。」此义云何?
  「生空智」者,亦名「我空智」或「人空智」,即是观察一切众生五蕴和合之身心,都
无实体,因而永断烦恼障之系缚,证得生空真如(或名「我空真如」)之智慧也。
又「生空智果」者,即指由此「生空智」所引生之「生空後得智」及「灭尽定」也。
  「灭尽定」者,乃指三果以上之圣人(包括声闻四果丶缘觉辟支佛及大乘具二种种性─
─性种性丶习种性以上之菩萨),入此定已,不但能灭除前六识粗动之心丶心所,更能兼灭
第七识之染分──即指第七识俱生我执及彼心所。
  故《音义》云:八地以上之圣人,其所修之布施等十种胜行,所以是纯无漏者,以其「
生空智果(灭尽定)」现前,第七识俱生我执(染分)永伏故。
  至於其十种胜行之种子,则通有漏丶无漏,何以故?《自考》九云:「种通有漏者,(
俱生)法执未尽故」。
  (四)究竟位
  究竟位,又称妙觉位,谓金刚後心(即菩萨於最後位,断最极微细烦恼之定,智用坚利
,譬如金刚故,名为「金刚定」,有入住出三心,入时尚居众生位,当住位圆满,将届出定
时,断尽最後一品生相无明,即名「金刚後心」),朗然大觉,妙智穷源,无明习尽,名真
解脱;遫然(空寂)无累,寂而常照,名「妙觉位」,证此果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
名「究竟位」,亦即佛果之位。
  《论》九云:「究竟位中,若种若现,俱唯无漏。」谓究竟位中,此十种胜行之种子丶
现行丶俱是无漏,以有漏种丶现,俱永断故,成佛之後,无垢净识(即指善净第八识也),
惟执持圆满无漏善种,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故。
  上来「五位现种相摄门」(唯识五位与十胜行之现行丶种子互相摄属之部门)已略释讫

                    第412期 公元2011年2丶3月发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